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某高校医院发热学生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防发热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1年11月—2022年4月就诊于北京某高校医院268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热患者以低、中度热为主,占发热总数的89.9%。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者最多,占57.8%;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占41.1%;白细胞计数减低者占1.1%。胸部CT检查97.6%的病例未见异常;肺部炎症改变者仅占2.4%。发热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72.0%。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高校学生发热的主要病因。血常规检查有助于感染类型的鉴别,应作为发热学生的常规检查。高校医院应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呼吸道疾病,减少发热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时了解发热门诊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大型综合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2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有1 770例患者,男性888例,女性882例,其中21~40岁患者占61.24%。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主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为主,分别占100.00%、40.00%。857份胸部CT普通扫描检查报告中,阳性822份,阳性率为95.92%。结论 发热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发热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检,就诊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以中青年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临床特征,为病例的发现、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 2020年1月21日—2月13日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临床分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检测结果 的差异。 结果 918 例患者高发年龄为 15~64 岁,小于15岁的病例28例(仅占3.05%),轻型病例318例(占34.64%),普通型病例523例(占56.97%),重型70例(占7.63%),危重型7例(占0.76%);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的240例(占26.14%)。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占67.54%),干咳(占42.59%),部分患者出现乏力、咳痰、咳嗽、头痛症状;血常规表现白细胞总数以降低或正常为主(占97.37%),淋巴细胞下降(占43.9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或正常(占66.46%);95%患者胸部CT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和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血象有改变,胸部CT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胸部CT检查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0例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130例,发生率11.8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0例,单纯发热20例,无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者40例;白细胞计数≥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0.70%的75例;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占30.61%,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占22.45%,真菌占10.21%;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心功能差、存在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获得性肺炎组死亡率为10.77%,高于无医院获得性肺炎组的2.06%.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造成病情加重,因此胸部X线检查应作为检查常规;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或避免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见呼吸道发热疾病的临床特点及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GS)的鉴别。方法:发热门诊诊治的以发热体温高于38℃伴呼吸道症状患者702例,对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治疗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常见呼吸道发热患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96例占总数的85%,577病例白细胞计数不高占82%,淋巴细胞计数不降低,X线检查正常或仅有支气管炎表现。有基础肺部或全身疾病患者,虽然有发热,但往往以肺部或全身原发疾病相应症状为重要或首发表现,可有气急,体温以中度发热为主,78%病例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比例升高。胸片除肺炎改变外,多有肺部基础疾病的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而单纯性肺炎胸部X线多表现为节段性或局灶性肺炎。这部分病例也以发热为主要或首发症状,一般表现为咳嗽、咳痰,气急少见,易与SARS混淆。结论:临床呼吸道发热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容易忽略,要注意筛查。单纯性肺炎与SARS的鉴别,应结合流行病史、治疗反应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医院感染情况,为感染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的10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患儿医院感染率。结果 100例患儿中13例出现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13.00%;感染患儿的基础疾病以病毒性脑膜炎为主,占18.51%;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胃肠道和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38.46%、23.08%、23.08%;住院>10d患儿的医院感染率为15.91%,≤10d为10.71%;白细胞数低下患儿感染率为21.05%,白细胞正常患儿感染率为8.06%;营养状态较差患儿感染率为25.00%,营养一般为9.88%;不同住院时间、白细胞数、营养状态患儿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率较高,为降低感染率医院应早诊断、早治疗、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消毒器械物品、坚持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我院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深入分析老年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特点。结果老年人肺炎衣原体呼吸系统感染多数合并基础疾病,症状以咳嗽、发热、疲乏、纳差多见,肺部体征相对较轻,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CP-IgM均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或正常,胸片提示呼吸系统感染,使用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病情均好转。结论老年人肺炎衣原体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伴多种基础病,应尽早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测定以明确诊断,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或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中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月10日至2020年2月20日收治的COVID-19确诊病例38例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总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发热、咳嗽、乏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纳差、恶心/呕吐、腹泻也占有一定比例。多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CT未见明显升高,IL-6、CRP、铁蛋白、ESR等炎症指标均可升高;存在肝损伤、心肌损伤,未见明显肾损伤。以双肺感染居多,以磨玻璃影、斑片影主要表现。重症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更低,炎症指标(IL-6、CRP、铁蛋白)升高比例更高,出现肝损伤、心肌损伤的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患者重症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更低,IL-6、CRP、铁蛋白升高比例更高,更易出现肝损伤、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郑州市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1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流行病学报告等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状况、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52例,死亡5例。平均发病年龄(42.58 ±16.96)岁,有基础性疾病者40例(25.48%)。轻症病例132例(84.08%),重症病例25例(15.9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5.99%) 、干咳( 34.39%) 、乏力(29.30%)和咳痰(22.03%);发热以中低热为主(92.59%)。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总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67%),淋巴细胞计数以正常或降低为主(96.00%);94.33%的患者胸部CT显示影像学特征,主要呈磨玻璃影改变。结论 郑州市确诊病例以轻症为主,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病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es marneffei,TM)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6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以发热、贫血、咳嗽、消瘦、皮疹、脾肿大、多发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患者多合并感染;2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21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0例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蓝状菌阳性,5例患者多部位取材标本培养阳性;25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16例患者采用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方案治疗,9例使用伏立康唑注射液,23例好转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多数病情进展迅速,尽可能的取材不同标本送检培养以明确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CT影像变化,为当地疫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收治的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确诊COVID-19病例50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年龄为(50.92 ± 14.63)岁,其中45~64岁31例(占62%)。39例(占78%)具有流行病学暴露史,11例(占22%)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有6起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共涉及13例病例。潜伏期1~23 d,平均为(5.95 ± 4.24)d。发热(占84%)和咳嗽(占72%)是该病例人群主要症状。入院时43例(占86%)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40例(占8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例(占52%)C反应蛋白升高。15例(占30%)合并原发基础疾病。40例(占80%)使用2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入院2周后40例(占80%)CT显示病灶逐渐吸收。结论 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白细胞正常或者减少、血沉增快较多见,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CT表现病灶面积呈先扩大后逐渐吸收的变化趋势,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3-10月收治的80例重症HFMD患儿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的98例轻症HFMD患儿病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80例重症HFMD患儿平均年龄为(18.52±3.23)个月,<3岁者70例(87.50%);均发热,伴持续高热36例(45.00%),重症肺炎10例(12.50%),神经系统损害70例(87.50%),血压升高42例(52.50%);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阳性73例(91.25%);外周血平均白细胞计数为(14.24±3.87)×109/L,平均血糖值为(8.45±1.21)mmol/L;心肌酶CK MB升高71例(88.75%),平均CK MB值为(69.71±18.26)IU/L。与轻症组患儿比较,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HFMD患儿发生持续高热、神经系统损害较多。对年龄小、热程长、嗜睡、高白细胞计数、高血糖、高血压的HFMD患儿应警惕发展为重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云南省公开发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病例174例,年龄3~85岁,平均(41.7±18.1)岁,男性89例(51.1%),女性85例(48.9%)。全省14个地州市均有确诊病例;入院后病情评估轻型占21.3%,普通型占68.8%,重型占9.2%,危重型占0.7%;出院98.9%、死亡1.1%。确诊病例中湖北籍47.4%,云南籍42.9%。51.1%从武汉到云南,11.5%曾到武汉,11.5%密切接触新冠肺炎病例,24.7%为不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和临床症状中,以发热、咳嗽、咳痰、乏力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95.5%病例白细胞正常或减少,41.3%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29.2%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少部分病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首发症状中,发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比78.6%,P<0.05)。结论 云南省新冠肺炎大部分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人群中普遍易感,且在性别间无差异。临床分型大多患者为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平谷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防控效果,为今后的甲流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平谷区确诊的9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资料和其相关的438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区时段发病93例,时段发病率为23.25/10万。男性发病54例,女性发病39例,男女比例1.38:1;病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40岁,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5.53岁;以学生发病为主,占93.5%;发病潜伏期介于3.53~4.99d之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痛、咳痰等流感样症状,体征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外周血WBC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多数正常。全区93例甲流病例M、NP、HA基因三阳53例,占56.99%;93例甲流病例的438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集阳性7例,阳性率为1.60%。结论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强,但症状轻微,不用恐慌。卫生部门加强监测和有效防控,能够应对甲型HlNl流感大流行。平谷区根据市级防控策略逐级落实结合地区特点,有效地进行防控,对延缓疫情播散速度和防治多暴发疫情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卫生部门应加强与教委的通力合作,做好病例五早,有效防控散发疫情,避免多暴发。  相似文献   

15.
何池英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58-1559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 方法 选择郴州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经病原学检测,临床诊断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所有患儿确诊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降钙素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检测,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降钙素原≥0.5 μg/L为阳性,C反应蛋白≥8 mg/L为阳性,白细胞计数≥20×109/L为阳性. 结果 新生儿感染组中PCT水平为(9.31±5.24)μg/L,CRP平均水平为(33.20±20.44)mg/L,白细胞计数(18.3±6.4)×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CT水平低于新生儿感染组,CRP水平低于新生儿感染组,白细胞计数低于新生儿感染组.且使用PCT、CRP联合诊断新生儿感染疾病的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79.2%,ROC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83.1%;为所有检测方法组合中特异度、灵敏度最高的诊断方法. 结论 本研究证明使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有效临床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体温>37℃者占67.11%(51例);43.42%(33例)的患者无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腔积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3×109/L者占38.16%(29例),多形核白细胞>25%者占55.26%(42例)。血培养阳性16例(21.05%),腹腔积液培养阳性19例(25.00%)。经保肝、利尿、支持和合理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治愈、好转率达76.32%(58例)。结论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早期腹腔积液检查和动态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诊断有意义。积极有效诊断和治疗SBP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36例诊断为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完全KD年龄、性别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不完全KD多发于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47.5%),男女比例大致相当(1.25:1)。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双侧结膜充血(77.8%)和口唇干红、皲裂(6;3.9%)多见,其他依次为颈淋巴结肿大(56.1%)、杨梅舌,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16.6%),手足硬肿、掌红斑出现率相对较低(13.9%)。多形性皮疹也不多见,有时呈一过性皮疹(8.5%),急性期无指趾端膜样脱皮和肛周脱皮,无早期诊断价值。(2)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15.5~51.6×109/L),以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为主;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84~135g/L,平均105g/L);血沉(EsR)55~128mm/h,平均数为76mm/h,c反应蛋白(cRP)12~157mg/L,平均数87mg/L,均显著升高;病程7~14-d.血小板(PLT)增多(215.4~675.7×109/L,平均数为4-58.7×109/L)。结论不完全KD在婴儿(≤1岁)中发生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白细胞总数、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变化是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艾滋病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前各种机会感染的发生概率,为早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提供参考。方法 ART前收集初治艾滋病患者年龄、婚姻状况、配偶是否感染、确诊日期、既往是否接受过ART、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确诊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曾出现的免疫低下的临床表现以及现患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53例初治艾滋病患者中男性955例,女性198例,开始ART时平均年龄(39.7±12.5)岁。自述配偶也为感染者的共124例,其中45对为夫妻均在接受ART。1 153例患者平均CD4+细胞计数为(139.7±109.0)个/μl。共计1 238例次发生AIDS相关性疾病或临床表现,以消瘦最为常见358例次(31.05%),其次为持续发热252例次(21.86%)、带状疱疹208例(18.04%)。457例因各种机会感染或肿瘤住院治疗并开始ART,CD4+细胞计数为(77.8±94.3)个/μl,发生AIDS相关性疾病为1 133例次(91.52%)。696例在门诊开始ART的患者,CD4+细胞计数为(180.9±98.0)个/μl,发生过AIDS相关性疾病的例次仅为105(8.48%)。结论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出现了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AIDS晚期患者(尤其是CD4+细胞计数<100个/μl)在开始ART前更可能发生各种较严重的多重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集中暴发的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6.3岁,患者均同时来源于同一单位,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无呼吸困难;CT扫描均显示两肺纹理增粗,一叶或多叶可见斑片状及结节状影,边缘模糊,部分患者纵膈内可见小结节影,胸腔内未见游离液体密度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常见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检测均阴性。所有患者住院隔离治疗,给予抗感染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此组患者病因未明,发病人群呈聚集性,肺部均表现为片状影,临床症状轻,应用抗感染治疗预后好,符合非典型肺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并建立本地3~6岁健康儿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基础和临床科研提供参考。[方法]2008年,收集深圳市龙岗区3~6岁在幼儿园就读的健康儿童820名(男童454名,女童366名),采集静脉血,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用百分位数法确定95%可信区间。[结果]检测对象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均呈偏态分布;参考值范围,男童分别为(4.3~10.5)×109/L)、(4.09~5.48)×1012/L、(120~156)g/L、33%~43%、(164~308)×109/L,女童分别为(4.1~10.8)×109/L、(4.02~5.55)×1012/L、116~155g/L、32%~43%、(174~312)×109/L。[结论]我区3~6岁健康儿童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参考值范围大部分与文献报道一致,但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教科书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