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张仲景用“和法”治疗产后病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结合妇人产后的生理及病理特点,从和解法和调和法两方面切入,分析产后病的病因、病机及仲景的执方思路。[结果]产后病多源于新产亡血伤气,故历代医家多以补法为治疗大法并随证治之,而较少关注“和法”在产后病中的运用。然而因妇人产后素体不足,易受外邪或因虚致实,病机往往盘根错节。故张仲景常用“和法”,通过和解少阳、平衡阴阳、调和脾胃、平调气血等方法,解除病者营卫、脏腑、气血等方面矛盾的病机,利用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至“平和”的生理状态。[结论]从和方之制来探析张仲景对产后病的认识,既拓宽了产后病的辨证思路,亦开拓了经方“和法”论治之道,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汗法”又称解表法。它是祖国医学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项最基本的主要治法之一,同时又是八法中的首法,所以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前人对汗法很重视,认为各种病邪入侵人体,一般都是循着由表入里,从轻到重的程序发展,病邪在表,病处早期,为病尚浅,适时采取汗法治疗,可以早期愈病。汗法的遴选药物原则是:“辛散轻扬”,按中药的性能归纳,凡具辛味药物和质地轻松的某些花叶类药物,一般都具  相似文献   

3.
温者,病也。清者,法也。治温病用清法,其源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此“热”指病性,“寒”指药性,即治热性之病,用寒凉之药,也含热退身凉之临床效应。《素问》所言为祖述法,后世“治温以清”为总治法。二者之别,可以看出学术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治温以清”的涵义,将温病治疗总法,概括为“清”,“清”有治法,药性,效应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灵枢·官针》指出:病不同针,针不同法。古今医家均极为重视。各种刺法中远近配穴法最为常用。关于“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远道刺”法诸古医籍中早有记载且历代有所发展。但“远道刺”法的临床疗效比较却少有研究。为此,我们作了初步探讨如下: 方法在232只体重20克左右小白鼠中进行实验。雌雄不拘。实验前禁食24小时。  相似文献   

5.
辨治慢性肝病的临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根本,治疗慢性肝病,应辨证结合辨病。对证型重叠交杂者应分清主次;当无证可辨时,应遵循“有证辨证、无证辨病”的原则。肝病的发生和演变十分复杂,要考虑“病”和“期”的动态变化;对于临证用药,主张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同时治肝不忘和胃、益肾,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对病情复杂者,要善处治疗矛盾,灵活掌握药味和比重,做到“正邪兼顾,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纵观该篇所述可见:痰饮病有上下内外之分,具体治法又有发汗、攻下、利小便之别。但是,健脾温肾以逐痰饮外出乃为痰饮治本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正是这一大法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7.
叶天土治络法,是继承了《难经》和《伤寒》、《金匮》的医学思想。他提出的络病含义是:能反映经病所不能确切反映的特点。他认为经病用药主要以“五味归经”为原则,而络病用药,无论虚实,则以“辛”为主,以“润”为辅,“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络病无论虚实,用药应取流动活泼,  相似文献   

8.
所谓“时穴”,即指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中,按时辰所选取的治疗穴位。所谓“病穴”,即指不考虑时辰的影响,仅针对病症而选取的穴位。不少古今医案,在使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法之中,除了专以“时穴”治病外,还往往在选用“时穴”时配以“病穴”,共同对疾病进行治疗。因此,有人认为治病时既然配用“病穴”,那么“时穴”的作用就得不到证明,“时穴”的存在就值得怀疑,对此疑议应如何看呢?这是历来未解决而又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10.
发汗法,《内经》谓之“开鬼门”,乃令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为汗法理论的雏形,皆从外感表证而论。仲景喜用汗法,而不拘于单纯解表之用,纵观其《金匮要略》之风湿、疟病、中风历节、黄疸、痰饮、水气病等诸多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学术渊源及其在考试综合征中的运用经验。[方法]简述“调神针法”的学术渊源及特点,结合庄教授对考试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选穴思路和刺法操作特点,探讨“调神针法”在治疗考试综合征中的运用规律,并举一案例予以佐证。[结果]“调神针法”基于“靳三针”的“治神”思想,进一步探索“治神”的适用范围、选穴思路及操作精要,以治神为要,而重在调神,具有选穴精良、刺法等特点;庄礼兴教授认为考试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神明不安,情志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精神躯体症状,故治疗以“调神”为原则,以求“主明而下安”。本例验案中,患者以胸闷心悸、忧郁失眠、乏力、精神不集中为主症,考虑病机为神志不宁兼有气血不调、神所失养,治疗选用 “安神”“定神”“养神”穴组配合四关穴,并结合生活调摄,取得满意疗效,体现了“调神针法”选穴精良、辨证取穴,巧妙配伍、善用刺法等特点。[结论]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考试综合征疗效显著,思路独到,值得针灸临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玄府有“汗孔”、“气门”、“玄府微循环”之说,作为人体组织结构微细结构,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小儿肺炎喘嗽“肺气郁闭,玄府闭塞”的病机特点,根据“玄府以通为纲,肺气以宣为要”,采用开通玄府法、理气开玄法、活血开玄法以及内病外治法辨治小儿肺炎喘嗽.  相似文献   

13.
黄世敬教授临床擅长中医药防治脑病,其从“虚气留滞”脑病病机理论出发,运用培元通滞法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脑白质病、中风等,总结出益气开郁法、培元通脑法、固本解毒法三治法,内容丰富、层次突出、疗效显著,丰富了培元通滞法的内涵。黄世敬教授临证时善于揆度病络的“虚”“滞”状态,把握证候特点,随证加减方药,病、证、症结合的模式具有更高、更实用的现代临床参考价值,本文附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充足与否,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具体有“治上焦病,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养胃以固中土”、“治下焦病,滋后天以养先天等法。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一书记载的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本书对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在所载方证中都有具体表现。本文就《金匮要略》中对八法的具体运用给以举例说明,充分说明一法可治数病,一病可用数法的“症同治亦同,证并治亦异”的原则,明确了治法的重要性,它是辨证的体现,又能有效地指导处方、用药、始终贯穿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叩刺拔罐法治疗顽固性经络病验案4则向谊(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210001)关键词顽固性经络病,梅花针疗法,拔罐疗法叩刺拔罐法就是用梅花针在一定的部位叩打后再加技火罐的一种浅刺出血疗法。它是由《内经》中“刺浮痹皮肤”的“毛刺”和“浅内而疾发针”、“无计伤...  相似文献   

18.
论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伤寒论》方,为外感热病立法,然其兼说杂病,亦复有之。而辨证论治,原理互通,故《伤寒论》之方,可兼疗杂病;其中杂病之方,略加变化,亦可兼治伤寒(广义)。此所以扩大其临床运用之来由,一也。石寿棠谓“汉张太守《伤寒》一书,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随病之变迁用之,千变万化,灵妙无穷,万病皆当仿之为法,不可仅作伤寒书读也”。“万病”,言其多也;“仿之为法”,并非按图索骥,谓其仿效、近似、以类相从,灵活变通之意也。  相似文献   

19.
吐法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理论概述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 ,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 ,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 ,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 ,亦重视吐法 ,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 :“宿食 ,在上脘 ,当吐之 ,宜瓜蒌散。”通观仲景用吐法 ,规范严谨 ,病位局限于“胸中”“心中”“中脘”,宜实而忌虚 ,沿《内经》之理论 ,匡定了吐法治病的定势。南宋许叔微 ,恪守经方 ,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在《普济本事方》中…  相似文献   

20.
癌毒是肿瘤发生和传舍(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湿、瘀等诸邪搏结、合酿癌毒是癌毒产生的病机。癌毒致瘤的核心病机涉及“正气亏虚” “痰瘀郁毒”。“络虚失约” “癌毒挟邪” “经络传舍”涉及癌毒传舍的核心病机。扶正抗癌是防治癌毒及肿瘤转移的治则;重视通络祛毒治法;重视复方大法、多法联用;重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