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中心视野的改变情况。方法对眼底相对正常的近视眼患者53例105眼进行中心视野(OCTOPUS 101视野计32检测程序)检查并对视野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近视眼平均敏感度(MS)低于正常,而平均缺损(MD)及丢失方差(LV)超出正常水准。近视程度与视力及MS成中高度负相关、与MD成中度正相关,均P〈0.01),与LV无相关关系。54眼中51.43%的近视眼出现了视野损害,视野损害率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视野损害类型可归纳为中心暗点及类青光眼损害。结论近视眼患者存在中心视野损害,且在中度近视这种损害已很常见,视野损害完全可发生在眼底正常的近视眼。建议如同对青光眼一样对近视患者进行定期的视野检查以指导其早期诊断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由于角膜偏薄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CCT)与角膜曲率、眼压的相互关系。方法测量我中心行准分子术前检查角膜偏薄(CCT〈500μm)患者138例(276眼)。按屈光度分为两组,观察不同屈光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曲率、眼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低、中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462±14μm,角膜曲率平均43.93±0.09D,眼压值平均11.1±1.6mmHg。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为平均469±17μm,角膜曲率平均44.21±1.19D,眼压平均12.4±2.4mmHg。两组间比较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呈正相关(P〈0.01),角膜中央厚度、眼压与角膜曲率无关(P〉0.05)。结论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薄角膜的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眼压随近视度数增加而增大,角膜曲率不随屈光度变化。角膜越厚,测出的眼压值越高。  相似文献   

3.
探讨眼轴、角膜屈光力和眼压对近视度的影响。方法对301眼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眼轴、角膜屈光力和眼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1眼近视眼轴平均为(25.48±1.21)mm,低、中、高、超高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中央屈光力为(42.39±1.64)D,低度与中、高、超高度组间及中、高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超高度与中、高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眼压为(13.04±2.88)mmHg,超高度近视组眼压明显升高,超高度与中、高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近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除眼轴明显延长外,角膜屈光力亦明显增加,超高度近视眼压明显升高,提示角膜的薄弱、眼压的升高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近视眼对比敏感度(CS)的不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近视准分子激光的患者62例124眼,矫正视力均≥1.0。分别根据屈光度、年龄和瞳孔大小分组。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分别进行眩光及非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在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时。眩光状态下,按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60岁组间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点上均明显低于〈40岁组和40~60岁组(均P〈0.05)。正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正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6 mm及≤6 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眩光状态下按以上方法分组比较,结果与眩光时一致。结论年龄、屈光度明显影响近视眼对比敏感度,而瞳孔大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为近视的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近视患者80例分为低度近视组10例,中度近视组30例,高度近视组40例,三组均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治疗。结果术前三组眼压值、角膜厚度、屈光度无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其中低度组与中度组、低度组与高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厚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间屈光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治疗不同程度的近视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眼压、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主观性渡前像差仪对85例(168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的眼波前像差进行评估。测量结果通过Madlab软件分析,直接获取35项Zernike系数及每阶Zernike系数的像差(RMS)值。将眼球总RMS值与近视屈光度数、眼球总散光度数、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眼轴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眼球总RMS值与近视屈光度呈低度正相关(P〈0.05),与眼球总散光度数、角膜散光度数呈中度正相关(P〈0.01),与角膜平均曲率和眼轴长无关。认为角膜散光是构成眼球总像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OUP-SBK刀头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薄角膜(中央角膜厚度〈500μm)中低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SBK治疗中低度近视后半年及1年进行随访,对比术前薄角膜与正常角膜厚度患者术后屈光度、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薄角膜组34例65眼,正常角膜厚度组52例104眼。两组术后随访均未见圆锥角膜病例。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屈光度、平均表面规则指数和平均表面非对称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BK治疗薄角膜中低度近视安全、疗效稳定,未见圆锥角膜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2年的效果。方法术前按屈光度(等值球镜)的高低分3组:I组屈光度-0.75~-6.00D;Ⅱ组屈光度-6.25~-10.00D;III组屈光度〉-10.00D。采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仪行标准LAISKN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其视力、屈光度的变化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2年裸眼视力≥1.0的眼数分别占96.8%、89.0%、61.2%;≥1.0的眼数各组比较,I组与Ⅱ组、I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2年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占90.8%、76.8%-51%;屈光度在±1.00D的眼数各组比较,I组与Ⅱ组、I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0.01);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效果理想,具有安全、有效及预测性好、术后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CS)改变。方法:高度近视组为30例患者60眼,年龄12~62(平均36)岁,屈光度为-6.00~-21.00D,平均-13.50D,最佳矫正视力≥0.8。与高度近视组年龄匹配的对照组30例60眼为视力正常患者,对照组裸眼视力≥1.0。高度近视组及对照组均无任何影响cs的眼疾,亦无其他可能会影响CS的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CS均由同一医师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高度近视眼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CS的检查可作为评价高度近视眼视功能的一种手段和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眼压(NCT)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0--13.00D近视散光300例(600眼),按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两组,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测厚仪测量两组近视术前及术后1个月内眼压及角膜厚度,并分析术后眼压变化的因素。结果:LASIK术后1个月NCT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高度组眼压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低中度组(P〈0.05)。角膜中央厚度(CCT)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CT和眼压呈正相关,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LASIK术后正常眼压值范围应进行修正,以免延误LASIK术后青光眼或高眼压的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盘退变与椎间隙、颈椎曲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和颈椎曲度的变化。方法选取颈椎矢状位MRIT2WI成像48例(其中9例无椎间盘退变,余39例均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中C4-5节段23例,C5-6节段16例),依矢状位MRIT2wl成像将椎间盘退变程度分3组。测量椎间盘前、后高度,椎间隙的角度及颈椎曲度。结果C4-5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及颈椎曲度随着椎间盘退变而逐渐变小,各组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5-6节段椎间隙高度在中度退变与正常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在重度退变组与中度退变、正常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角度及颈椎曲度在各组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角度与颈椎曲度有密切相关性(r=0.751,P〈0.05)。结论分析颈椎间盘退变与椎间隙形态、颈椎曲度的关系将有助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统综合治疗前后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07—2009年在广西视光中心弱视门诊行传统综合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者45例(82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并对治疗前后屈光动态按患者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治疗后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5);球镜、等效球镜的年均变化为(0.49±1.09)D/年和(0.54±1.09)D/年;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1.00D以内(占91.5%)。(2)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轻、中、高度近视程度的弱视眼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综合治疗对近视性弱视患者近视屈光度增长影响甚微,重度弱视程度的患者屈光动态变化低于轻、中度弱视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及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方法 对48例近视患者的95眼实施角膜地形图及ORK—CAM软件引导的LASIK手术。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高度三组,分别与术前自身眼高阶像差、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结果 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彗差在低度组降低9.8%,差异无显著性;中、高度组分别增长68.6%及136.5%,差异有显著性;球差在低、中、高三组分别增长21.1%,119.4%及126.5%,差异有显著性;均方根在低、中、高三组分别降低2.0%、61.8%及60.9%,在中、高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膜最适不规则指数在低、中、高三组分别增长4.8%及47.5%,66.9%,仅高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彗差增长70.6%;球差增长115.1%;均方根下降59.8%;角膜最适不规则指数增长45.2%。好于及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占总例数的66.3%,略差的占31.6%,差1行的占2.1%。结论 角膜地形图+ORK—CAM软件引导的LASIK手术后均方根值总体下降,对根高视常后量右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中屈光正常与低度近视者之间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nunodation,A)比值的变化,初步探讨低度近视与调节性集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矫正视力正常及散瞳后屈光度在+0.75D--1.25D之间的8~12岁学龄儿童63例,用同视机检测其AC/A值,两组AC/A值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屈光度在+0.75D--0.25D~-1.25D学龄儿童的AC/A值分别为4.1±0.84和2.7±0.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初期的学龄儿童AC/A值低于同龄儿童屈光正常者的AC/A值,在防治低度近视和视疲劳的同时,注意检查AC/A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近视眼眼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青少年近视眼的眼动参数,探讨早发性近视的病因,方法:186例青少年按屈光度分为六组,用综合验光仪分别测定各组的调节滞后值,远近水平分离性隐斜AC/A值,各组采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间调节滞后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近水平分离性隐斜差异有显著性(P<0.05),AC/A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主要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但是近距离工作在肝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中细胞因子在慢性前列腺炎(CP)诊断、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46例临床诊断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组52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Ⅰ组66例、Ⅱ组28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如IL-2、IL-4、IL-6、IL-8、TNF-α,同时,以20例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IL-2、IL-4在CBP组、CAPI组患者血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而CBP组与CAPⅠ、CAPⅡ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IL-6、IL-8在CBP组、CAPⅠ组、CAPⅡ组、正常对照组间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TNF-α在CBP组、CAPⅠ组、正常对照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CAPⅡ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中IL-2、IL-4、IL-6、IL-8、TNF-α水平可能在C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对CP辅助性诊断有较大应用价值,其中IL-6、IL-8、TNF-α对CP的诊断、分型有-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翟英  安建斌  郭秀瑾  陈金桂  吴玉潭 《医学争鸣》2009,30(11):1034-1036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度及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关系.方法:测量1108例(2189只眼)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CCT)、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及眼压(IOP)等数据,依据屈光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依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近视组CCT为(541±36)μm,高于中度组(535±32)μm和重度组(535±40)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k1为(43.1±1.5)D,k2为(44.4±1.6)D,分别高于轻、中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IOP为(16.5±3.1)mmHg(1mmHg=0.133kPa),高于重度组的(16.0±3.0)mmHg,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CT为(539±37)μm,高于女性的(534±32)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k1为(42.7±1.5)D,k2为(43.8±1.6)D,分别低于女性的k1(43.3±1.4)D和k2(44.5±1.5)D,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IO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的CCT、k1、k2及IOP存在差异,临床术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后角膜上皮下混浊 (Haze)与术前眼总屈光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接受PRK手术患者近视和散光的总屈光度分成低度 (- 1.0 0~ - 3.0 0D)、中度 (- 3.2 5~ - 8.0 0D)、高度 (- 8.2 5~ - 16 .0 0D以上 )三组 ,同时对高度组中的角膜水化与非角膜水化进行统计 ,比较术后角膜Haze形成情况。结果 :低度组和中、高度组比较发生角膜Haze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中度组和高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中角膜水化组与非水化组发生角膜Haze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RK术后Haze形成与术前治疗总屈光度之间没有正相关系 ,术后科学有效地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辅助用药以及对高度近视眼治疗过程中进行角膜水化作用是减少Haze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