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鸡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其进行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并行 CT 检查的鸡胸患儿资料19例,对其表现进行总结及分型。结果胸骨斜行前凸型11例,最常见,其次是胸骨弧形前凸型6例,胸骨前凸成角型及鸽胸较少见,各1例。结论多层螺旋 CT 可以全面、准确显示患儿鸡胸的形态改变,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混合型Le Fort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6-2006-06经临床证实的38例混合型Le Fort骨折.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应用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后处理.结果 38例混合型Le Fort骨折中,10例为Le FortⅠ型 Le FortⅡ型骨折(26.3%),21例为Le FortⅡ型 Le FortⅢ型骨折(55.3%),7例为Le FortⅠ型 Le FortⅡ型 Le FortⅢ型骨折(18.4%).VR能三维再现混合型Le Fort骨折类型,MPR可显示骨折的细节.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VR和MPR重建,能清楚、准确、立体地显示Le Fort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颌骨埋伏牙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对颌骨埋伏阻生牙和多生牙的定位价值.材料和方法:患者25例,男8例,女17例,平均14岁.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准确判断其埋伏阻生牙和多生牙的情况.对其进行上下颌骨横轴位薄层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图像.结果:25例共36颗埋伏阻生或多生牙.多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颌骨内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的应用是颌骨埋伏牙定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颌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颌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均不能准确判断埋伏牙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的32例患者,行上、下颌骨横轴面薄层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图像.结果:32例共52颗埋伏牙,螺旋CT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数量,牙冠/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轴面图像、MPR、CPR及VR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检查埋伏牙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常规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DD)的价值.方法 对7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耻骨联合上缘水平,120 kV,160 mAs,扫描视野35~45 cm.原始采集层厚为0.75 mm,重建层厚1.0 mm,间隔1.0 mm.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结果 73例中包括Stanford A型20例,B型53例.多层螺旋CT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AAD假腔与真腔交界面呈"鸟嘴"样改变52例,蜘蛛网状改变21例.MPR与CPR对夹层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4.5%、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显示率较低,分别为15.1%、13.7%.MIP对内膜瓣和真假腔显示率为71.2%.结论 MPR技术在提高破口显示率和分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VR和MIP.AAD的三维重建技术应选择MPR和VR,不必要做CPR和MIP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后处理功能在诊断肋软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有胸部外伤且临床高度怀疑有肋软骨骨折病人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软骨的显示能力.结果 63例受检者经螺旋CT扫描重建处理后发现肋软骨骨折39例.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MPR、VR次之.结论 螺旋CT重建图像(MIP)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最佳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多种成像技术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输尿管病变患者行螺旋CT泌尿系检查,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获得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等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16例、肿瘤6例、肾及输尿管重复畸形2例、先天性狭窄4例、迷走血管压迫1例和炎症1例.VR、MPR及CPR图像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走行、腔内改变、梗阻部位及原因,还可以同时显示双侧肾及输尿管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对输尿管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成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CT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并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FOB)所见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VR能观察中央型肺癌癌肿累及气管、支气管腔的部位、形态、程度和狭窄的范围等形态改变,但不能充分显示病变本身;MPR能观察肿瘤的实质部分,肿瘤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结论MPR重建可显示病变本身以及病变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VR气管、支气管树图像直观显示气管、支气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组在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16层螺旋CT螺旋容积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分析各种后处理方法对骨折显示情况。结果:30例复杂部位骨创伤患者,CT横断面重建图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VR、SSD重建和MPR重组,均获明确诊断。16层螺旋CT横断面重建图可发现细小骨折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但缺乏立体感,3D重建立体感强,通过旋转可从各个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清楚直观,MPR法可从多方位显示骨折线走行和骨片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能提供准确的细小信息和直观的立体信息,结合使用可简化思维,提高诊断准确性,是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CT检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48个椎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法(VRT)成像等后处理,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能够准确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改进后MSCT的VR技术,即选择性VR(selected volume rendering,SVR),显示活体肝脏门脉系统细小分支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腹部检查者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并选门脉流入期数据做肝脏门脉SVR成像。结果:SVR技术不同于VR切割加调阈值技术。在不增加造影剂总量及注射速度的前提下,选择性VR对肝脏门脉Ⅰ~Ⅳ、Ⅴ~Ⅵ分支显示率分别达100%,93.8%(30/32),Ⅰ~Ⅳ级、Ⅴ~Ⅵ分支显示状况较好(评价2分以上)者达分别达93.8%(30/32)和84.4%(27/32)。结论:SVR是肝脏门脉系统成像的理想方法,可较好地立体显示肝的门脉Ⅰ~Ⅵ分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患儿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评价各重组方法对肺隔离症及其相关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 增强扫描横断面发现异常供血动脉12例,不能确定6例.经多种重组方法处理图像可直观显示全部异常供血动脉,并发现回流静脉13例;肺发育异常及其他系统畸形14例.容积再现(VR)对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血管及气道显示最佳.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及异常动静脉及伴发畸形,为儿童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的容积重建技术在胸廓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诊断胸廓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对350例胸部外伤病例作MSCT扫描,从中随机抽取80例作VR成像与普通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胸廓骨折诊断中的实效性、敏感度及准确度.结果MSCT的VR技术诊断肋骨骨折、胸椎横突骨折、胸骨骨折以及胸锁关节脱位与半脱位的实效性、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普通X线平片(P<0.01).结论 MSCT的VR技术是诊断胸廓骨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 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2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共检出异物20例,其中1例位于气管,19例位于支气管。异物中瓜子、花生米碎片18例;小虾及塑料管各1例。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了异物的位置、形态和异物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等。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异形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创伤性骨折病例经常规X线平片检查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组,并与CT轴位图像、X线平片比较。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以共同意见为准。结果23例创伤性骨折,依据CT轴位扫描及MPR、容积重建技术图像资料共发现骨折35处:常规CT轴位扫描检出34处,检出率97.1%;MPR检出35处;VR检出34处,检出率97.1%;X线平片检出骨折19处,检出率54.3%。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X线平片难以诊断的异形骨创伤性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门静脉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健康对象及20例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门静脉成像,分析VR,MIP重建图像,比较其优缺点。结果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对于4级以下的分支MIP的敏感性要优于VR,但VR可以显示门静脉与病变或肝静脉的三维空间关系。结论两种重建方法应相互补充,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angiography of th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with a non tailored protocol. Sixteen patients underwent both MSCT of the upper abdomen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ngiography. CT examinations included unenhanced scanning and dual-phase (arterial and portal) scanning of the upper abdomen. Retrospective 2.5 mm thick slices with 50% overlap were used for CT angiography reformations with volume rendering (VR), high density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HD-MIP) and subvolume MIP technique; normal arterial anatomy, variants, stenoses and aneurysms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with findings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RESULTS: All VR and HD-MIP reconstructions were considered satisfactory, except in two cases because of inappropriate setting of scan parameters; subvolume MIP reformations were considered satisfactory in all cases, and superior in the depiction of small arteries. Aneurysms and stenoses were always detected, whereas a case of replaced right hepatic artery in a patient with complex vascular anatomy was misdiagnosed by MSCT angiography.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VR, HD-MIP and MIP CT angi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was 71.9%, 81.8% and 94.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our preliminary report, CT angiography with multidetector CT has proved effective in depicting splanchnic arterial anatomy, and can replace diagnostic invasive angiography in most cases. Good quality of axial images is necessary for reformations with VR and MIP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9.
上颈椎外伤的多层CT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上颈椎外伤的多层CT扫描技术及其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上颈椎外伤,其中外伤在1个月内者共18例,1个月以上者9例。采用4层螺旋CT扫描仪,1.0mm准直(1.3mm有效层厚),50%重叠重建,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和容积显示(VR)成像,分别评价骨折、关节脱位以及韧带损伤等。结果CT清楚显示上颈椎外伤的骨折情况,以原始横断面图像和MPR图像结合显示最佳,并可检出齿状突水平骨折和齿状突先天变异,但陈旧性(1个月以上)外伤单纯横断面显示常不完善,至少需要MPR的补充显示;关节脱位的显示以VR或SSD为佳,寰椎横韧带损伤表现为横断面上齿状突两侧韧带结构不对称,VR横断面薄层块显示更好。结论1.0mm准直扫描结合MPR和VR图像是目前4层CT机作上颈椎外伤检查的上佳技术组合,可以充分显示上颈椎外伤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MSCTA)诊断脾动脉瘤(SAA)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SAA的16-MSCTA表现。后处理均采用容积再现法(VR)、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技术,以VR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其它重组方法作为补充。结果:17例SAA41个瘤体中,25个位于脾门,15个伴瘤体钙化。单发7例和多发10例。VR、SSD、MIP、MPR及CPR均能显示SAA,以VR显示最佳。结论:16-MSCTA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准确地显示脾动脉瘤的存在及病理改变,是诊断和随访脾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