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与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在HAMD抑郁量表结构因素方面的差异。方法对91例经中医辨证属于肝郁气滞、肝郁脾虚型的抑郁症患者进行HAMD量表评分,并对两证型患者的HAMD量表7个症状因子结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两证型患者的HAMD抑郁量表7个症状因子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肝郁气滞型患者在认知障碍、病情日夜变化症状因子上载荷较大,而肝郁脾虚型患者在迟滞症状、体重减轻因子上载荷突出。结论抑郁症患者虽然HAMD量表得分相同,但是其症状构成差异较大,更适合个体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加味越鞠丸结合腹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志国  律东 《四川中医》2008,26(5):54-55
目的:观察加味越鞠丸结合腹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加味越鞠丸、腹针及抗抑郁西药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甩单纯抗抑郁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因子评分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两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情绪、睡眠及焦虑改善上与治疗前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加味越鞠丸结合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和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放射免疫法.结果:IL-6水平在各证型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其总体变化趋势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型.其中湿邪困脾组明显高于其它5组,本文的6个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TNF-α水平湿邪困脾组明显高于其它5组,与肝胆湿热组、肝郁气滞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TNF-α浓度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03-2305
目的: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肝肾不足型和气滞痰阻型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潜伏期特征变化,探讨其神经电生理特征,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中医证型患者的临床客观研究提供线索,对其神经电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经典听觉刺激Oddball模式,对各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通过耳机给予声刺激,测定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靶刺激潜伏期,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中医证型患者AERPs潜伏期的差异性。结果:肝郁脾虚、肝肾不足与气滞痰阻证三组患者N200与P300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三组中医证型患者间N200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较肝肾不足证组(P<0.01)与气滞痰阻证患者(P<0.01)均明显延长。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存在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变,推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脑认知功能的减退,且肝郁脾虚证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较肝肾不足证组与气滞痰阻证组患者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树鼩、斑马鱼、果蝇等5种目前抑郁症模型常用实验动物的优势及适用研究条件,并综述了上述实验动物抑郁症模型的制备方法,以便了解现代抑郁症模型制备方法的发展现状。同时对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肝肾阳虚型、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模型等5种现存的抑郁症中医证候模型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总结了现有抑郁症中医证候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为选择符合中医药理论的实验动物动物模型提供文献参考,也为进一步改良与建立更加符合中医证候的抑郁症模型以及建立更加成熟的评价指标做铺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以及GluR1/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每组15只,采用夹尾激怒+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杏仁核中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并采用ELISA法检测GluR1/2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及杏仁核中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降低,经过逍遥散治疗后的BDNF表达量则有所升高(P<0.01,P<0.05);模型组GluR1升高GluR2降低,治疗后GluR1降低GluR2升高(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肝郁脾虚证的发生与BDNF的表达受抑密切相关,上调BDNF的表达有望成为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Thl型细胞因子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来评价慢性束缚(S)联合番泻叶(F)灌胃法复制的D-IBS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模型。方法:将40只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及D-IBS"肝郁脾虚证"模型Ⅰ(造模7 d)组、Ⅱ(造模14d)组、Ⅲ(造模21 d)组。除空白组灌服等体积的纯净水外,其余各模型组采用S+F复制D-IBS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分别于造模第7、14、21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1L-12、1L-10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D-IBS肝郁脾虚证模模型Ⅰ、Ⅱ、Ⅲ组Th1促炎因子IL-1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模型Ⅰ、Ⅱ、Ⅲ组Th2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S+F灌胃法复建的D-IBS"肝郁脾虚证"模型可能存在Th1/Th2平衡漂移,是一种较好的研究中医药治疗D-IBS疗效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临床有诸多分型,肝郁脾虚证为主要的分型之一。逍遥散作为疏肝健脾经典方剂,其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具有确切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与西药联合使用能降低西药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尽管已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围绕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确。此外,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种类较多,鲜有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较为系统的报道。因此,本文借助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CUMS)和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CIS)两个经典的模型,从调节神经递质浓度、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功能表达、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衡、改善肠道微生态与胃肠道功能、以及调控内源性代谢物水平、调节免疫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突触结构及其可塑性等方面对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心神不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维持原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础治疗。中药组35例另给予肝郁汤治疗,西药组30例给予谷维素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LT的变化。结果肝郁汤能改善中医证候、降低抑郁和焦虑量表积分及ALT含量(P<0.01),且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肝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心神不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在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动物行为学改变,方法;根据临床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实践,观察其对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慢性应激的大鼠模型,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了行为学研究,结果:(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小剂量,甘麦大枣汤小剂量,百合地黄汤大剂量,盐酸氯丙咪嗪等均能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其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剂量作用最为显著,而甘麦大枣汤大剂量,百合地黄汤小剂量,对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无显著影响。(2)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水平运动次数与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极显著;柴胡和加龙骨牡蛎组的水平运动,氯丙咪嗪组的垂直运动同模型空白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柴胡加龙骨牡蛎组的垂直运动、氯丙咪嗪组的水平运动同模型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鼠强迫游泳试验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均有抗抑郁作用,其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作用更为显著,采用慢性应激的大鼠模型进一步证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抗抑郁作用,结合以上经方的临床作用。说明在抑郁症动物模型基础上的动物试验,是筛选和证实中药复方抗抑郁的胡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柔肝法治疗肝气郁结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柔肝为治疗组,健脾为对照组,对肝气郁结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学中的内在联系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两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E玫瑰花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高,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2.
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当今社会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病症高发。育龄女性高发疾病之一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及其重型经前烦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躯体和心理困扰,干扰人际交往,降低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行为,疾病防治迫在眉睫。相关研究指证诸多生物化学因素参与到PMS(PMDD)的疾病进程之中,同时涉及人格、体质等诸多心理社会等因素,虽有揭示却不够深入,亦阐释不清。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疗效显著,获得学界认可。中医认为肝失疏泄是PMS(PMDD)的病机所在,而肝失疏泄所致肝气郁证,以患者抑郁情绪为主,表现为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态度消极,被证明与抑郁症等存在共病关联。伴随着机制研究的逐渐深入,脑中枢被认为是其最终机制所在,脑为人身之中枢,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必然发挥了及其重要的重用,精确化定位脑中枢的异常改变,探明确切的发病机制异常重要。同时,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药通过何种途径发挥作用,是否直达病灶尚不明朗,如何起效阐释不清。但在"精准医学"背景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精准对接脑中枢,对于理清方药机制及药效,精准靶点研发新药,彻底治愈疾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心理应激人群肝气郁结证的潜在变量。方法:对心理应激人群中205例肝气郁结证以主成分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研究。结果:从26个肝气郁结指标中找出了12个潜在因子。结论:所寻肝气郁结证的潜在因子能较好地显示原变量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4.
潘毅  高璟 《中医药学刊》2010,(6):1135-1138
目的:对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证者进行计量诊断。方法:对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证者以Bayes逐步判别、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以及频数优势法3种方法,分别结合原诊断标准指标、计算机筛选指标、计算机筛选指标+原诊断标准指标等不同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结果:以Bayes逐步判别法分别以3种指标筛选法,建立了3种判别模式,其判别符合率均在92.7%以上,敏感度均在90.2%以上,特异度均在94.6%以上;以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别以3种指标筛选法,建立了3种回归模型,其诊断判别符合率均在92.4%以上,敏感度均在92.7%以上,特异度均在92.2%以上。结论:上述方法及指标不同组合所建立的对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或判别模式均具良好的诊断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医肝郁证的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研究已经完全突破了长期以来以经典校注、引证发挥和临床诊治观察为主的传统模式 ,即中医传统的非实证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中 ,证候模型以其实证性研究方法为广大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采用。近年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的加大 ,肝郁致病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为了探讨此证的实质 ,研究人员在其病理生理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1989年以来有关此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作一综述。1肝郁模型的造模方法动物模型的制造是动物实验研究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自1979年湖南医学院首先用艾叶注射液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柴胡龙骨牡蛎汤对肝郁气滞型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失眠患者160例,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效率值(IUSEV)、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睡眠效率值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IL-6和TNF-α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5-HT和GABA水平均升高,D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联合运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能明显降低中医症状积分、降低PSQI积分、降低炎症因子、提高睡眠效率值,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段文慧  史大卓 《世界中医药》2013,8(12):1381-1383
心血管病患者多伴发紧张、焦虑、惊恐、悲伤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问题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二者共存于一个个体,现代医学称之为"双心疾病"。目前西医一般采用心血管病药物和抗焦虑、抗抑郁药联合治疗,但因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患者依从性差,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作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双心疾病的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调理气血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和兼夹病邪的不同属性,施以不同的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方药,随证治之,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猕猴模型评价指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猕猴模型评价指标.方法:拟定复制肝气郁证猕猴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试验.模型评价指标采用表情行为定性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模型具有稳定性和重现性,受试猕猴月经前呈现近似该病证的临床表现,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发生变化.结论:借助<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量表>,确立PMS肝气郁证猕猴模型宏观、微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15例肝气郁结症患者和15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性别配对,用参数ApEn对安静闭眼、安静睁眼、睁眼心算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肝气郁结证患者部分区域的ApEn较正常人增高,随刺激条件的增加,肝气郁结证患者与正常人大脑皮层的ApEn均增高,但两者之间ApEn差异逐渐缩小。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相对客观和准确地观测到肝气郁结证患者皮层的变化,可以用来对肝气郁结证的脑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肝郁证大鼠血及结肠组织胃肠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肝郁证大鼠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造模组采用夹尾法急性激怒建立肝郁证模型,正常组不予处理。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及结肠组织中神经肽Y(NPY)、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胰高血糖素(Glu)的含量。结果:肝郁证大鼠血SS含量明显增高(P<0.05),NPY、Glu明显降低(P<0.05或P<0.01),SP、VIP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肠组织NPY、SS、VIP含量明显增高(P<0.05或P<0.01),Glu明显降低(P<0.05),SP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郁证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变化,表明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是肝郁证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