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MRI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确诊SCD的病人临床及MRI资料,分析其脊髓MRI表现特点,统计分析SCD病人受累脊髓节段数与血清VB12水平、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15例SCD病人均于横断面影像上显示颈胸段脊髓对称性等或长T1、长T2信号,13例病变主要位于颈胸段水平脊髓后索,2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及前索。但于横断面T2WI上颈段与胸段脊髓异常信号形态各具特点。颈段脊髓受累时于横断面T2WI上呈脊髓内"倒V"形或"反兔耳"形的对称性高信号。胸段脊髓受累时于横断面T2WI上呈脊髓内"哑铃"形的对称性高信号。统计学分析显示15例SCD病人脊髓受累节段数与血清VB12水平呈负相关,而与病程长短无相关性。结论脊髓MR成像对于SCD脊髓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24例SCD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确诊前接受脊柱MRI检查,其中5例行增强检查,4例于治疗后复查.分析影像学特点. 结果 24例SCD中18例出现髓内异常信号,阳性率为75%.主要位于颈胸段脊髓后索(12例)或侧索并后索(5例),呈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前索和部分灰质后角;脊髓无明显肿胀;增强后有(2/5)或无强化效应(3/5);治疗后4例病变范围均显示减小,甚至消失. 结论 SCD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MRI在早期诊断及观察疗效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及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及MRI特点.材料和方法:收集32例临床确诊为SCD的临床资料.27例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测定.27例根据临床定位诊断进行矢状面及轴状面MRI T1WI、T2WI扫描,其中10例行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20例血清维生素B12低于正常,7例叶酸低于正常.脊髓MRI 检查的21例中,10例脊髓后索可见长T2异常信号,其中5例侧索可见长T2异常信号,与临床表现吻合,Gd-DTPA增强扫描无增强.结论: SCD确诊依赖于临床表现及血清维生素B12测定.MRI有助于SCD诊断,特别是对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病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 MRI 表现特点,探讨继发椎管相对狭窄与 SCD 的 MR 异常信号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6例 SCD 患者的临床及 MRI 影像资料,分析 SCD 病例中椎间盘膨出/突出、黄韧带增厚、后纵韧带增厚或两者以上协同作用下的椎管相对狭窄与脊髓内病灶的表现特点。结果56例 SCD 患者中,MRI 检查脊髓表现有病灶的45例,均表现为典型的SCD 影像表现。继发椎管相对狭窄并脊髓信号异常者37例,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脊髓未见异常信号者2例,无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脊髓信号异常者8例,无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脊髓也未见异常信号者9例。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继发椎管相对狭窄与脊髓异常信号有显著性差异(P <0.05)。37例 SCD 有继发椎管相对狭窄中15例行物理治疗后较对照组病程缩短。结论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致脊髓微循环障碍是导致 SCD 脊髓病变 MRI 表现更显著或更易于显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联合血红蛋白及血清维生素B12检查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诊断为SC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根据脊髓MRI结果分为A组(MRI阳性)、B组(MRI阴性);统计分析2组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维生素B12含量及脊髓内MRI异常信号的差异。结果:A组12例,其中8例累及脊髓后索和/或侧索呈典型表现,血红蛋白均值为(109.4±15.2)g/L,血清维生素B12均值为(141.0±39.2)ng/L;4例累及脊髓灰质及后索、侧索呈非典型表现,血红蛋白均值为(115.1±17.5)g/L,血清维生素B12均值为(182.8±101.9)ng/L;12例异常信号范围均超过3个椎体,脊髓形态无明显肿胀。B组29例,血红蛋白均值为(134.7±16.2)g/L,血清维生素B12均值为(199.2±31.4)ng/L。2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确诊为重症HFMD住院患儿临床及MRI影像资料,均行头颅MRI常规扫描,其中4例加做脊髓MRI扫描.结果 35例患儿MRI检查,25例为阴性表现,临床上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0例为阳性表现(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2岁4个月),其中5例病变累及脑干及节段脊髓,5例病变累及深部核团、两侧半卵圆中心及额、顶叶脑白质区.MRI影像表现,病变呈斑点、斑片状、条带状,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1例FLAIR呈等信号,急性期病灶边界模糊,脑干、脊髓外形稍增粗.结论 MRI在重症HFMD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MRI)检查已广泛用于脑和脊髓病变的诊断[1]。神经内科医生接诊胸、背痛患者后,首先要明确相应节段的脊神经根是否受压,相应节段的椎管是否存在病变。因而要进行相应节段脊髓MRI检查。笔者曾为5例胸背痛患者进行相应节段脊髓MRI检查,发现了脊髓及脊柱周围病变,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6岁。因上背痛伴双下肢力弱一个月就诊。查体发现胸4以下感觉减退,胸4左侧椎旁关节压痛,双侧病理征阳性。颈胸段脊髓MRI平扫显示胸3~5节段脊髓呈长T1长T2改变,增强扫描见病变显著强化,临床考虑脱髓鞘可能性大。经激素治疗1个月后,患者上背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的MRI表现及特点,以提高SCD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SCD,均行颈、胸段脊髓MRI平扫,其中9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8例中血清维生素水平降低17例(60.7%),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11例(39.3%)。MRI上出现阳性特征16例(57.1%),其中颈髓阳性9例,胸髓阳性5例,颈胸髓同时阳性2例。增强扫描仅1例轻度强化。治疗后23个月复查,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MRI上异常信号范围缩小。结论:VB_(12)降低可引起SCD,当VB_(12)水平未明显下降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诊断该病。SCD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可用于监测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MR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SCIWORAMRI特征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4月-2011年10月我院诊断为SCIWORA的10例患儿的临床及脊柱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儿均于外伤后(车祸碾压腰腹部1例,外力打击腰部2例,舞蹈练习下腰7例),立即至3天后出现下肢无力、疼痛等脊髓损伤症状,10min~3d(中位时间3.5h)后症状达高峰,出现下肢瘫痪,症状稳定不再进展。伤后2~10d行首次脊柱MRI检查,病变累及全脊髓的1例,累及下颈段、胸段、腰段1例,累及胸段者2例,累及胸、腰段的6例。MRI显示脊髓水肿4例,呈长T2长T1信号;脊髓水肿伴出血6例,出血呈短T1信号。11~18d复查者10例,病变范围减小1例,范围增大2例,范围无变化7例。复查时出血者3例。伤后32~42d复查者4例,均发现脊髓萎缩。本组合并非神经性软组织损伤1例,可见前纵韧带损伤。结论:全脊柱MRI检查是用于诊断儿童SCIWORA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进行脊髓损伤的神经影像学评估,还可显示脊柱X线及CT无法直接显示的脊柱韧带、椎间盘、终板及骨髓等非神经性软组织损伤情况,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外伤后脊髓空洞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后脊髓空洞症与原发性脊髓空洞症不同 ,为探讨其机制、诊断和治疗 ,我们将我院 1984年以来手术治疗的外伤后脊髓空洞症 32例分析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2例中 ,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14~ 5 5岁。原发性脊髓损伤位于颈段 19例 ,胸段 5例 ,胸腰段 8例。空洞多位于原发损伤的平面 ,累及单个脊髓节段 11例 ,向上或向下累及多个脊髓节段2 1例。外伤后出现症状为 5个月~ 2 0年。均有肢体疼痛、麻木、无力、下肢肌张力增高、分离型浅感觉障碍。其中 ,仅累及上肢 12例、下肢 5例、上下肢均受累 15例 ,合并大小便障碍 6…  相似文献   

11.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11例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经病理证实,男4例,女7例,年龄9~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性背部疼痛、肢体疼痛、感觉、运动障碍.MR扫描行矢状位T_1WI、T_2WI,横轴位T_2WI,冠状位T_1WI,增强扫描6例.结果 9例病灶为单发,2例为2个病灶,病灶位于颈段脊髓内8个、胸段脊髓内5个.11个病灶呈类圆形、卵圆形,2个病灶呈梭形.病灶均呈稍长T_1、长T_2信号,其中1个卵圆形病灶、2个梭形病灶内见点条状稍短T_1、短T_2信号分隔,周边均绕以形态不一的短T_2信号环,1个病灶周围有稍长T_1、长T_2信号水肿.6例增强检查,2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显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MR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 ,探讨该病的病因、电生理及其MRI表现。方法 对 1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电生理及MRI检查、常见病因、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  15例均有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 ,以后索、侧索损害为主者 11例 (73 .3 3 % ) ,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者 4例 (2 6.67% ) ,伴精神症状者 3例 (2 0 % ) ,伴视力减退者 4例 (2 6.67% )。检测血清维生素B1 2 11例 ,其中降低 8例 (72 .73 % )、正常 3例 (2 7.2 7% )。MRI检查脊髓异常 2例 ,均为脊髓后索长条状对称性的等 (或 )长T1、长T2信号。结论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 2 缺乏以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疾病 ,血清维生素B1 2 降低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但不是一个绝对可靠的指标。脊髓MRI检查对本病具有客观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MS患者进行了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Gd-DTPA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6例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21例均有MRI阳性表现,3例仅有脊髓病灶,12例仅有脑部病灶,6例脊髓与脑均有病灶。脑内病灶共358个,以侧脑室旁白质区和半卵圆中心多见。形态大小不等,幕上多于幕下。胼胝体受累6例,典型者病灶长轴与侧脑室体部垂直。脊髓表现为髓内长条状长T2信号影,颈髓多见。19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表现,病灶强化程度与病灶活动性明显相关。随访病例发现:2例病情稳定者无强化表现并无新病灶出现,4例病情反复者出现新病灶并有强化表现。结论:MRI能清楚显示脑和脊髓的MS病灶,并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能客观地反映病灶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果6例单发,2例多发,所有病灶均位于脊髓内,颈髓及胸髓各5个,肿瘤多呈点状或结节状、香肠状、葫芦形或不规则形,壁结节MR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呈显著强化,肿瘤常继发囊肿或大范围脊髓空洞以及水肿,大于lcm的肿瘤内部及周围常见流空血管影。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掌握这些MRI表现有利于提高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spinalcavernoushemangioma,SCH)的常见及少见MR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分析其信号特点,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0例SCH中,5例位于颈段,1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腰段,1例位于圆锥马尾部位。SCH分为4型:髓内型、髓外硬膜下型、硬膜外型、椎体型。典型SCH的MRI表现为T1、T2加权像上混合信号团块,周边见低信号环,以T2显示明显。脊髓受压症状是其主要临床特征。SCH系红色或紫红色桑椹样病变,镜下由扩张的薄壁血窦组成,窦壁为薄层纤维外膜内衬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结论MRI是诊断SCH的最可靠方法,其MRI信号特征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6.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诊断价值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表现。方法:维生素B_(12)缺乏及临床诊断为SDC患者9例,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SE T_1WI、FSE T_2WI、T_2-FLAIR及横轴面T_2WI,其中6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MR图像上所有病例均显示颈髓或胸髓侧索或后索对称性病变,T_1WI上显示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上为高信号,T_2-FLAIR上为高信号,病灶范围显示清晰,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MRI有助于SCD的诊断和随访观察,尤其是T_2-FLAIR序列,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