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2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分析关节弹响与髁突运动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安氏Ⅱ^2错(牙合)19例,伴关节弹响的安氏Ⅱ^2错(牙合)18例,个别正常矜20例;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计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Ⅲ型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运动轨迹。结果安氏Ⅱ^2错(牙合)开闭口轨迹矢状位移减小,垂直位移增大;前伸后退轨迹垂直向位移增大。伴关节弹响者开闭口轨迹垂直向位移和髁突最大空间位移均增大;侧方运动轨迹非工作侧髁突空间位移增大。髁突位移5mm时的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个别正常骆(P〈0.05)。结论安氏Ⅱ^2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与前牙内倾性深覆矜有关,关节弹响可影响髁突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性错(牙合)对(牙合)平面倾斜度的影响,探讨骨性错(牙合)者矢状面(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咀嚼运动轨迹的相关性.方法 对33名青年志愿者,正常(牙合)10名、骨性Ⅱ类错(牙合)6名、骨性Ⅲ类错(牙合)17名进行头影测量及下颌切点咀嚼轨迹分析.结果 正常(牙合)、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的(牙合)平面倾斜度分别为(-1.78 ±5.16)°、(0.13±2.31)°、(-5.28±4.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轨迹最大位移组间差异及其与(牙合)平面倾斜度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牙合)平面-开(闭)口轨迹角正常(牙合)大于骨性Ⅲ类、大于骨性Ⅱ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合)平面倾斜度与(牙合)平面-开(闭)口轨迹角的相关性,正常(牙合)组及骨性Ⅱ类组无统计学意义,骨性Ⅲ类组呈正相关.结论 骨性错(牙合)影响(牙合)平面倾斜度;骨性错(牙合)对咀嚼轨迹范围影响不显著;骨性错(牙合)(牙合)平面倾斜度对咀嚼轨迹方向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前牙唇向倾斜度、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等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男性为(38.98±3.19)°,女性为(38.26±3.26)°;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男性为1.35±0.09,女性为1.43±0.19.与广东正常(牙合)人群相比,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更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大,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小,SNB角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小,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提示在临床正畸治疗中要减小较大的下颌平面倾斜度,改善下颌基骨与前颅底矢状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牙合)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 )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牙合)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10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对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及对照组下颌矢状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比对照组均偏大(P〈0.01),而实验组矫治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使用Forsus矫治器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轨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咬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系统4.02版记录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及黯干扰指数(OII),并与26名正常黯者的同一指数对照分析。结果:错黯组TOF低于正常黯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错骀组NOC与正常胎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错[牙合]组AOF,AOA,COF,MMCOF,OII均高于正常[牙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两侧咬合不平衡,可能存在[牙合]干扰等相关病症,应及时进行矫正,以消除明显的咬合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遗传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的亲子间相似性 ,初步探讨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遗传特征 ,并分析其对临床矫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t检验 ,比较 6 1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与 10 0例正常牙合人的颅面结构 ,找出特征性指标 ,分析特征性指标与非特征性指标亲子间相关关系的差异。结果 ① 10 4个测量项目中有 43项的正常牙合与错牙合间有显著性差异 ,且在颅面部不同部位中 ,这些指标的比例不同 ,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占 5 0 %以上的部位主要为下颌骨 (5 3% ) ,牙槽部 (5 7% )及上下颌间关系 (10 0 % ) ;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 ,筛选出 12个判别函数 ,回代后错判率为 8.5 4% ;③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其亲子间相似性较非特征性指标强。结论 ①本组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主要由下颌骨、牙槽部及上下颌间关系的畸形造成 ;②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可能并不是简单地由几种不协调的颅面结构随机组装而成 ,而很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整体遗传的 ;③上颌牙齿 (包括切牙和磨牙 )是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下切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 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 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个别正常(牙合)青年(牙合)平面与咀嚼运动轨迹特征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定位(牙合)平面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43名个别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耠平面倾斜度(OP-CP);记录下颌中切牙切点的左右侧咀嚼运动轨迹,测量矢状面垂直向最大位移(V)、矢状面水平向前后最大位移之和(P+A)、冠状面水平向左右侧方位移之和(L+R)以及(牙合)平面与咀嚼运动轨迹的夹角,对(牙合)平面倾斜度(OP-CP)与V、(P+A)、(L+R)以及(牙合)平面与咀嚼运动轨迹的夹角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OP-CP为(2.1±3.8)°.V为(20.22±4.28)mm,(P+A)为(11.42±2.45)mm,(L+R)为(8.62±1.52)mm.OP-CP与(L+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39(P<0.05).矢状面(牙合)平面与牙尖交错位及其附近的咀嚼运动开闭口轨迹近似垂直;OP-CP与咀嚼运动轨迹(牙合)期阶段2.0 mm、(牙合)外期上段的(牙合)平面-闭口轨迹角呈正相关(P<0.05);咀嚼轴角平均为(66.50±7.98)°,与OP-CP不相关(P>0.05).结论 矢状面(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咀嚼运动轨迹有一定相关性.(牙合)平面对咀嚼运动(牙合)期闭合轨迹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冠宽度与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牙合),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牙合)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牙合)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牙合)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牙合)>安氏Ⅱ2错(牙合)>安氏Ⅱ1错(牙合).③正常(牙合)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牙合)深覆盖、深覆(牙合)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比较成人不同安氏错牙合分类之间上下中切牙Collum角的差异性规律,为预防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分类,筛选2014—2016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16例,其中安氏错牙合Ⅰ类30例、Ⅱ类1分类(Ⅱ1类)29例、Ⅱ类2分类(Ⅱ2类)27例、Ⅲ类30例。使用Invivo 5软件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定位,获得右侧上下中切牙正中矢状截面图,Auto CAD 2007软件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再进行各组之间大小差异性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cheffe法多重比较。结果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患者之间中切牙Collum角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类组上中切牙Collum角为(7.02 ± 1.83)°,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Collum角为(-2.25 ± 4.76)°,牙冠相对于牙根可偏唇侧,与其他错牙合类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组下中切牙Collum角(8.15 ± 2.50)°,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结论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上下中切牙Collum角差异显著,安氏Ⅱ2类上中切牙、安氏Ⅲ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舌侧,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唇侧,前牙内收或唇倾时应考虑该情况,以防牙根穿出骨皮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并探讨其上下牙量关系对其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前牙宽度比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ton指数不调的基本分布情况为:指数正常组>指数过小组>指数过大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呈现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有约50%病例Bolton指数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存在上下牙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髁突运动轨迹变化与关节解剖结构的相关性,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女各10例,年龄11~12岁),于治疗前进行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检查和MRI影像检查,依据关节盘位置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组和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比较两组髁突运动轨迹.结果 开闭口运动中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患者双侧髁突侧向运动量[左右侧分别为(0.32±0.10)和(-0.91±0.49)mm]、垂直向运动分量[左右侧分别为(4.20±0.70)和(3.44±0.21)mm]、髁突矢状向倾斜度[左右侧分别为(32.48±7.70)°和(33.47±12.60)°]与髁突水平向倾斜度[左右侧分别为(-2.60±2.02)°和(-9.23±5.58)°]与关节盘位置正常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开口运动中的髁突横向移动可能是引起关节盘前移位的诱因.髁突运动轨迹变化可为早期的功能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后牙(牙合)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影响后牙(牙合)关系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采用拔牙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9例,其中男12例,女17例.根据ANB角进一步分为牙性Ⅱ类14例,骨性Ⅱ类15例.分别对其正畸治疗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所有患者的Ⅱ类磨牙关系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仅有少量复发.牙性Ⅱ类患者治疗后下磨牙近中移动量(4.52±2.15)mm,大于上磨牙移动量(3.62±2.62)nm,而骨性Ⅱ类患者上下磨牙近中移动量相似,但ANB角由治疗前的(6.27±1.08)°明显减小为(4.64±1.17)°.随访时两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磨牙均近中移动,且上颌磨牙移动量大于下颌磨牙.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下颌骨水平向生长和上前牙不齐指数与磨牙关系复发有关.结论Ⅱ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磨牙关系较为稳定.牙性Ⅱ类错(牙合)磨牙关系的解除有赖于上下颌磨牙相对移动调整,骨性Ⅱ类错(牙合)则依靠上下颌骨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有利的下颌生长型和上颌前牙不齐程度等与磨牙关系的保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功能前徙下颌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突-窝位置关系的改变,探讨功能矫治对TMJ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2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11.1±1.1)岁(8.1~13.0岁),接受Activator功能矫治,平均疗程10.9个月,矫治效果满意。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TMJ进行MRI扫描检查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盘-突-窝位置关系的定量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左侧TMJ髁突前缘与关节窝拐点的距离(Ca-Tm)[分别为(-0.1±1.5)mm和(-0.6±0.9)mm]、右侧TMJ关节前间隙(Ca-Ca′)[分别为(2.3±0.8)mm和(1.8±0.5)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髁突向前移位。反映双侧关节盘在关节窝中位置的各测量项目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双侧关节盘相对于髁突位置的各测量项目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促进下颌发育、改善患者[牙合]-颌一面畸形的同时,不会对TMJ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前存在的不良的TMJ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小平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和小平导板联合矫治成人病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12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下颌不拔牙,方丝弓技术联合小平导板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①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为3.11 mm和1.72 mm;② 1-NA角减小26.53°; ③1-1角减小21.79°;④覆(牙合)平均减少4 mm,覆盖平均减少7.89 mm.结论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低角覆盖较大的成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加用小平导板可有助于深覆(牙合)的改善及疗程的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和小平导板联合矫治成人病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12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下颌不拔牙,方丝弓技术联合小平导板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①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为3.11 mm和1.72 mm;② 1-NA角减小26.53°; ③1-1角减小21.79°;④覆(牙合)平均减少4 mm,覆盖平均减少7.89 mm.结论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低角覆盖较大的成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加用小平导板可有助于深覆(牙合)的改善及疗程的缩短.  相似文献   

19.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1]。本文对2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联冠斜面导板加无牙合垫上颌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22例,男7例,女15例,平均年龄8.6±1.6岁,均为前牙反牙合、覆牙合大于Ⅱ°,覆盖小于3 mm,轻度凹面型,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功能性前伸,但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当下颌后退或处于息止位时,侧貌较正中牙合时改善,SNA角、SNB角及ANB角基本正常。2.方法牙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 ,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后 ,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年龄 10~ 12岁 ,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 block矫治器 9~ 12个月 ,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NB角减小 1 6 8°(P <0 0 1) ,Pg OLP增加 3 2 3mm(P <0 0 1) ,上切牙唇倾度 (ls NSL)减小 5 6 1°(P <0 0 1) ,下切牙唇倾度增加 2 96°(P <0 0 1) ,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Twin 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 ,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