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材质导尿管对生物膜形成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使用的不同材质导尿管生物膜的形成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经每组55例患者使用的两种材质导尿管观察发现,硅胶导尿管组平均留置尿管(14.71±3.17) d,生物膜形成率为27.2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16.36%。乳胶导尿管组平均留置尿管(16.28±4.54)d,生物膜形成率为47.2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23.64%。结论 在使用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乳胶导尿管生物膜形成率高于硅胶导尿管者,生物膜形成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3种导尿管材料形成细菌生物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超润滑导尿管1、超润滑导尿管2、硅化处理导尿管对大肠埃希氏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导尿管。方法经细菌孵育超润滑导尿管1、超润滑导尿管2、硅化处理乳胶导尿管材料膜片制备生物膜模型,通过菌落计数法确定粘附于导尿管材料生物膜内菌落数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结果3种不同导尿管材料的生物膜内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滑1、超滑2分别与硅化处理乳胶导尿管标准菌落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滑1与超滑2导尿管标准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扫描电镜观察,硅化处理导尿管材料制备的生物膜表面可以观察到有细菌团块聚集和纤维索样物质交联;但超滑1与超滑2导尿管材料制备的生物膜表面仅有少许细菌团块,纤维素样物质交联不明显。结论超润滑导尿管材料不容易形成细菌生物膜,临床留置导尿管时间长的患者尽可能选用超润滑材料导尿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体外制备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方法。方法用高分子滤膜琼脂培养法、高分子滤膜肉汤培养法和输液管肉汤培养法制备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通过菌落计数判断3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培养5和10d后,3种方法的菌落计数分别是:(1.32±0.26)×109CFU/mL,(0.22±0.026)×109CFU/mL,(0.15±0.025)×109CFU/mL和(3.68±0.51)×109CFU/mL,(0.24±0.022)×109CFU/mL,(0.20±0.035)×109CFU/mL。高分子滤膜琼脂培养法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法(P<0.01)。结论用高分子滤膜琼脂培养法制备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操作简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外科手消毒中指甲清洁器和洗手刷清除指甲下污物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护士70名随机分为指甲清洁器组和洗手刷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一次性指甲清洁器和洗手刷预处理指甲清洁器组和洗手刷组护士手。采用4%葡萄糖洗必泰外科手消毒剂对指甲清洁器组和洗手刷组进行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消毒后对优势手进行细菌采样计数。结果外科手消毒后指甲清洁器组平均菌落数为(2.7±1.2)CFU/cm2,洗手刷组平均菌落数为(3.1±0.9)CFU/cm2,两组菌落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外科手消毒中指甲清洁器与传统的洗手刷具有相同的去污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尿管插入前不同润湿方法对患者舒适度及泌尿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导尿管插入前用黏膜型安尔碘润滑,对照组患者用石蜡油润滑。比较两组患者导尿管相关疼痛、泌尿道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疼痛程度0级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Ⅰ级、Ⅲ级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段尿菌落数<1×105菌落/L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1×105~1×106菌落/L、>1×106菌落/L比率低于对照组( P<0.05,P<0.01)。结论应用黏膜型安尔碘对导尿管进行润滑患者的舒适度和泌尿道感染的比率明显优于传统石蜡油润滑,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焦艳  白英  王洪霞  范得伦 《中国血液净化》2012,11(2):102-103,111
目的 研究透析供水系统不同形式的消毒方式的效果.方法 采用甲醛化学消毒和热消毒,其中热消毒频率分别为1次/d、1次/3d和1次/w,消毒后对菌落数和内毒素进行比较.结果 热消毒组菌落为(38.90±36.32)CFU/ml,内毒素数(0.39±0.35)EU/ml,化学消毒菌落为(42.67±39.04) CFU/ml,内毒素数为(0.42±0.38)EU/ml,经t'检验,P>0.05,热消毒和化学消毒效果无显著性差别,1次/d 热消毒菌落(38.27±37.11)为CFU/ml,内毒素数为(0.42±0.38)EU/ml,1次/3d热消毒菌落为(39.11±34.18)为CFU/ml,内毒素数为(0.39±0.35)EU/ml,1次/w 热消毒菌落为(42.08±39.87)CFU/ml,内毒素数为(0.42±0.41)EU/ml,经 t'检验,3种频率下的热消毒效果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对透析供水系统采用热消毒并间断使用甲醛进行化学消毒是有效的,并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对机械通气患儿导管内壁微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按住院日期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清理组,各50例,在此基础上将1d,3d,7d拔管患儿分别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吸痰后不清洗气管导管内壁;清理组在吸痰后采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清理气管导管内壁,每日3次。比较两组气管导管、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生命体征变化及1、3、7d细菌菌落计数。结果清理组细菌培养阳性7例(14%),其中下呼吸道分泌物阳性2例(4%),气管导管阳性5例(10%),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22例(44%),其中下呼吸道分泌物阳性9例(18%),气管导管阳性13例(2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清理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清理组R、HR、BP、SPO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理组气管导管内细菌菌落计数在1、3、7d三个亚组分别为(2.32±2.71)×102cfu/cm2、(4.03±4.30)×102cfu/cm2、(9.32±4.08)×102cfu/cm2,对照组1、3、7d三个亚组细菌菌落计数分别为(5.36±2.42)×103cfu/cm2、(5.10±3.46)×104cfu/cm2、(2.94±1.55)×105cfu/cm2,在同一时间点,两组气管导管内细菌菌落计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可以防止机械通气患儿导管内细菌的粘附,从而降低VAP发生率,操作简易安全,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留置纯硅胶和乳胶两种不同材料尿管患者的舒适程度.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常规组(60例),实验组术后留置纯硅胶尿管,常规组术后留置乳胶尿管,2组通过不同材料尿管的放置方法观察患者舒适度和拔管后尿路刺激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留置尿管的不适感明显降低,拔管后实验组尿路刺激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 纯硅胶导尿管比乳胶导尿管更能减轻留置尿管患者的不适,明显降低拔管后尿路刺激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巨核细胞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enia purpura, ITP)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后人类血小板抗体(human platelet antibody, HPA)的表达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TP患者57例(ITP组),另选取同期正常者56名(正常组)。观察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对ITP诊断价值。将57例ITP患者按HPA值分为<1∶10组、1∶10组、>1∶10组。分析HPA在ITP患者中的表达。结果 ITP组原幼型巨核细胞MK计数(12.15±1.30)个/1.5×3.0 cm高于正常组(5.78±1.00)个/1.5×3.0 cm,颗粒型MK计数(69.78±14.07)个/1.5×3.0 cm高于正常组(53.49±10.77)个/1.5×3.0 cm,产板型MK计数(9.70±7.15)个/1.5×3.0 cm低于正常组(36.87±11.25)个/1.5×3.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59、-6.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耳窥镜直视下气管插管法,并采用上述方法构建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方法1采用美国Braintree公司插管工具盒建立在耳窥镜直视下小鼠气管插管方法;2 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缺陷组、免疫缺陷感染组,每组8只,其中免疫缺陷组和免疫缺陷感染组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后造成免疫缺陷。3组小鼠在试验当日均按上述方法行气管插管后,免疫缺陷感染组沿气管内插管注射10μL鲍曼不动杆菌(3.2×108 CFU/mL),正常对照组和免疫缺陷组沿气管内插管注射10μL生理盐水;每组小鼠均分别于0h和48 h眼眶后静脉丛取血,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计数。并在上述时间点各处死4只小鼠,进行小鼠肺组织菌落计数和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10只小鼠行耳窥镜直视下气管插管,均获成功,无小鼠插管后死亡。沿气管内插管注射菌液浓度为3.0×108 CFU/mL,气管插管后0h处死小鼠取肺并定量,其菌落计数为2.91×107~5.32×107 CFU/g肺,平均值±标准差为(4.05×107±0.82×107)CFU/g肺,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23组小鼠观察48 h,正常对照组和免疫缺陷组小鼠无死亡,免疫缺陷感染组有2只小鼠死亡(2/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缺陷组和免疫缺陷感染组小鼠在0h均出现血液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值明显下降(P<0.01);免疫缺陷感染组在感染后即刻(0h)肺内菌量平均值达4.13×107 CFU/g肺,48 h小鼠肺内菌量平均值显著升高达到3.62×1010 CFU/g肺,与0h比较菌量增长近1 000倍(P<0.01),免疫缺陷感染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肺组织内局限性肉芽肿形成,肺泡腔内可见脓肿形成。结论采用耳窥镜直视下气管插管法构建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且注射入小鼠肺内的菌量较恒定,试验重复性好,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  相似文献   

11.
Use of indwelling catheters is often compromised as a result of biofilm form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f hydrogel-coated catheters pretreated with a coagulase-negative bacteriophage would reduce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formation. Biofilms were developed on hydrogel-coated silicone catheters installed in a modified drip flow reactor. Catheter segments were pretreated with the lytic S. epidermidis bacteriophage 456 by exposing the catheter lumen to a 10-log-PFU/ml culture of the bacteriophage for 1 h at 37 degrees C prior to biofilm formation. The untreated mean biofilm cell count was 7.01+/-0.47 log CFU/cm2 of catheter. Bacteriophage treatment with and without supplemental divalent cations resulted in log-CFU/cm2 reductions of 4.47 (P<0.0001) and 2.34 (P=0.001), respectively. Divalent cation supplementation without bacteriophage treatment provided a 0.67-log-CFU/cm2 reduction (P=0.053). Treatment of hydrogel-coated silicone catheters with an S. epidermidis bacteriophage in an in vitro model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d viable biofilm formation by S. epidermidis over a 24-h exposure period,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of bacteriophage for mitigating biofilm formation on indwelling catheters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在生物材料表面的形成过程,评价生物被膜形成的定量技术.方法 将表皮葡萄球菌RP62A接种于不锈钢垫圈上分别培养0-8,24和48 h.采用生物被膜覆盖率实验(BCR),活细胞计数(VCC)以及ATP-生物发光(ATP)定量检测不同时期生物被膜的量,并提取总RNA检测ica基因的转录水平,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CR显示生物被膜的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在8h时达到(92.79±8.13)%,24 h或者48 h增长到近100%.VCC在24 h(12.33×10^6CFU)和48 h(16.30×10^6CFU)显著高于0-8 h(8 h:2.21×10^6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结果从5h时开始增加,在24 h后趋于稳定(-15 000 RLU),48 h时增加至(44 545.20±22323.79)R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h后ica基因的RT-PCR检测结果与BCR结果相符.BCR与VCC和ATP结果在0-8 h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73,P=0.007 1;r=0.78,P=0.008 5).结论 各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定量分析显示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细菌粘附于生物材料表面后6-8h内迅速完成,为感染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安自民 《中国血液净化》2012,11(10):530-53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08~2011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19例,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1 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34例,占15.52%,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1.76%,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株,占38.23%,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14.70%,股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并不显著高于颈内静脉插管(x2=0.914,P=0.339);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x2=13.350,P=0.001);与基础疾病无明显相关性(x2=0.284,P=0.991).结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生物被膜阳性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中生物被膜阳性菌的类型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便于采取易行实用的预防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祁阳县人民医院给以尿道插管的住院病人导尿管标本进行无菌采集,对其行一系列处理筛查生物被膜阳性菌,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1TEK-32进行细菌鉴定及用纸片(K—B)法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共收集导尿管标本220例,其中确诊为尿路感染的标本为132倒,感染率为60.0%,生物被膜阳性菌78株,阳性率达35.5%。分别是:7株铜绿假单胞菌;24株粪肠球菌;29株表皮葡萄球菌;18株溶血葡萄球菌。结论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中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易形成生物被膜,且耐药情况严重。生物被膜菌组与浮游菌组比较,药敏分析有差异,生物被膜组细菌耐药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tb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后及早拔除留置尿管的效果.方法 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术后1~3 d拔除留置尿管.对照组术后5~7d拔除留置尿管,观察两组患者拔除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尿道狭窄、膀胱痉挛、继发性出血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泌尿系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0.20%(x2=8.68,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费用为( 10584.00±401.23)元,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2138.20±621.45)元(t=-20.91,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为(7.80±2.20)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13.20±3.58)d(t=-12.79,P< 0.05).结论 及早拔除导尿管不仅可以减少术后泌尿系的并发症,而且还可以降低住院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尿管插管在妇科疑难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181例行妇科疑难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研究组),术前均通过膀胱镜放置双侧输尿管导管,术中在输尿管导管指示下行腹腔镜手术,术后立即拔除导管;同时选取同期在同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20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未行输尿管插管。结果:研究组双侧输尿管置管成功率98.90%(179/181),无输尿管损伤患者。对照组中有2例发生输尿管损伤,2例发生膀胱损伤。研究组手术时间(190±12)min,对照组手术时间(242±25)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30±24)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90±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置输尿管导管可降低妇科疑难腹腔镜手术中损伤输尿管的可能性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的表达。方法将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分为药物处理组(用400μg/mL鞣酸处理)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的形成;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细胞间多糖黏附因子(PIA)的能力。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细菌总蛋白进行分离,并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芯片/质谱(HPLC-Chip/MS)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菌落数明显减少(P〈0.01),PIA生成能力减弱,生物被膜的形成被抑制。通过电泳分离,共得到1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6个仅在对照组表达升高。结论生物被膜形成是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的主要途径,差异蛋白在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男性留置导尿致尿道狭窄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留置导尿致尿道狭窄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因留置导尿引起尿道狭窄患者的置管时间、导尿管材料、型号及有无插管损伤。结果58例患者中,置管时间超过2周占69%(40/58);应用橡胶导尿管占66%(38/58);应用〉F18导尿管为67%(39/58);插管时尿道有损伤占66%(38/58)。结论置管时间长、导尿管的毒性作用、尿管粗细选择不当、插管直接损伤是尿道狭窄的相关因素。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选用硅胶导尿管、导尿管型号适合及避免不当操作可减少尿道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乳胶与全硅橡胶导尿管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材料导尿管留置导尿,医院泌尿系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选择导尿管,并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感染的措施。方法对60例需要留置导尿病人随机分为全硅橡胶及硅化乳胶导尿管两组,分别对尿道口周围皮肤、中段尿、拔管后导尿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随插管时间延长,菌尿发生率增高,两组菌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拔管后导尿管尖端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对照组为36.67%,实验组为40%,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尿道口周围皮肤、中段尿和拔管后导尿管尖端细菌培养的细菌种类分布相似,细菌培养病原菌种类依次排列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粪肠球菌、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咽链球菌等。结论两类导管均不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以及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与导管材料性质无关,导尿管腔外逆行感染是细菌侵入尿路的主要感染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老年患者留置尿管内壁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其对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75例留置尿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5-96岁,平均86岁。不同留置时间(7-15d53例、16-30d49例、31-45d44例、〉45d29例)的尿管,于拔出尿管后运用超声震荡使尿管内表面生物被膜完全脱落,梯度稀释后进行生物被膜活菌计数,细菌的培养分类及构成比分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尿管内壁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情况;观察尿管留置时间与生物被膜CRI的关系。结果随着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尿管内表面生物被膜活菌计数呈指数趋势增长,CRI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各置管时段组间尿管内表面生物被膜活菌计数及CR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见生物被膜的形成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多。结论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是老老年患者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尿管生物被膜感染的危险性及几率越高。更换尿管或缩短留置时间仍是防止尿管生物被膜感染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