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胆道蛔虫病是因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胆道蛔虫病内科药物治疗很难奏效。患者非常痛苦,如果蛔虫死于胆道内引起梗阻或感染,多需外科手术治疗。我院对1982年以来4例经临床及B超确诊为胆道蛔虫病患者,行急诊内镜下取蛔虫治疗,均一次取出成功,患者腹痛立即停止,无一例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在胃镜下取胆道蛔虫治疗胆道蛔虫病经临床实践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其特点是一旦蛔虫从胆道取出,其临床症状立即缓解,同时能减少胆道蛔虫病并发症的发生,此治疗方法较简单,对设备条件要求不高,是目前治疗胆道蛔虫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振学 《河北医学》1998,4(3):81-82
两种方案治疗胆道蛔虫34例(067403)河北省承德县仓子卫生院王振学胆道蛔虫是肠道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肠道环境发生改变不适于蛔虫生活或肠道括约肌松驰时,蛔虫向上逆行钻入胆道,即引起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蛔厥”的范畴。笔者在...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30例孙兵(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院贵阳550008)胆道蛔虫病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治疗胆道蛔虫病一般主张镇静、解痉止痛、抗感染,待症状缓解后驱蛔虫治疗。这种西医一般治疗方法,病情易复发,治疗疗程长,易合并胆道感染或蛔虫死于胆道...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发病率约占胆道疾病的10%。蛔虫进入胆道可致胆管炎,胆管狭窄,肝脓肿,胆道出血,胆囊破裂及结石形成。即使腹痛消失,约1/3的病人蛔虫仍残留在胆道内。据统计蛔虫残体或虫卵为核心的胆石约占所有胆石的20%,个别地区甚至更高。因此必须重视胆道蛔虫病的治疗。目前的洽疗方法为非手术药物疗法及手术疗法两类。但因80%的胆道蛔虫病人蛔虫居于胆总管内,近年来开展了内镜套取的治疗方法。作者于1990年8月~11月实际应用20例,成功率高,疗效满意。现报告其方法及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我科在运用四逆散治疗兰尾炎、胆石胆囊炎等急腹症时,其中部分病例的病因与蛔虫有关或兼有蛔虫病者,仍获良效。故我们选用此方加乌梅、川椒等治疗胆道蛔虫病以观察疗效。现将最近一年收治的胆道蛔虫病50例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6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12例胆道蛔虫病临床资料,通过十二指肠镜,采用网蓝直接夹取蛔虫.结果 12例胆道蛔虫病人均顺利取出蛔虫,2~3天病人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肠镜下套取胆道蛔虫症,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蛔虫引起外科并发症在外科急腹症中占重要地位。本院自1954年至1963年6月共治疗胆道蛔虫病1293例、蛔虫性肠梗阻179例、阑尾蛔虫病30例、蛔虫性肠穿孔12例及罕见的尿路蛔虫和脐蛔虫各1例,共1516例。现将其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维忠 《海南医学》2003,14(12):47-48
目的 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蛔虫症。方法 确诊胆道蛔虫症病人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蛔虫位于胆总管14例,肝总管6例,左肝管5例,右肝管3例,通过十二指肠镜,采用网蓝夹取胆总管蛔虫病人14例,肝总管左肝管和右肝管部位的蛔虫,则注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后,蛔虫可退至胆总管或乳头口外。再用网蓝或三抓可夹取蛔虫。结果 28例胆道蛔虫病人均顺利取出蛔虫,2—3天病人出院,术后常规驱虫治疗,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镜治疗胆道蛔虫症,安全、疗效显著,手术合并症少,宜在24小时内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郭宏伟 《开卷有益》2006,(12):32-32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大量的蛔虫长期寄生在肠道,不仅会夺取机体营养,妨碍正常的消化与吸收,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生长迟缓等病症,还会引发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蛔虫性阑尾炎和腹膜炎等并发症。所以对怀疑有蛔虫病的小儿应当予以驱蛔治疗,下列验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灵  唐桂波 《青海医药杂志》1996,26(10):29-29,28
B超诊断胆道蛔虫及并发症的临床价值青海省人民医院孙灵,唐桂波,马娥生现将我院1985年1月~1994年3月B超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证实的186例胆道蛔虫病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86例胆道蛔虫患者,男44例,女137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7岁,...  相似文献   

12.
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5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是常见急腹症之一,笔者运用乌梅丸方加减自拟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58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蛔虫病在我国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尤以农村为多。本文就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外用等方法对肠蛔虫、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诊断依据及辨证分型蛔虫病的诊断依据比较明朗,临床主要表现有:面部、巩膜有虫斑,舌质红或淡红,有便蛔史,大便化验有蛔虫卵。蛔虫性肠梗阻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在脐周可摸到大小不等的条索状包块。胆道蛔虫则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胆道蛔虫胃镜取虫时机。方法:对1984年至1999年5月胆道蛔虫病70例分析。结果:发病超过48小时内接受胃镜取虫33例,成功20例,成功率60.6%;发病超过48小时的病人37例,成功12例,成功率为32.4%;统计学处理0.05>P>0.01,有显性差异。结论:胆道蛔虫病人及早接受胃镜检查,可提高胃镜取虫成功率,建议胆道蛔虫病的应紧急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李东 《重庆医学》2015,(9):1294-1295
人蛔虫是一种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引起蛔虫病。蛔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夺取营养,也可引起肠梗阻、肠扭结、肠穿孔、胆道感染和阻塞引起阑尾炎等急腹症,甚至还可以钻入肝、胆等引起严重的异位损害。因肠蛔虫病患病率的下降,即使感染蛔虫但肠道内蛔虫数量明显减少,女性患者腹痛一般不考虑肠蛔虫病,因此,该病常被忽视,而以妇科疾病来就诊。本院近年来在做阴道检查妇科病的同时均对下腹部的肠道进行观察,发现有部分妇女在肠道内发现了肠蛔虫,并且很多患者没有腹痛症状,现将3例典型的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诊断胆道蛔虫及其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5年2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B超诊断的胆道蛔虫病24例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胆总管均有轻度扩张。2例肝外胆管明显扩张,位于胆囊内蛔虫,其声像图特征如同胆总管蛔虫的声像图改变。并发胆管炎或(和)胆囊炎者6例,胆管炎2例,胰腺炎1例,肝外阻塞性黄疸1例。结论B型超声用于诊断胆道蛔虫迅速方便、可靠程度高、重复性强、无痛苦等优点,也是目前影像诊断胆道蛔虫最有效的方法,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确定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胆道蛔虫症为我国儿童肠蛔虫病最多见的外科并发症之一。有剧烈腹痛,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亦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对小儿危害很大。但国内有关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专题总结较少。本文企图通过对我科,从1956年1月至1963年12月,八年中收治304例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治疗中的体会,提出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一些特点及诊治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蛔虫在胆道内可以寄生,甚至在胆道内可能进行交配产卵.因此胆道蛔虫病的某些病例,在手术后放有T形管者,应利用此有利条件直接进行胆道驱蛔.一方面驱除胆道内非手术所能取净的蛔虫及术后重新  相似文献   

19.
蛔虫病是常见的肠寄生虫病,由于蛔虫的特性,能造成肠梗塞、穿孔,胆道蛔虫病以及胆管、胆囊、肝脏、胰腺等部位的继发感染,其中尤以胆道蛔虫为常见,其危害性及普遍性均值得重视.一、诊断方面我院放射科连世海医师创用十二指肠钡餐造影来诊断胆道蛔虫病,对诊断很有贡献。我们在这一诊断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胆道蛔虫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制订了简易诊断法,便于广大农村应用。现介绍如下:(一)病史:突然起病,阵发性上腹绞痛,呕吐或吐虫,有的病例以前有过类似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蛔虫病住院情况及其对患者的危害和经济负担,为防治蛔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对各级医疗部门确诊的蛔虫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19个区县提供1991~2001年间蛔虫病例共1790例,其中肠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分别占28.38%和69.83%。2001年的住院病例数(94例)较1991年(175例)下降了46.29%,总体呈下降趋势。患者男女之比为1:1、36,平均住院年龄为32、71岁,1~9岁年龄段以肠蛔虫病为主,青壮年以胆道蛔虫病为主。13.35%患者出现并发症,居前三位为胆囊炎(27、10%)、胆管炎(18,25%)、贫血(2.99%)。25、31%患者通过病原学确诊,影像学检查阳性率为76.54%。肠、胆蛔虫病单用药物治疗者占43.65%~47.63%,痊愈占64.49%~78.97%。住院天数平均11.33d,最长98d。平均每例住院费用肠道蛔虫769元,胆道蛔虫2661元。结论蛔虫病多发生于儿童和妇女,1991~2001年间的住院例数呈下降趋势,对高危人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