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及其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ICU 92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92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8例,感染率8.5%;股静脉部位置管感染率明显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86株,革兰阳性菌占59.3%、革兰阴性菌占34.9%、真菌占5.8%;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较高耐药性,耐药率为76.9%~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头孢吡肟、氨曲南和哌拉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为66.7%~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1.8%和72.7%。结论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目标监测2008年8月-2009年7月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对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16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发生率为14.88%;年龄〉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19.59%)高于〈60岁患者(8.45%);导管留置时间〉10天感染发生机会增高;留置部位不同无统计学差异;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72.0%(18/25)。结论: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较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细菌培养阳性233例,培养细菌2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1株,占61%;革兰阳性菌52蛛,占18%;真菌63株,占21%。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极高,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处理方式是拔除感染的导管,临床应以预防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高,对革兰阴性菌效果较好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4.
5.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细菌培养阳性233例,培养细菌2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1株,占61%;革兰阳性菌52株,占18%;真菌63株,占21%。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极高,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处理方式是拔除感染的导管,临床应以预防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高,对革兰阴性菌效果较好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6.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中心静脉插管的66例患者CRI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CRI可能相关的2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CRI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6例患者插管143次,共发生CRI 46例次,CRI发生率为32.17%、千导管日感染率为28.57‰;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为发生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66、1.778)。结论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发生率高,而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者更易于发生CRI,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三腔静脉导管的留置、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该人群CRI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杜红丽  乔艳梅  张梅  刘洪博  牟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82-3983,3985
目的 分析某院重症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安徽恒星HX-21细菌鉴定分析仪对该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115株导管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1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9.6% (57/115).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关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占45.2% (52/115),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真菌占5.2%(6/115).均为白色念珠菌.结论 了解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医院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3 320例行中央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调查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单因素χ2、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3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9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5%,主要集中在呼吸科ICU、外科ICU及神经内科ICU,感染率分别为38.78%、44.90%及9.18%;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有输血、住院天数≥30d等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中心静脉置管≥30d、使用呼吸机≥30d、气管置管≥2次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重点科室患者的防护,针对多因素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干预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在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8年6-12月ICU 222例患者进行常规目标性监测;2009年1-12月ICU 381例患者,通过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后进行监测,干预措施包括严格消毒、大手术铺巾、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延长导管在皮下潜行距离、每天评估是否可拔除导管、固定导管、采用专用的小包装棉签消毒穿刺部位和采用透气性能好的敷贴或多层纱布覆盖等,同时统计分析两个阶段的CRBSI发病率.结果 采取改进干预措施前CRBSI发病率为7.6 %,采取改进干预措施后CRBSI发病率逐步下降,总发病率2.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改进预防控制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CRBSI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将确诊的56例CVC-R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56例未发生CVC-R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菌群分布与细菌耐药性及引起CVC-RI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56例患者共分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43.55%,革兰阴性菌22株占35.48%,真菌13株占20.97%;革兰阴性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2.5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77.2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白蛋白水平及Glasgow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住院时间、导管放置时间、APACHEⅡ及Glasgow评分为CV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年龄越大、住院时间长、导管留置时间长、APACHEⅡ评分高、Glasgow评分低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其CVC-RI的发生;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按照已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CRBSI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2 344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诊患者血液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18例确诊为CRBSI,感染率为9.3%;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2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4.7%、革兰阴性杆菌占21.1%、真菌占14.2%,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8.9%、14.2%、8.3%及8.3%;革兰阳性菌耐药严重,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很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性相对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良好,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对伏立康唑较敏感。结论 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严重,治疗困难,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ICU与非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状况,提出预防对策,以降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ICU和非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各200例,对疑有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患者进行血液及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比较ICU和非ICU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置管部位、置管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ICU和非ICU患者血液、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及导管细菌定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普通导管和血液透析导管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2.66%和6.67%,抗感染导管感染率为11.11%明显较低;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较高为38.46%;ICU与非ICU患者病原菌检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与非ICU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7d的感染率9.00%,8~14d感染率为22.00%,≥15d感染率为35.00%,ICU与非ICU患者的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与非ICU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病情况基本相同:抗感染导管的感染率较低,颈内静脉置管的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病原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CRS)病人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69例CRS病人的静脉导管尖端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CRS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真菌(41.1%),革兰阳性球菌(35.6%),革兰阴性杆菌(23.3%).非白念珠菌已成为主要的致病真菌(19/30株),革兰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而且多数对苯唑西林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常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CRS病原菌以念珠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并缩短留置时间,是有效预防CRS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ICU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病原体分布特点、高危因素,为预防和控制CRBSI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入住ICU行深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CRBSI诊断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临床指南》进行诊断.结果 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209例,总住院天数共1971 d,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共1666 d,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84.5%,发生CRBSI19例,发病率为11.4‰;分离出病原菌21株,检出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14株占66.7%,革兰阳性菌4株占19.0%,真菌3株占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时间>15 d是发生CRBSI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必须进一步加强导管护理、有效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521例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ICU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学及感染危险因素,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1月ICU送检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521份标本的培养结果,数据行线性趋势2χ检验。结果 521例中培养阳性209例,分离出真菌73株占34.93%,革兰阳性菌62株占29.66%;革兰阴性菌74株占35.41%;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大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8~14 d的阳性率最高;普通管感染高于血液透析管和抗感染管。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静脉置管类型、部位、留置时间具有相关性,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为主要的病原菌;ICU应加强对导管感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患者共66例,回顾并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例行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对照组感染率为18.2%,观察组感染率0,其护理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5.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9%,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监护患者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和疾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施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对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2年在ICU行中心静脉导管并对其施行常规护理的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将2013年在ICU行中心静脉导管并对其施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策略的20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CVC-RI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感染、隧道感染、植入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分别为12.5%、6.0%、3.0%、2.0%、3.0%与32.0%、17.0%、10.5%、7.5%、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局部渗血、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0%、3.5%、2.5%、9.0%与6.7%、10.0%、7.5%、1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置管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