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例17例,对其临床及MRI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巨大团块样占位,病灶大部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信号不均匀,其中突破中线结构者5例,边缘欠规整,呈显著不均匀强化者13例,病灶边缘较清晰,强化效应相对均匀者4例.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MRI特点鲜明,可作为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MRI表现(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理特点。资料与方法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增强扫描,分析其病理特点与MRI表现。结果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主要为脑实质内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伴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的多发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不同程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主病灶多呈典型的花环状强化,子病灶多根据转移时间的早晚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结论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MRI多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占位,病变形态不一,呈多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少见部位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部位脑肿瘤的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88年7月至2008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发生于少见部位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男12例,女10例,发病年龄5-72岁,平均56.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和共济失调.结果 11例肿瘤位于侧脑室内,其中位于体部者9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2例;4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2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5例位于脑干.肿瘤最大直径7 cm,最小4 cm.肿瘤实性部分T_1WI呈等或低信号,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部分肿瘤伴出血、囊变坏死,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花环状或团块状强化,向脑室或邻近脑质浸润.结论 发生于侧脑室、小脑和脑干的胶质母细胞瘤罕见,结合肿瘤的不均质性,花环状强化,多发病灶和沿室管膜播散等特征,可对其作出预期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脑胶质肉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在常规MRI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脑胶质肉瘤和92例脑胶质母细胞瘤在平扫和增强MRI上的表现,比较两者在发病年龄、性别、瘤体大小、瘤周水肿程度、强化形态、病变分布及脑膜侵袭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脑胶质肉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无差别(P=0.152,P=0.278)。胶质肉瘤的脑膜侵袭率为63.6%(14/22),胶质母细胞瘤的侵袭率为33.7%(31/92),两者有显著差别(2=6.662,P=0.01),两种病变在大小、水肿程度,强化形态、病变分布方面无差别(P=0.343,P=0.464,P=0.795,P=0.399)。结论脑胶质肉瘤比胶质母细胞更易侵及局部脑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散发性肾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肾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信号不高;其中1例病灶周围见流空血管,1例增强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该病的MRI表现,尤其是DWI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分析大脑皮层及皮层下NOS型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15例主体位于大脑皮层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OS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术前常规MR图像,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均表现为团块样病灶,位于额叶最多见,瘤体主要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8例在平扫T1WI上病灶内可见高信号区。增强后13例表现为显著不均匀环形或蜂房样强化,其中6例可见脑膜受侵、强化,瘤体内轻度坏死4例(27%),轻度瘤周水肿7例(47%);轻度强化2 例(13%)。结论:大脑皮层及皮层下NOS型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些较典型的MRI特征。  相似文献   

8.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其生理特征参与治疗效果的调节,同时治疗所致的改变也具有异质性。综合疗法被用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传统MR形态学成像方法不能提供肿瘤的分子水平、血流动力学、代谢等功能信息,其疗效的预测及评价需依靠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来完成,功能磁共振成像成为形态成像诊断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髓母细胞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本文主要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的 CT 及 MRI 影像资料。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2~18岁。62例均进行了 MR 扫描,51例又进行了 CT 扫描。62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62例髓母细胞瘤中56例位于小脑蚓部,6例位于小脑半球,其中18例累及四脑室侧孔区;47%的病例肿瘤中发现钙化;MR 扫描8例呈等 T1等 T2信号,54例呈长 T1长 T2信号,61例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影像报告诊断准确率为60%。结论:儿童髓母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好发部位及特征性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48例(共184眼)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148例中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年龄(20.1±16.7)个月;双眼发病36例(24.3%),平均年龄为11.9个月,单眼发病112例,平均年龄为22.8个月。病灶于T1WI上主要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者110眼(92.9%);T2WI上以等信号为主者97眼(52.7%),其余病灶表现为稍低、稍高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以轻度或中度强化为主(174/178,97.8%);DWI上病灶主要表现为显著高信号(91.3%),ADC值为0.939×10-3±0.225×10-3mm2/s。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尤其是DW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脊髓结核瘤的 MRI表现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脊髓结核瘤患者 MRI表现,所有患者MRI检查包括T1 WI、T2 WI平扫和T1 WI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部位、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和形态。结果1例病变位于颈段脊髓,为稍长T1、短T2信号,呈结节样强化;3例病变位于下胸段脊髓,横断位T2 WI表现为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呈环状强化,矢状位其长轴与脊髓长轴一致,其中1例增强后发现合并1个平扫不能显示的粟粒强化结节;1例病变位于脊髓圆锥,为长 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环状强化。结论脊髓结核瘤 MRI表现具有多样性,其特征性表现包括 T2 WI 低信号或“靶征”、环状强化、病变长轴与脊髓长轴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累及下丘脑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40例累及下丘脑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0例经手术证实;10例下丘脑错构瘤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类总结;所有患儿的头颅 MR 图像由2名资深的神经放射医师进行分析。结果引起生长发育异常的肿物中,下丘脑旁错构瘤常见性早熟,呈等 T1等 T2且不强化的影像;颅咽管瘤常见发育迟缓,部分常伴视力障碍及少部分伴尿崩,为囊实性肿物,T1 WI 信号呈多样性,典型的可见 T1高信号,增强囊壁环状强化,实质部分不均质强化;生殖细胞瘤常见“三联征”———尿崩、发育迟缓及视力障碍,呈等 T1等 T2信号,常见多囊分隔或蜂窝状,明显强化。引起尿崩的肿物中,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最常见,信号及位置与生殖细胞瘤相似,很少伴生长发育延迟。引起视力障碍,眼震及视力缺损以下丘脑区的视交叉/下丘脑星形细胞瘤最多见,症状出现早且单一,呈长 T1长 T2信号,本研究发现常伴“新月形”囊变;下丘脑内错构瘤以痴笑为主,影像同下丘脑旁错构瘤。结论累及下丘脑肿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内分泌异常特征,结合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对儿童累及下丘脑的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GCG)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CG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8例均位于幕上大脑半球.1例CT为混杂密度,4例为囊实性病灶,附壁结节呈稍高密度.4例MRI 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为混杂稍高信号或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呈不均匀强化,附壁结节和囊壁强化,瘤周水肿轻-中度或无瘤周水肿.光镜下,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在血管周围,细胞多形性是典型特征,以奇异多核巨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多见,网状纤维丰富.免疫组化:瘤细胞可表达S-100、Vim、p53、GFAP,Ki-67免疫组化增殖率约为30%.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MM)的 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 MM的 MRI资料,其中胸膜 MM 15例,腹膜 MM 3例。所有病例都进行 MRI扫描,序列包括 MRI平扫、MRI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 MM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强化方式、扩散特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和伴随改变。结果15例胸膜 MM中弥漫型14例、局限型1例,3例腹膜MM均为弥漫型。14例弥漫型胸膜 MM中10例胸膜增厚>3 cm,平均(5.3±3.8)cm,6例形成软组织肿块;3例弥漫型腹膜 MM中2例腹膜增厚>3 cm,形成软组织肿块。T1 WI稍低信号7例、等信号11例,T2脂肪抑制序列等低信号4例、稍高信号10例、高信号4例;18例MM病灶在DWI上均呈高信号。18例MM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在180 s强化最明显。8例伴有淋巴结肿大(8/18);11例胸膜 MM病侧胸廓明显缩小,其中7例伴有胸壁侵犯。结论 MM的 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治疗前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MRI 对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齐全的5例 CRCC MRI 资料。结果T1 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 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DWI 呈稍高信号,平均 ADC 值1.42×10-3 mm2/s。2例可见瘢痕,T1 WI 呈低信号,T2 WI 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轻度强化,髓质期及延时期持续轻度强化,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1例可见粗大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血管强化。结论CRCC 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MRI 是 CRCC 的重要检查方法,能够为定性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1例因偶然发现肝脏结节性占位病变的60岁老年女性病人进行了肝脏MRI平扫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经外科手术切除肝脏病变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MRI表现及病理所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检查见肝Ⅷ段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2.0 cm×1.7 cm,边界清楚。病灶在化学位移双回波T_1WI同相位影像呈稍低信号,同层面反相位影像病灶信号强度不均匀减低,快速反转快速自旋回波(FRFSE)脂肪抑制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在动脉早期因明显不均匀强化呈显著高信号,其内下方见一条迂曲增粗的异常血管连接门静脉分支;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信号强度略低于周围的肝实质;在平衡期及延迟期,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在20 min及50 min肝胆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与富血供肝细胞癌有一定重叠,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及平扫MRI信号特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MRI征象,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与37例非典型脑膜瘤的MRI资料,比较2种脑膜瘤的MRI征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相比,肿瘤分叶征(x2 =5.754,P=0.022)、脑膜尾征形态(x2=13.107,P=0.000)及长度(t=2.123,P=0.038)、瘤脑界面(x2=20.292,P=0.000)、邻近骨质改变(x2=4.321,P=0.044)及肿瘤强化程度(x2=8.846,P=0.005)6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瘤脑界面(x2 =9.761,P=0.002),邻近骨质改变(x2=9.547,P=0.002)2项联合对于2类脑膜瘤的鉴别有显著的影响(P均<0.05).肿瘤的囊变坏死(x2=0.003,P=1.000)、瘤内血管流空信号(x2=0.823,P=0.506)、瘤周水肿(x2=0.222,P=0.640)及肿瘤强化后均匀性(x2 =0.000,P=1.000)4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非典型脑膜瘤在肿瘤分叶征、脑膜尾征长度、瘤脑界面、邻近骨质改变及肿瘤强化程度的MRI征象存在差异,有助于两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