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植物状态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5岁。因“突发神志不清9月余”于2005年03月30日入住南京某医院。患者自2004年06月05日发病后一直昏迷。当地医院诊断为“脑出血,脑疝形成”,给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及脱水、止血治疗。3天后再次出血,给予第2次手术。患者病程中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癫痫”、“颅内感染”,均对症治疗后好转。入院时诊断:①植物状态,PVS临床疗效评分Ⅰ类4分;②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后遗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 MSCs)移植对小型猪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应用膜片钳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22只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采用球囊封堵方法制作心肌梗死(AMI)模型并随机分为单纯梗死组10只和干细胞移植组12只。移植组于造模前20天从股骨采集骨髓20 mL,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原位培养及传代并经体外5-氮胞苷培养后用胶体金标记12 h,造模成功后经OTW球囊于原位置封闭血流,注入胶体金标记的BMSCs 10×107个。两组分别于移植2 h及4周后行电生理程序刺激,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于移植后4周处死实验动物,通过膜片钳技术观察移植后BMSCs在心肌环境下的离子通道表达和梗死区域心电异质性变化,探讨其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机制。结果建模后2 h,移植组9只经心脏电生理刺激诱发出室速(75%),对照组9只诱发出室速(9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术后4周移植组1只经电生理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8.33%),而对照组8只可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Logistic分析表明干细胞移植为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RR=1.554, 95%可信区间1.134-2.130,P=0.018)。移植组的心外膜细胞(Epi)、心内膜细胞(Endo)和中层细胞(M)INa峰值电流密度分别为(-12.43±3.04)、(-14.04±3.82)和(-29.26±5.70) pA/pF,对照组梗死边缘区的Epi、Endo和M INa峰值电流密度分别为(-8.47±3.34)、(-9.71±3.38)和(-18.98±4.05) pA/pF;移植组在三层心肌的表达具有异质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生理刺激移植组未出现室速组的Epi、Endo和M层INa失活半数电压分别为(-93.07±13.79)、(-95.17±15.53)、(-103.36±8.74)mV,移植组出现室速组分别为(-126.18±10.94)、(-106.70±11.87)、(-105.42±11.03) mV,单纯梗死对照组出现室速组分别为(一129.14±10.87)、(-112.18±9.94)、(-109.68±9.27)mV,经电生理刺激后移植干细胞室速组和心肌梗死室速组相比各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移植干细胞无室速组相比各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分析表明,INa失活半数电压(RR=1.449,95%可信区间1.276-2.079,P=0.029)、INa峰值密度(RR=1.092, 95%可信区间1.008-1.917,P=0.012)是影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移植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可以建立电机械耦联,其致心律失常可能性较小,且有抑制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骨髓干细胞在心肌内可分化成为具有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特性的类心肌细胞,其离子通道分化程度可能是影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rase ABC,Ch ABC)降解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假手术组(A组)、Ch ABC降解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Ch ABC联合BMSCs移植组(D组)。4组分别在术后7、14 d观察记录动物情况并处死动物进行标本检测。伤后7、14 d,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感觉功能;伤后7 d 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伤后14 d,HE染色测损伤区总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勿动蛋白A(Nogo-A)的表达。结果伤后7 d各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 d,4组BBB评分分别为(6.33±1.00)、(7.25±0.96)、(7.33±0.58)、(9.75±0.96)分。D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伤后14 d,HE染色结果显示,4组损伤区均形成空洞,4组空洞相对面积分别为(4.44±0.18)、(3.70±0.21)、(3.23±0.22)、(2.33±0.31)mm2,D组空洞面积显著小于其他3组(P<0.05);伤后14 d GFAP/Nogo-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组GFAP/Nogo-A表达低于他3组(P<0.05);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伤后7 d 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D组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 Ch ABC联合BMSCs移植可以溶解胶质瘢痕,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并越过脊髓损伤区域,对脊髓损伤后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均一的细胞,具有自身的增殖特征及组织化学特征.它在适宜的微环境中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和星状神经细胞等,它易于分离、扩增,易于外源基因导入表达,有望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在缺血心肌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uminfarction ,AMI)模型 ,骨穿抽取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 2周进行心肌梗塞瘢痕处移植 5 溴脱氧尿嘧啶 (Bromodeoxyuridine,Br 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组注射培养基。AMI术前、AMI术后 3d及移植后 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移植后 4周用导管检查法测左室压力变化 ,随后处死动物取左室标本切片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植入细胞。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 ,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MSCs移植后 4周左室收缩末期直径 (LVESD)、舒张末期直径 (LVEDD)均小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小轴缩短率 (△D % )、射血分数 (EF)均大于对照组 (均为P <0 .0 1 )。导管测压显示MSCs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压 (LVEDP)低于对照组、左室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 (±dp/dt)高于对照组 (均为P <0 .0 1 )。 结论 :缺血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塞心肌 ,显著改善心功能 ,可用于心肌梗塞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非常高,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率30%~50%,脑出血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1%~48%。目前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心梗区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探讨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7)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n=6).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通过心导管介入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第2对角支以远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即刻,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梗死相关冠脉注入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DAPI)标记过的MSCs和DMEM培养液.于心梗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观察心脏大体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显微结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细胞的肌钙蛋白T (Cardiac Troponin T,c-TnT)、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Cx-43)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减小(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对照组病变区心肌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界限清楚,移植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界限不清,且在梗死区中可见部分排列相对整齐的肌纤维结构.Masson染色显示移植组梗死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较为有序,而对照组梗死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MSCs移植组DAPI阳性细胞c-TnT、Cx-43表达阳性.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造模后即刻进行经冠状动脉MSCs自体移植,MSCs可以在梗死局部存活并向心肌细胞分化,从而抑制左室重构,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冠脉移植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3头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经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MSCs.采用心导管介入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OTW球囊于梗死相关冠脉注入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过的MSCs和DMEM培养液.于制模前、细胞移植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不同时间点留取血标本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TTC染色测量梗死面积,通过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移植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LVEF显著提高[(40.96±0.78)%vs.(34.54±1.55)%,P<0.05],TTC染色梗死面积明显减小 [(18.0±5.8)%vs.(23.0±7.2)%,P<0.05],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增多 [(103.6±4.4)/mm2vs.(50.5±3.8)/mm2,P<0.05];MSCs移植组从术后第5天起VEGF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术后第7~10天达高峰,术后4周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导管移植自体MSCs可以使血清VEGF含量增加,诱导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和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犬急性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心肌移植对胶原纤维含量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用Brdu标记的BMMSCs细胞悬液注入心梗区不同部位,取心梗区标本,行Massion三色染色测定胶原纤维含量。结果犬BMMSCs培养生长状况良好,传代后经Brdu标记,标记率达80%;梗死心肌组织切片发现,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结论犬经心肌内注射途径植入的自体BMMSCs可以在梗死心肌组织内定植、存活,减少胶原形成,从而有利于延缓AMI后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毛文凯  刘志勇 《现代医学》2005,33(3):154-157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实验模型。治疗组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用经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2mg·L-1)皮下注射10μg·kg-1·d-1,共5d;对照组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5d。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48h和2周后,两组分别先后各取10只大鼠行在体心功能(±dpdtmax)测定,测定完毕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行心脏梗死范围的测量,其余大鼠处死取出心脏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24、48h和2周后治疗组±dpdtmax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梗死范围低于对照组(P<0.01)。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周围有较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浸润的细胞以CD34+的单个核细胞为主,并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提高心功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BMMSCs移植对ONFH的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1])。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就目前BMMSCs治疗ONFH的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BMMSCs移植对ONFH的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1])。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就目前BMMSCs治疗ONFH的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激光血管重建术(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下肢后血管密度变化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TMR组、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组为对照组。结扎并切除股动脉及其属只,缺血30分钟后行激光打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孔隙内或直接注射到肌肉内。结果: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4周,缺血区血管密度显著高于TMR组。结论: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下肢后的血管密度和侧支循环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青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 )来源生物活性因子对年老人hMSCs功能的影响。方法低氧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获得年青及年老hMSCs条件培养基( CM)。将年老hMSCs置于年青hMSCs来源CM中,或相反将年青hMSCs置于年老hMSCs来源CM中。通过Transwell实验、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β半乳糖苷酶染色、qRT-PCR分别检测不同来源CM中生物活性因子对hMSCs迁移能力、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能力、衰老、micro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年青hMSCs来源CM生物活性因子可促进年老hMSCs功能再生,增强迁移能力和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能力,减少衰老。相反,将年青hMSCs置于年老hMSCs来源CM中,年青hMSCs功能受损,迁移能力下降,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能力下降,衰老增加。 qRT-PCR检测发现,年青hMSCs来源CM生物活性因子可促进hMSCs中miR-10a表达,而年老hMSCs来源CM生物活性因子可抑制其表达。结论年青hMSCs来源生物活性因子可促进miR-10a表达,促进hMSCs迁移、分化,减少细胞衰老,促进年老hMSCs功能再生。  相似文献   

18.
19.
干细胞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干细胞因子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予以传代.利用KT-PCR方法检测BMSCs对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表达,使用Transwell小室建立体外趋化迁移模型,评估干细胞因子对BMSCs定向迁移的影响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干细胞因子诱导BMSCs迁移能力变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化的MSCs.RT-PCR证实BMSCs表达c-kit;干细胞因子可趋化体外模型中BMSCs通过聚碳酸酯膜向下室内迁移,在0~50ng/mL浓度范围内迁移细胞数量随干细胞因子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加入SB203580后干细胞因子诱导的BMSCs迁移受到抑制.结论 干细胞因子可以趋化BMSCs发生定向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的细胞内信号转导与p38MAP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害,形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当局部微血管发生病变,循环障碍,神经纤维受损,则会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机体缺乏对足部的保护措施,从而极易引起机械的或温度的损伤,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称为糖尿病足。形成糖尿病足的根本原因是下肢动脉慢性闭塞,可导致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缺氧,轻者组织细胞变性,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重者组织细胞坏死,出现下肢远端组织溃疡、坏疽。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大、中动脉的介入或架桥,对保留下肢动脉流出道的治疗有比较肯定的疗效。然而,对于下肢远端没有动脉流出道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尤其是糖尿病足,最终难以避免较高平面的截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