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该药对AMI患者凹离散度(QTd)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该药对预防室颤、降低AMI及病死率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摸球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磷酸肌酸钠)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心电变化、BNP、CK-MB水平差异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室性期前收缩数、QT间期离散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5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44/52),P0.05;治疗后,两组BNP、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效果更佳,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强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 76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以探讨AMI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AMI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故QTd可作为预测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完整无缺人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回性单盲法分析38例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的未校正的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结果:二种方法所测量物Q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分别均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中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患有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入院奇偶数的方式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1例患者;其中以实施常规治疗方案患者为常规组,以实施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方案患者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治疗后指标表示,研究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相较于常规组(常规治疗)较低,改善效果较好;两组相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相较于常规组的75.61%更高,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评估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回顾性单盲法分析38例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的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二种方法所测得的Q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分别均具显著性,且各种离散度以≥60ms为标准对预测发病1周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分别为792%和825%,P>005。结论:各种QT离散度≥60ms可作为预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81例AMI患者QTd,QTcd睾室性世箜失常竺苎至磊况:并写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QTa、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 10 0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 2 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结果  5 5例QTcd大于 6 0m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 6 0ms的患者。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有研究认为QT离散度(QTd、QTcd)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二者的关系,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索他洛尔对心肌梗死 (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索他洛尔治疗 4周时MI患者的HRV、QTd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索他洛尔治疗组 (42例 )治疗 4周时 ,多项HRV指标异常程度减轻、HRV昼夜节律恢复、QTd减少 [(5 5 2± 2 5 4 )ms与 (43 6± 1 6 )ms,P <0 0 1) ]。 2 4h缺血次数减少 (2 4 1± 7 7与 2 0 5± 6 8,P <0 0 5 ) ;2 4h缺血总负荷减小 [(95 1± 2 5 7)mm/min与 (380± 14 3)mm/min ,P <0 0 1];2 4h室性早搏次数减少 (2 0 74± 832与 92 0± 345 ,P <0 0 1)。结论 小剂量索他洛尔可使MI患者HRV异常减轻、QTd减小、心肌缺血负荷减轻 ,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相关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心脏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室颤动(Vf)。目前许多学研究认为QTd(QT间期离散度)延长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一室性心动过速(VT)和Vf有关。本对64例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QTd进行测定分析,以探讨对AMI预后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p-e/QT比值和QTd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预测价值及对比分析.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12 h内行PCI者12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经急诊PCI实现IRA再通者71例(再通组);未能实现血管再通治疗者56例(非再通组).另选取106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患者入院时及术后心电图的QT值、Tp-e值,计算Q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采用Lown分级,其中Lown分级=3级者为MVA.分析Tp-e/QT比值和QTd与STE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Tp-e/QT比值、QTd均高于正常组(P〈0.001);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e/QT比值、QTd均延长,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r=0.3581,P〈0.001);Tp-e/QT比值降幅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Killip′s分级、LVEF、CK-MB、cTnI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急性ST段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621,P=0.0001).52例STEMI患者中MVA组24例,非MVA组28例,与QTd相比,只有Tp-e/QT比值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P〈0.05);再通组中,单支与多支病变患者Tp-e/QT比值、QTd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与健康者相比,Tp-e/QT比值、QTd均延长,且Tp-e/QT比值更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QTd)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病例35人,符合WHOAMI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卡维地洛)和对照组(未用β-受体阻滞剂);观察不同时间段QT离散度变化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治疗组QTd入院当天(67±24.1)ms,3周后(46±20.5)ms,3月后(37±15.3)ms;对照组分别为(69±23.4)ms,(55±33.8)ms,(50±24.8)ms。治疗组3周、3月后与入院当天QTd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CVA2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改善急性心梗QTd,预防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55-4556
观察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性心脏病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选取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卡托普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随访期间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室间隔厚度改变情况。两组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QTd及室间隔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QTd及室间隔厚度逐渐降低或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QTd及室间隔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美托洛尔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室功能,延缓心肌增厚,降低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HAM)(n=8)、心肌梗死组(MI)(n=8)和雷米普利组(RAM)(n=8).SHAM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I组和RAM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心电图肢导联Ⅱ、Ⅲ导联出现ST段抬高大于0.2 mV证实心肌梗死形成.RAM组术后第2天用雷米普利[1 mg/(kg·d)]灌胃,3组共喂养12周.3组兔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结果.结果 RAM组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VT/VF的发生次数[(2.6±0.8) vs.(12.4±2.9),P<0.05].心肌梗死12周后,MI组3层左心室肌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 (258.2±21.1) vs.(230.1±23.2),(278.0±23.8) vs.(245.8±25.4),(242.6±22.7) vs.(227.0±21.7),P<0.05];RAM组3层心室肌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6.5±22.9) vs.(235.3±21.2),(259.4±26.6) vs.(246.0±23.6), (234.1±22.8) vs.( 229.6±21.9),P>0.05].而且,MI组跨壁复极离散度较SHAM、RAM组明显延长[(36.2±10.2)vs.(18.7±6.2),(24.9±8.7),P<0.05];RAM组与SHAM组之间跨壁复极离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6.2)vs.(24.9±8.7),P>0.05].结论 雷米普利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J波、ST段墓碑型抬高、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临床确诊的1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及其相关资料,根据ECG结果分为J波组(n=57)、ST段墓碑型抬高组(n=52,其中26例兼有J波出现)和通常组(n=90),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分别与通常组比较QTd、J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QTd、JTd分别为(75.1+22.0)ms、(72.9±23.9)ms和(71.4±21.3)ms、(69.0±25.0),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59.0±17.9)ms和(53.3±18.4)ms,P均<0.01;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1.6%、28.8%,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10%,P均<0.01.结论:心电图心室复极异常指标J波、ST段抬高、QTd、JTd延长均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西拉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较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96例,随机分为西拉普利组48例(高血压的常规治疗加西拉普利治疗)和乐卡地平组48例(高血压的常规治疗加乐卡地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析2组患者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cd并用Hoher记录VA发生的情况.结果 西拉普利组治疗前后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12)ms与(65±9)ms,P<0.05];卡地平组治疗前后QTc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13)ms 与(74±12)ms,P>0.05].治疗后2组间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9)ms与(74±12)ms,P<0.05].治疗前西拉普利组及乐卡地平组VA恶性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间VA恶性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西拉普利治疗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QTcd和VA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