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分析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临床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肾脏平扫+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ccRCC与9例乏脂肪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测量并计算皮、髓质期病灶实性部分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及40~140 keV下的CT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变各参数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分析IC、NIC、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效能。结果 ccRCC皮质期IC(62.20±19.50)μg/ml、NIC(0.48±0.13)μg/ml分别高于乏脂肪RAML皮质期IC(35.82±18.40)μg/ml、NIC(0.26±0.12)μg/ml(P<0.05)。ccRCC皮质期曲线斜率(8.66±2.53)、髓质期曲线斜率(4.86±1.17)分别大于乏脂肪RAML皮质期曲线斜率(4.87±2.50)、髓质期曲线斜率(3.32±1.30)(P<0.05)。ccRCC皮质期40~100 keV、髓质期40~60 keV下的CT值分别高于乏脂肪RAML皮质期40~100 keV、髓质期40~60 keV下的CT值(P<0.05)。以皮质期与髓质期IC分别>52.14μg/ml与27.76μg/ml、NIC分别>0.39与0.69、曲线斜率分别>6.35与3.76为阈值诊断,ccRCC的敏感度分别为70.6%与85.3%、73.5%与91.2%、85.3%与85.3%,特异度分别为87.5%与75.0%、100.0%与75.0%、75.0%与75.0%。结论能谱CT成像及多参数定量分析对ccRCC与乏脂肪RAML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为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定量参数对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胃镜提示胃癌、术前行双源CT能谱增强扫描、术后病理确诊为Lauren弥漫型或肠型胃癌的患者61例,另搜集胃镜及能谱CT增强扫描均正常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VNIC)及动、静脉期能谱曲线40~70keV区间的斜率(λa、λ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NIC、VNIC、λa、λv在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并绘制以上参数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对照组的ANIC值分别为(21.4±2.22)%、(20.22±1.64)%、(18.96±1.76)%,VNIC值分别为(58.31±3.49)%、(55.40±3.70)%、(52.71±3.73)%,λa分别为-3.15±0.23、-3.01±0.22、-2.65±0.20,λv分别为-3.62±0.23、-3.37±0.22、-2.85±0.20,以上参数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ANIC、VNIC、λa、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7、0.722、0.674、0.765;联合VNIC和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AUC为0.821,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58。 结论:双源CT能谱参数在鉴别诊断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模型试验,探讨能谱CT扫描所测量CT值与碘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GE公司标准体模,内装8支不同浓度含碘溶液,依次为0.4、0.7、2、5、10、20、30 mg/mL及50 mg/mL.使用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进行GSI及传统混合能量(80、100、120 kVp及140 kVp)扫描,球管转速为0.8 r/s,选择相同层面,测量相同大小感兴趣区内含碘溶液的CT值.对各管中碘浓度和相应CT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GSI(50~140 keV,间隔10 keV)及传统混合能量扫描模式下,CT值与碘浓度均呈线性正相关.采用GSI模式所测CT值在与碘浓度间拟合度(r2=0.998 24~0.999 96)较混合能量模式(r2=0.996 40~0.997 36)更佳,且可以通过调节keV改变组织间CT值对比.结论 采用能谱成像技术可以得到单能量图像,该图像下可以得到更精准的CT值,与传统混合能量扫描相比,能够更好地反映碘含量的高低及碘浓度的变化,适合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成像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1例经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获得单能量40~190 keV图像及碘图,计算线性融合图像与各单能量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测量动静脉期良恶性结节各单能量图像CT值、碘图正常甲状腺、结节、同层面颈动脉碘浓度值,绘制良恶性结节CT值衰减趋势图,计算曲线斜率、正常甲状腺与甲状腺结节内碘浓度差异(ICD)、碘浓度差异比(ICDNR)、标准化碘浓度比(NIC),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上述定量参数值诊断恶性结节效能.结果 动、静脉期甲状腺结节在不同能量水平下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动脉期最佳CNR在70 keV为11.61±1.71,静脉期最佳CNR在60 keV为10.55±1.09;良恶性结节动脉期单能谱曲线斜率(λ)分别为1.66±0.48,3.31±1.33,ICD分别为(2.83±1.23)mg/mL,(2.10±0.98)mg/mL,ICDNR分别为0.50±0.23,0.38±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43,4.036,2.791,P均<0.05),λ恶性结节大于良性,ICD及ICDNR良性结节大于恶性;静脉期曲线斜率分别为3.85±2.47,1.24±1.26,NIC分别为0.57±0.32,0.3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1,4.893,P均<0.05),均良性结节大于恶性;动脉期ICDNR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13,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结论 动、静脉期分别采用70 keV及60 keV单能量图像可提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能量相关定量参数值对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腮腺肿瘤患者55例(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15例),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获得病灶碘浓度(IC)及40 keV、70 keV、100 keV、140 keV单能量CT值,并计算分段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腮腺恶性肿瘤的静脉期40 ...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能谱CT对常见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其中肝癌18例,单发微小转移瘤4例,异型增生结节(大再生结节)3例,单发肝脏小囊肿7例,血管瘤12例(18处病灶),肝脓肿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均采用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获得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的70 keY单能量图像和碘基、水基图像,利用GSI分析功能,观察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各期的能谱衰减曲线特点及基物质含量,比较不同局灶性病变间各期的碘基值、水基值及能谱曲线斜率[能谱曲线斜率=(HU40keV-HU90keV)/50]的差异,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肝脏小囊肿斜率(1.20±0.50)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斜率(-1.40±0.62)因具有特异的组织构成,平扫即表现出特征性能谱曲线;肝血管瘤边缘部分碘含量在动脉期[(37.3±11.8) mg/mL]、门静脉期[(39.2±16.4) mg/mL]均高于小肝癌(15.8±7.3和23.6±4.5)、肝脓肿[(13.2±4.9) mg/mL和(21.9±10.2) mg/mL]和肝微小转移瘤[(9.5±7.2) mg/mL和(25.0±8.3) mg/mL];肝癌动脉期碘含量[(15.8±7.3 mg/mL]、能谱曲线斜率(2.14±0.92)高于异型增生结节(10.8±3.2和1.15±0.53),上述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能谱成像的能谱曲线、碘基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特有组织成分和血供特点,有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GSI)在评估胃腺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腺癌患者,术前均行宝石CT能谱成像双期增强扫描,通过GSI Viewer分析软件获得病灶的能谱曲线,分别计算40~70、70~140及40~140keV各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同时测量病灶的碘浓度,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病灶碘浓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碘浓度的比值)。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将患者分为中高分化组(36例)和低分化组(51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能谱参数的差异。结果:动脉期:低分化腺癌和中高分化腺癌在40~70、70~140及40~140keV能量区间的斜率分别为2.89±0.74和2.04±0.41(P=0.001);0.41±0.12和0.28±0.08(P=0.004);1.15±0.30和0.81±0.17(P=0.001)。静脉期:2组病变在3个能量区间的斜率分别为5.28±1.23和3.73±0.65(P=0.000);0.79±0.20和0.53±0.12(P=0.001);2.13±0.51和1.49±0.28(P=0.000)。低分化腺癌的能谱曲线斜率均大于中高分化腺癌。以静脉期40~70keV能量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的AUC(0.887)最大,以曲线斜率k=4.60作为阈值时,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91.7%。动脉期和静脉期时低分化腺癌的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比均高于中高分化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比的AUC(0.889)最大,以0.458作为诊断阈值时,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8.3%。结论:胃腺癌病灶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比以及能谱曲线与其组织学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CT能谱成像能为术前评估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提供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索双能CT(DECT)多模态参数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价值。方法:搜集有完整双能CT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auren分型为弥漫型、肠型和混合型者分别为33、19和15例。通过双能CT后处理软件得到碘图,测量动、静脉期图像上病灶的CT值及其差值(△CT)、碘浓度、碘图CT值(Overlay值)。采用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按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得出诊断阈值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弥漫型胃癌的动、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分别为(1.61±0.68)、(2.77±0.72)mg/mL及(38.94±18.66)、(66.17±18.23)和(41.21±13.17)HU;肠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6±0.58)、(1.53±0.44)mg/mL及(26.16±12.70)、(38.91±10.67)和(22.74±10.73)HU;混合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8±0.41)、(1.77±0.45)mg/mL及(26.38±10.31)、(43.37±8.03)和(28.40±9.58)HU。弥漫型胃癌的各项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肠型及混合型胃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型与混合型两组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诊断弥漫型胃癌的AUC分别为0.736、0.709、0.944、0.927和0.858,诊断阈值分别为1.05mg/mL、28.75HU、1.95mg/mL、36.70HU和30.50HU,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双能CT多参数测量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的Lauren分型,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6月间于我院放射科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测的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正常组),分别测量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浓度及同层主动脉碘浓度,比较胃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的差异;分析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的特征。结果最佳单能量图像是70keV。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的NIC值是0.545±0.087、0.143±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的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NIC值是0.478±0.014、0.306±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转移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双期能谱曲线均为下降型,二者于40~80keV时差异较明显;于80~140keV对应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小。动脉期曲线斜率k为6.86时,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是83.2%,特异度是84.7%;静脉期斜率k为6.66时,灵敏度是64.6%,特异度是97.7%。结论 NIC和能谱曲线走行趋势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CT能谱成像特征及定量分析结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能谱CT检查并诊断为胰腺假性囊肿的病例10例(8例手术病理证实,2例有明确胰腺炎病史)。方法:测量平扫、动脉晚期、门脉期病灶大小、不同keV水平(40~140keV)的单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碘-水浓度;计算不同期相能谱曲线直线化后的斜率。比较不同期相上述定量指标的差异。结果:病灶大小2.4~20.3cm(中位数4.5cm),4例位于头颈部、4例位于体尾部,2例累积全胰腺。平扫单能量CT值小于动脉晚期(40~140keV)、门脉期(40~103keV)单能量CT值(P<0.05);动脉晚期与门脉期单能量CT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平扫、动脉晚期、门脉期的能谱曲线直线化后斜率(中位数)分别为-2.66、-1.84、-2.16;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88±0.10、7.93±0.11、7.96±0.12;碘(水)浓度值分别为0.46±0.14mg/ml(999.8±6.4mg/ml)、0.54±0.17mg/ml(1001.7±6.0mg/ml)、0.58±0.19mg/ml(1000.5±6.7mg/ml)。能谱曲线直线化后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碘(水)浓度三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腺假性囊肿增强后能谱曲线整体略有上升,但斜率没有明显改变;能谱CT定量分析参数有效原子序数、基物质对碘(水)浓度增强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能谱CT碘参数在定量评价低分化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双期能谱扫描(GSI)的61例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所有图像重建后经GSI viewer软件分别测量双期病变和同层主动脉的CT值、碘基值(IC)、水基值(WC)及病变的平扫CT值,并计算病变双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及强化率(CE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应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的IC值(100 μg/cm3)动脉期分别为8.73±4.05和11.07±4.80,静脉期分别为16.89±4.89和21.18±5.96;NIC值动脉期分别为0.10±0.06和0.13±0.06,静脉期分别为0.38±0.10和0.49±0.12,即中分化腺癌组双期的IC值及NIC值均低于低分化腺癌组,但仅静脉期IC值及N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静=2.87, PIC静=0.01;tNIC静=3.38, PNIC静<0.01),而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的双期WC及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能谱CT碘参数在术前定量评估中分化与低分化胃腺癌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即碘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腺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能谱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及能谱参数。采用Discovery CT750HD CT扫描机能谱模式扫描,在最佳单能量影像上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分析。应用能谱分析与测量软件对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碘含量(IC)、水含量(WC)、标化碘含量(NIC)、能谱曲线斜率(K)等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灶能谱参数进行比较,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甲状腺恶性肿瘤形态学表现为单发57例(85.1%),形态不规则46例(68.7%),边界不清楚45例(67.2%),密度不均匀48例(71.6%),21例(31.3%)可见钙化灶。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病灶W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的IC、NIC及K值均高于未分化癌和淋巴瘤(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恶性肿瘤形态学表现及能谱参数有一定差异,了解其差异有助于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能谱CT物质定量参数及能谱曲线对儿童腹盆腔的成熟与未成熟畸胎瘤定量及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盆腔畸胎瘤的患儿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6±6.4)岁。均于术前1~2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畸胎瘤术后病理结果将患儿分为成熟型组(12例)和未成熟型组(8例)。所有患儿经能谱CT检查所得影像数据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生成动、静脉期碘(水)浓度图,通过选定ROI分别测量2组病变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有效原子序数以及碘浓度(IC)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2组的临床资料、常规CT特征及能谱CT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成熟型畸胎瘤的直径大于未成熟型,且成熟型畸胎瘤的形态更规则(10/12例),脂肪(12/12例)和钙化(12/12例)更多见(均P<0.05),2组患儿年龄、性别以及病变边界和强化形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成熟型组的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NIC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成熟型组(均P<0.05)。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以及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能谱CT各参数中NIC值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14和0.891。2组病变能谱曲线斜率图走行均呈下降趋势,成熟型组曲线位置低于未成熟组,在低能量区间(40~70 keV)未成熟组斜率K值大于成熟组。 结论 能谱CT物质定量测量技术和能谱曲线分析图在定量和定性诊断儿童腹盆腔畸胎瘤成熟度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在弥漫性脾肿大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综合诊断和随访证实的淋巴瘤脾浸润患者18例(淋巴瘤组)、肝硬化脾肿大患者25例(肝硬化组);全部病例均于初治前行上腹部CT增强能谱扫描获得脾脏静脉期序列图像,经后处理得到脾脏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40~140 keV,淋巴瘤组脾脏单能量CT值均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能谱曲线均呈递减型,淋巴瘤组斜率在40~90 keV(2.42±0.70)、100~140 keV(0.27±0.08)分别低于肝硬化组(3.11±0.62,0.3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选择40~90 keV曲线斜率作为诊断指标AUC达0.77,取阈值1.39可使鉴别诊断敏感度达86%,特异度达64%.结论 脾脏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有助于淋巴瘤脾浸润与肝硬化脾肿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能谱 CT 多模态参数与传统 CT 征象对胃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胃腺癌患者采用腹部宝石 CT 能谱成像(GSI)增强模式扫描,进行 CT 图像分析,定位、标记胃周淋巴结,术中摘除相应淋巴结并送病理。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鉴别转移淋巴结各能谱 CT 定量指标的准确度及特异度,并与 CT 征象相比,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转移组淋巴结40~80 keV 单能量节段能谱曲线斜率(λHU )、标化碘基物质浓度(NIC)均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静脉期无差异。动脉期λHU 和 NIC 联合诊断的效能较 CT 征象更具显著优势(P 均<0.01):敏感度84.3% vs 61.4%、特异度88.4% vs 81.3%、准确度86.8% vs 73.6%。结论能谱 CT 为鉴别诊断胃腺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提供定量分析,能够明显提高诊断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不同评估参数在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 三期对比剂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31例(肝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6例),分别在三期能谱图像上对病灶边缘与腹主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能谱参数进行测量,并计算50~70keV下的标准化CT 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及动静脉碘浓度差等。分析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之间各测量和统计参数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50、60、70keV 下 CT 值分别为142.500±29.106、112.010±20.864、93.727±15.331,碘浓度值为17.235±5.089(100ug/ml),有效原子序数为8.594±0.266,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门脉期较动脉期差异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灶组与肝转移瘤组相比较,50~70keV下的CT值、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化后CT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肝细胞癌转移灶组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的C T 能谱成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低能量keV可以对两组病变进行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病理分级为Ⅱ级者31例,Ⅲ级者21例。所有患者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胸部CT增强扫描。将双期增强图像传输至MMW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碘图和能谱曲线。在双期碘图上分别选取病灶强化最明显的层面,在病灶及主动脉中心勾画ROI测量碘浓度(IC),记录各ROI的能谱曲线上40~140 keV各单能级水平时的CT值,计算病灶的相对碘浓度(SIC)及能谱曲线的斜率(λ)。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双期图像上各项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动脉期中,Ⅱ级和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084±0.365)和(1.690±0.839)mg/mL,SIC分别为0.124±0.616和0.196±0.118,λ值为1.645±0.473和3.029±1.548;静脉期中,Ⅱ级与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819±0.696)和(2.271±0.850)mg/mL,SIC值分别为0.307±0.118和0.405±0.192,λ值分别为3.508±0.815和4.112±1.176。动、静脉两期中,两种组织学分级病灶之间IC、SIC和λ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病灶的IC、SIC和λ值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呈弱或中等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408、0.357和0.501),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0.710和0.794,λ值鉴别Ⅱ级和Ⅲ级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67.7%。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双能CT碘图和能谱曲线的相关定量参数与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双能CT定量参数能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肝脏碘含量及能谱曲线特征,建立正常肝脏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参考值。方法对133例非器质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得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分析,测量肝脏、腹主动脉含碘值,并计算标化含碘值(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正常肝脏在门脉期的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44±0.06和1.44±0.2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正常肝脏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获得正常肝脏碘含量及能谱曲线,可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CT能谱成像在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性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转移性淋巴结行能谱CT扫描,探讨能谱成像在鉴别不同肿瘤淋巴结转移性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12月间淋巴瘤3例(28个淋巴结)、肺腺癌5例(30个淋巴结)、肺鳞癌4例(24个淋巴结)及胆管癌2例(10个淋巴结)行能谱CT扫描,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各个淋巴结在不同能量水平下(40~140 keV,间隔10 keV)淋巴结的CT值及碘基图和水基图各个淋巴结的碘和水含量,分别对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在不同keV下淋巴结的CT值、碘和水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观察肿大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对比噪声比对应的单能量水平是70 keV.70 keV下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CT值分别(81.36±9.81)、(58.33±21.55)、(56.47±10.62)和(73.57±4.4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9,P<0.01),其中淋巴瘤与肺腺癌、肺鳞癌及肺鳞癌与胆管癌在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与胆管癌及肺腺癌与胆管癌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肺鳞癌CT值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碘含量分别为(1.93±0.05)、(1.16±0.15)、(1.25±0.21)和(1.44±0.04)g/L;淋巴瘤、肺腺癌、肺鳞癌及胆管癌的水含量分别为(1029.40±20.85)、(1024.98±11.19)、(1022.12±12.94)和(1030.87±10.10)g/L;肺腺癌与肺鳞癌的转移性淋巴结的碘含量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77,P>0.05),其他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碘含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水含量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能谱成像通过应用碘含量及低能量下的CT值,对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有较大意义,70 keV单能量图像显示肿大转移性淋巴结最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