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阴疽作为一种外科性疮疡疾病,涉及临床病种较多、范围较广,历来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阴疽的历史源流和病因病机,重点归纳和总结阴疽的辨证方法和治疗现状,为阴疽在现代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为治疗外科阴疽的主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主治一切阴疽及流注等属阳虚寒凝诸证。笔者在临床治疗杂症辨证应用,效果满意,兹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孜 《中成药》1992,14(6):36-37
阳和汤为外科治疗一切阴疽的著名方剂。该方虽为外科阴疽证而设,然而临床只要抓住“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这个主要病机、奉理执法,用治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疾病,也同样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了阳和汤在临床应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
阳和汤新用     
阳和汤为外科治疗阴疽的方剂,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属阳虚寒凝证.笔者临床以阳虚寒凝为辨证要点而广其用,颇获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阳和汤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洪绪在阴疽治水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  相似文献   

6.
浅述阳和汤治疗肺系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和汤是清代外科名医王绪洪《外科全生集》中的名方,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历来被视为治疗外科阴疽的主方。由于其组方精当,在医家的不断实践中,其治疗范围已不断扩大,已非外科阴疽专用。近年来屡见报道用于肺系疾病的治疗,本文仅就此做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小金胶囊疽证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金胶囊处方源于《外科证治全生集》,用于治疗阴疽初起之证。本文通过介绍小金胶囊所包含的理论思想、方药组成、适应证及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探析其在疽证范畴内的理论关联,以期为中医外科疾病的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胡黎生主任医师,吉林省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胡老善用阳和汤治疗腰腿痛属阴寒证者。阳和汤是《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治疗外科阴证的要方,是一首温阳导滞、扶正驱邪相兼的方剂,临床常用以治疗流注、贴骨疽、鹤膝风、脱疽等属阴寒证的疾患。胡老多年来灵活运用加味阳和汤治疗腰间盘脱出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滑膜炎等  相似文献   

9.
王萍 《江西中医药》2004,35(7):55-55
阳和汤出自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阴疽内消名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炮姜、肉桂、甘草等组成,有和阳通滞、温养补血之功,岳美中先生赞其“如日光一照,凝寒释解,阳和之剂,名副其实”。本方原为消散阴疽、流痰、附骨疽等阴寒之证而设,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大为扩展。笔者以其加减治疗某些疑难顽症,多有奇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0.
正阴疽病名最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  相似文献   

11.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主治阴疽、骨痨、流注、贴骨疽、瘰疬等阴寒之症。近年来,笔运用本方治疗外科杂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阴疽是一类病情缓慢的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其研究范围很广,如附骨疽、脱疽、痒痈、流痰、流注、乳癖、瘤、癌等。古代医家从异病同治的思路,对阴疽进行论治,其所包含的多种疾病共性则成为阴疽治疗关键。小金丹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本文尝试从小金丹立方思路出发阐释小金丹治疗阴疽的对应病机,从同病异治思路比较阴疽治疗代表方剂间的特点,期望为临床小金丹治疗阴疽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霍学文 《山西中医》2010,26(9):41-42
阳和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洪绪之《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7味药所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一切阴疽。笔者临床应用阳和汤化裁治疗多种病证,获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阴证疮疡的名方,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阳虚寒凝痰滞之阴疽,如鹤膝风、脱疽、附骨疽、流注、痰核等病证。本文综述了现代医家临床应用阳和汤治疗寒凝痰滞所致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现状。  相似文献   

15.
阳和汤化裁治疗骨转移疼痛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阴疽的名方,有温阳散寒通滞之效,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今用其治疗骨转移疼痛,疗效满意.现略举一则示之.  相似文献   

16.
结合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现状,通过梳理阴疽类的文献及其治疗方药在临床拓展运用的报道,得知阴疽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关系。发现部分恶性肿瘤从阴疽的角度思考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清代外科医家王洪绪经验方。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流注等外科阴寒之证。王洪绪用其治疗阳虚寒凝证,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阴霾四散,而布阳和,故而得名“阳和汤”。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白芥子、姜炭、鹿角胶和生甘草组成,主要作为治疗阴疽的重要方剂来使用。  相似文献   

18.
小金丹是清代王维德首创用于治疗阴疽的名方。通过梳理大量阴疽类文献结合近现代临床运用的报道,针对阴疽气血不足、寒痰瘀滞的病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小金丹治疗阴疽的机理主要体现在温散寒凝、化痰、散瘀、解毒四个方面,其中尤应重视疽毒的治疗机理,主要体现在祛毒依附、因势泄毒、以毒攻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汪建勋 《新中医》1993,(7):13-15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为治疗阴疽的祖方。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补血通滞之功,犹如  相似文献   

20.
罗平金桂芝阳和汤出自《外科症治全生集》,其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疗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一切阴寒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