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最大的指标.结果 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 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 ±13.8)ml·100 ml-1·min-1,TLP分别为(140.2 ±25.9)、(117.1±4.5)、(102.3±8.7)和(93.0±ll.8)ml.100 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 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 ±27.1)、(145.0±28.6)和(166.5 ±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01).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0.882和0.545,P值均<0.01.在肝脏CT灌注扫描的参数值中,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8.798).ROC曲线判断得到的最佳临界点PVP =84.76 ml· 100 ml-1· min1作为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0.950,准确度达0.931.结论MS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重度肝纤维化和(或)早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多层螺旋C T灌注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对比两组的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参数差异。结果研究组BF ,BV ,PVP ,THB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 ,HAP ,HPI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不同程度肝硬化之间的 HAP ,PVP ,THBF ,HPI均有显著差异,P<0.05。CT分级与Child‐Pugh分级正相关,相关系数0.927,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为早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评估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基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探讨在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流灌注及体积的变化,以评估正常人肝脏在缺氧状态下的灌注状态,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60例志愿者按海拔高度分为3组:A组22例来自海拔2260~3100 m,B组20例海拔3260~4100 m,C组18例海拔4260~5260 m,以肝门区为中心,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采用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脏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采用点圈法人工测量肝脏体积。结果 A、B、C组HAP分别为(10.50±3.62)ml/(100 ml · min)、(15.03±4.27)ml/(100 ml · min)、(18.39±7.20)ml/(100 ml · min),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VP分别为(138.78±14.29) ml/(100 ml · min)、(80.42±16.80)ml/(100 ml · min)、(63.78±7.79)ml/(100 ml·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LP分别为(149.30±15.55) ml/(100 ml · min)、(95.57±18.75)ml/(100 ml · min)、(82.19±10.56)ml/(100 ml · 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PI分别为7.00±2.17、16.27±4.22、22.05±7.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脏体积分别为(1173.5±155.2)cm3、(1282.9±362.2)cm3、(1525.4±352.2)cm3,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高度直接影响肝脏的血流灌注,随着海拔增高,HAP、HPI逐渐升高,PVP、TLP逐渐降低,肝脏体积逐渐增大,提示高原低氧环境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评价全肿瘤灌注值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值的一致性及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47例患者的临床及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资料,包括测量肿瘤轴位最大层面的灌注参数值以及瘤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并与肿瘤所在层面的灌注参数值相加并除以所有层数获得全肿瘤的灌注参数值相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瘤体的HAP值和HAPI值均较瘤周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高,其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瘤周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瘤体本身较为类似,但与正常肝组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全肿瘤测量值比较,瘤体轴位最大层面测量法得到的各灌注参数值均稍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名医生对两种方法获得各灌注参数值均有可重复性。除HAPI值外,测量者按照全肿瘤测量法获得的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性较小,可重复性更高。结论 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可直观、定量反应原发性肝癌瘤体呈HAP值及HAPI值增高而PVP值降低的富血供病变的特征,有助于区分瘤周肝实质和正常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差异。与轴位最大层面法获得的灌注参数值相比,除HAPI值外,以全肿瘤测量法获得的灌注参数值重复性较高,一致性更高,可作为原发性肝癌CT灌注成像最佳的测量方法 。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CTP)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3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计算主动脉强化峰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排除此范围以外的病例.测量无并发症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最(PVP)、总肝灌注最(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的平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情况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2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无术后并发症15例,有术后并发症14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HAP、PVP、TLP和HPI的95%可信区间范围分别为(0.1509~0.3183)、(0.7223~1.3859)、(0.8367~1.7231)ml·min-1·ml-1和17.83%~31.63%.14例有并发症的患者中,HAP降低7例,其巾肝动脉狭窄5例、脾大3例;HAP增高2例,均为中、重度门静脉狭窄患者.PVP减低13例,其中门静脉狭窄或闭塞8例、脾肾分流4例、脂肪肝2例;TLP减低12例,全部与PVP减低有关.仅2例HAP减低患者HPI减低.结论CTP技术通过定量测量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能够无创性评价各种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客观评价移植肝缺血的程度和类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肝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别算出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结果: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灌注参数中HBF、MTT、HAF、HA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BF、MTT、HAF、HAP可用于定量评价肝癌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癌30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所得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应用perfusion软件分别测量胃癌CT灌注各参数值,包括相对血容量(relative blood volume,rBV),增强峰值(Peak enhancememimage,PEI),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enhancement image,TIP);用癌组织切片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Y-D),分析胃癌的MVD与CT灌注成像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例胃癌的rBV、PEI、TIP平均值分别为:(22.40±6.33)ml/100g,(33.15±9.68)HU,(26.25±4.11)s,MVD计数为(13.63±8.19)条/高倍视野。胃癌rBV、PE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和0.65(P〈0.05);TTP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42(P〈0.05)。结论: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rBV值、PEI值和TTP值与MVD计数存在相关性,CT灌注参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活体的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措施,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将61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及肝血管瘤组,进行全肝灌注成像,感兴趣区(ROI)分别选放于病灶内(A点)、病灶周围1 cm处(B点)及正常肝实质(C点),分析其灌注彩图、灌注参数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结果 (1)肝细胞癌、约81%肝转移瘤在肝动脉灌注量(HAP)图上表现为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呈低灌注,门静脉灌注量(HPP)图上呈不均匀低灌注;肝血管瘤边缘结节样强化区域HAP图上呈明显高灌注,HPP图上部分呈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域在HAP及HPP图上均呈低灌注。(2)肝细胞癌TDC呈速升速降型,在30 s前达到峰值;肝转移瘤TDC一般在30 s前达到峰值,但顶峰多不明显;海绵状血管瘤TDC呈速升缓降型,一般在30 s后才达到高峰。(3)肝细胞癌组及肝转移瘤组B点参数值与A点有相似改变,而血管瘤组B点与C点灌注参数值无差异。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A点HP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B点HPP、总肝灌注量(TLP)值低于肝血管瘤组,HP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各组B点间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灌注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A点HPP、HPI及B点HPP、TLP、HPI灌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位于0.7~0.9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ROC曲线分析有望用于评价灌注参数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效能,并选择合适的诊断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活体肝移植后对移植肝的评价作用。方法 招募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2013-06至2018-11进行活体肝移植术后1个月经超声及CTA检查肝动脉无狭窄患者25例;术后3个月患者61例,其中肝动脉无狭窄25例,轻度狭窄13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1例;同时收集同时期因怀疑有肝脏肿瘤行CT灌注扫描,后经临床及影像证实无肿瘤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上述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检查并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y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 PVP)、肝总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 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 HPI)。同时补充检测肝动脉狭窄人群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结果 与对照组人群[(0.28±0.13) ml/(min·ml)]相比,肝移植术后1个月无肝动脉狭窄人群HAP[(0.36±0.17) ml/(min·ml)]显著增高(P<0.05),术后3个月中度及重度肝动脉狭窄人群HAP显著降低[(0.12±0.09)ml/(min·ml),(0.06±0.03) ml/(min·ml),P<0.05]。中度及重度肝动脉狭窄人群HP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07±0.05、0.03±0.02 vs. 0.23±0.16, P<0.05)。重度肝动脉狭窄人群PV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81±0.36)ml/(min·ml) vs. (1.23±0.62) ml/(min·ml),P<0.05])。在肝动脉狭窄患者中,ALT对数与HAP对数成线性相关。结论 双源CT能对活体肝移植患者术后的移植肝进行血流灌注评价,能够为临床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提高患者后续治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前列地尔(PGE_1)对肝细胞癌(HCC)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连续搜集接受TACE初治的HCC患者6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PGE_1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TACE治疗,第1次TACE4周后复治;PGE_1组于TACE后经外周静脉推注PGE_11次/d,连续1周,用药量为0.4μg/kg.所有患者于术前1周、术后4周内行非瘤区肝CT灌注成像(CTPI),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总血流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TACE后不同时期肝灌注参数的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PGE_1组肝各灌注参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对照组术前1周、第1次术后、第2次术后的HAP分别为(0.18±0.08)、(0.22±0.09)、(0.32±0.10)ml·min~(-1)·ml~(-1);PVP分别为(1.11±0.31)、(0.82±0.27)、(0.59±0.25)ml·min~(-1)·ml~(-1);TLP分别为(1.29±0.33)、(1.04±0.28)、(0.91±0.24)ml·min~(-1)·ml~(-1);HPI分别为(14.31±6.36)%、(21.37±9.07)%、(36.67±13.42)%.TACE不同时间HAP、PVP、TLP、HP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71、27.47、14.75、41.41,P值均<0.05).PGE_1组术前1周、第1次术后4周、第2次术后4周的HAP分别为(0.17±0.08)、(0.20±0.08)、(0.26±0.08)ml·min~(-1)·ml~(-1);PVP分别为(1.09±0.36)、(1.03±0.40)、(0.91±0.41)ml·min~(-1)·ml~(-1);TLP分别为(1.26±0.38)、(1.23±0.40)、(1.17±0.44)ml·min~(-1)·ml~(-1);HPI分别为(14.04±6.71)%、(17.26±7.86)%、(23.93±8.96)%.其中HAP与HP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78、13.05,P值均<0.05),而PVP与TL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3、0.39,P值均>0.05).第1次术后对照组与PGE1组的PVP与TLP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2.14,P值均<0.05),而HAP、HP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6、2.24,P值均>0.05);第2次术后对照组与PGE1组的HAP、PVP、TLP、HP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5、-4.49、-3.41、5.09,P值均<0.05).结论 TACE后肝PVP与TLP减少而HAP与HPI增加,PGE_1能改善以PVP为主的肝血流灌注,有助于减轻TACE对非瘤区肝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对13头实验家猪分别行肝脏CT和MR灌注扫描,计算和比较肝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门静脉灌注指数(PVI)、总肝灌注量(THBF)、对比剂分布容积(D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方法所得参数的差异,及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3头实验家猪肝脏CT和MR灌注成像所得HAP分别为(37.7±7.38)、(35.8±7.31)ml·min-1·100 ml-1,PVP分别为(123.16±35.89)、(121.40±36.81)ml·min-1·100 m-1,THBF分别为(160.88±37.05)、(157.21±38.71)ml·min-1·100 ml-1,PVI分别为(75.95±5.21)%和(76.63±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3、0.926、1.225和-1.115,P值均>0.05);CT和MR灌注成像所得DV分别为(35.10±11.17)%和(41.03±10.06)%,MTT分别为(14.08±1.40)、(14.94±1.3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45和-3.200,P值均<0.01).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测定的PVP、THBF和PVI的相关系数r>0.85,呈高度相关(P<0.01);HAP、DV和MTY相关系数r>0.70,旱中等度相关(P<0.05).结论 肝脏MR灌注成像能准确地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CT灌注成像接近.  相似文献   

14.
肝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根据其表现特征,采用校正后的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转移瘤的4种灌注图像。结果富血供转移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呈速升速降型或速升缓降型,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明显降低。在HA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类似HAP、PVP。乏血供转移瘤的TDC呈缓慢上升型,其基线、上升斜率及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其全肝总灌注量(TLP)、PVP和PPI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HPI略高于周围肝实质。在HAP图像上,癌灶呈不均匀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相对较高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仍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不均匀高灌注,病灶轮廓更清晰;在HPI和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与HAP、PVP类似。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同时获得良好显示解剖细节及灌注定量信息的影像学资料,准确地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层CT全颈部灌注成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256层CT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5例患者行全颈部CT灌注成像,其中鼻咽癌15例,颈部转移淋巴结65枚,同时取颈部正常肌肉组(65枚淋巴结);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颈部有未转移淋巴结55枚。记录转移淋巴结、未转移淋巴结及颈部正常肌肉的灌注参数值[灌注(P)、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并比较各灌注参数值在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肌肉间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正常肌肉组及未转移淋巴结组P值中位数分别为32.54HU、8.04HU和20.92HU,PEI均数分别为36.14HU、14.74HU和35.95HU,TTP值均数分别为36.35s、53.05s、48.65s,BV值中位数分别为31.17ml/100g、8.28ml/100g和18.98ml/100g。转移淋巴结P值、PEI值与BV值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TTP值小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间P值、PEI值、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TTP值小于未转移淋巴结(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