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丽霞 《新中医》1997,29(8):50-50
竹叶石膏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谈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等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等功效。本方除可用于多种热病后期的余热未尽外,笔者临证常应用于各种杂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小儿肺炎李某,女,4岁,1995年5月12日初诊。咳嗽月余,近日气促鼻煽,喉间疾呜,体温常在37.5~38.6℃间,X线摄片检查示:两肺纹理增粗。西医诊为肺炎。经服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3周少效,病情时轻时重,以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干渴,日渐消瘦,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为热邪闭肺,气津两伤。治宜清肺生…  相似文献   

2.
竹叶石膏汤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宪煌 《光明中医》2007,22(10):50-50
竹叶石膏汤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该书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全书共载方一百一十三首,均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故其方被后世尊称为"诸方之祖".  相似文献   

3.
[例1]女,25岁,产后9天,因发热于1990年7月7日住院。患者发热、头痛2天(体温40℃上下),伴畏寒,多汗。体检:无阳性体征发现。先后用过抗菌素及解热镇痛药治疗6天,汗出热减旋即又升。7月13日请中医会诊。现症:高热40.3℃,背微恶寒,头痛,多汗,燥渴喜凉饮。舌质红,苔微黄,脉洪大而芤。诊为:产后暑温。辨证:暑温燔灼阳明,热盛汗多,气液耗伤。治法:清热益气生津。处方:生石膏90g(先煎),党参30g,竹叶、粳米各15g,麦冬9g,半夏6g,甘草3g。服1剂后,体温降为38℃,口渴减轻,自感舒适。再剂体温降为36.8℃,但仍多汗,口渴,肢倦神疲,舌质红无苔,  相似文献   

4.
李××,女,24岁,住院号2952。1985年4月来诊胃痛6年,年初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现胃痛日发三、四次,十数次不等,痛如火燎,喜按;暖气频繁,不泛酸水;口干,心烦易怒,纳少体瘦,面唇色红,舌红少苔,脉弦数。此属郁热伤胃,气津亏耗,投以竹叶石膏汤化裁: 处方:党参、丹参、白芍各15克,黄连4克,生石膏20克,麦冬、法夏、石斛各12克,腊梅、木香各10克。  相似文献   

5.
6.
<正> 竹叶石膏汤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以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七药组成。本方现代临床上多用以治疗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而见气津两伤之证。此时,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津难复;若仅益气养阴而不清除热邪,则余热不去。  相似文献   

7.
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为民 《陕西中医》1993,14(5):228-228
<正> 1、复发性口腔溃疡何某,男,35岁。1989年10月6日诊。患者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3年,多发于舌及口底粘膜,3~5d可自消,但又出现新起之处。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刻下:口唇、舌及口底粘膜可见数处黄豆大溃疡,自觉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咽干口燥,肢软乏力,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尿短少,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证属气津两伤,虚火上炎,治宜益气养阴、清  相似文献   

8.
竹叶石膏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 ,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功能清热和胃 ,益气生津。仲景论述本方的适应证为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笔者用本方治疗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及烦渴、发热等证 ,屡收奇效 ,现介绍于后。1 虚羸少气虚赢少气者 ,见虚弱消瘦 ,少气不足以息。临床兼见有头痛发热 ,两颧发红 ,渴欲饮水 ,发热汗出 ,心烦饮食欠佳 ,小便短黄 ,舌红无苔 ,脉细数或虚数等症。应用本方可益气生津 ,清热养阴。临床体会 :潞党参用量需 15~ 2 0 g之间 ,以增强益气之力 ;石膏须三倍以上于半夏 ,方可制其辛燥。案例 :刘某 ,…  相似文献   

9.
竹叶石膏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波 《河南中医》1995,15(1):13-14
竹叶石膏汤应用举隅马波陕西省神木华能精煤公司大柳塔职工医院(719315)主题词竹叶石膏汤/治疗应用;肾炎/中医药疗法;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白细胞增多症/中医药疗法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七味药物组成。...  相似文献   

10.
王××,女,25岁。1989年7月12日诊。产后三天,恶寒发热,体温39℃(腋),微汗出。咳嗽痰少,头痛肢体麻木,口渴咽干,面色潮红。小腹隐痛,恶露量少。小便灼热,大便秘结。经某医静脉滴注抗菌素三天,发热不减,而就诊于中医。其舌红苔黄,脉浮数。诊为产后发热(风热伤津,血虚兼瘀)。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多次运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胃火上逆之呢逆症,屡用屡验,举例介绍如下: 毕某某,男,58岁,农民。1993年7月9日入院。住院号:22921。该患者平素嗜食辛辣醇酒。在劳动中突然左侧肢体运动不灵2天,加重数小时,伴有头痛、喷射样呕吐。被送往本院以脑出血收入内科。治疗半月,病情稳定,又因家乡遭受水灾而忧心忡忡,昼夜不眠,伴有大便不通,(入院半月来无大便)(西医曾于7月14日给予果  相似文献   

12.
竹叶石膏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叶石膏汤一方最早记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原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组成。功能清热和胃,益气生津。仲景论述本方的适应证为:虚赢少气,气逆欲吐。后世医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辨证用之,均获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竹叶石膏汤及其化裁方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麦冬、半夏、人参而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止呕的作用。本方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为君、人参(党参),麦冬补虚生津为臣、再加半夏调胃降逆而平呕为佐,甘草,粳米益气为使。全方具有解热、消炎、镇静、止痛等功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病后虚热或热伤气虚均可服用,现将临床应用的体会,加以整理以供参考。一、妊娠口疮案患者,黄××,女性,27岁,1970年5月初诊。怀孕三个月后,呕吐,口舌生疮,进食疼  相似文献   

14.
竹叶石膏汤在儿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仁华 《四川中医》2002,20(11):66-66
竹叶石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清补肺胃之方。笔者随证加减运用于儿科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5.
竹叶石膏汤疗呃逆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叶石膏汤始载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竹叶、石膏、麦冬、法夏、人参、甘草、粳米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呃逆证,效果满意,兹选介验案三则。1 胃大部切除术后张某,男,48岁,1996-04-03初诊。患者诉因患胃溃疡12a并反复大便带血于15d前在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3d大便已解,质偏干。因思食,在外购辣酱面1碗,食后无不适,午后出现呃逆,呃声急但不连续,呃逆时伤口处疼痛。曾用西药以及针灸对症处理,症状未见缓解。近2d有感症状加重,呃逆昼夜不止,伴有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苔薄黄,中有…  相似文献   

16.
<正> 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滋阴,除用治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外,笔者还根据方义,用治暑热病和杂病,获得满意效果,举例如下。病毒性心肌炎女患,21岁。1987年9月4日初诊。半个月前受凉感冒,发热,鼻塞,流涕。10天前开始胸闷不舒,心慌心跳,失眠多梦。检查:神萎倦怠,气短懒言,肤热多汗,口渴尿黄,舌质红有瘀点,苔薄白干燥少津,脉细数,心尖区2级收缩期杂音。胸部透视:心脏  相似文献   

17.
患者潘××,男性,30岁,某医院职工。1982年2月18日突然憎寒壮热,头痛,服解表药汗出后,高热仍不减,体温在39~40℃之间,并出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饮食俱废。化验检查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血象亦属正常范围。经静滴葡萄糖、氢化可地松、维生素C等及口服中药清热、泻火、解毒剂7日,精神好转体温降至38~38.5℃之间,惟左侧偏头痛不但不减,反日益加重。西医诊断:1.额窦炎;2.血管神经性头痛;3.颅内占位性病变待排除。又用中、西药治疗十余日疗效不显。于1982年2月28日余应邀会诊。  相似文献   

18.
徐玉峰 《河南中医》2003,23(1):18-18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 ,凡在热病过程中出现气液已伤的证候 ,均可应用。笔者临床应用之每获良效 ,现列案数例谈谈粗浅体会。1 无名高热王某 ,女 ,32岁 ,农民 ,1998年 8月 2日就诊。患者已在内科住院 7d ,经多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曾用抗生素及激素等治疗 ,体温虽有波动 ,但终不能降至正常 ,经用进口药(不详 ) ,亦不能奏效 ,邀余诊治。刻诊 :患者痛苦面容 ,体瘦 ,精神差 ,面红汗出 ,小便黄少 ,大便不多 ,烦渴引饮 ,口干苦 ,唇欠润 ,舌红而干 ,苔少 ,脉细数。测体温 :39.5℃ ,血象无明显异常。病属持续高热 ,气阴两伤。此乃竹叶石膏…  相似文献   

19.
竹叶石膏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麦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招致外邪,罹患感冒发热,易耗气伤阴,竹叶石膏汤切合病机,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20.
陈××,男,8岁。1988年7月2日诊。近一月来,食欲大减,逐渐消瘦,思睡,口渴欲饮,手足心热,便结溺赤。曾三易其医,服中、西药数剂不效(药物不详)。刻诊:体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