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珍辉  唐丽辉 《现代康复》2001,5(7):135-135
目的 探讨使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达到最佳疗效的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运动疗法主要是(Bobath和Vouta法)^[1],结合针灸,穴位注射,经络导平,高压氧治疗及脑活素等综合康复治疗及身心护理。结果 经过1-4个疗程康复治疗后,总效率100%。结论 正确规范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ZKS正常化的关键,也是预防脑瘫的关键,而系统有效的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得以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程序和方法,以减轻伤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对110例平均月龄12.56个月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康复及护理干预。结果经过至少3个月以上的综合康复护理,总有效率达98.2%,正常化率达43.6%。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以达到正常化的效果,减少患儿伤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疗结合婴儿抚触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60例0~6个月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高压氧、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水疗及婴儿抚触。两组患儿均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且在1岁来院随访时进行盖塞尔发育量表测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1岁随访时观察组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交、适应性五部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水疗及婴儿抚触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和运动发育,显著降低脑瘫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4.
史鸽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141-114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的方法,旨在减轻患儿的伤残程度。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压氧及予以脑活素治疗。观察组加用Vojta手技的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患儿脑性瘫痪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神经节苷脂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方法: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神经苷脂20mg/d,静脉注射,2周为1疗程,共治疗3~6个疗程.结果:两组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0.01),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较时照组高(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是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安全有效的神经保护剂,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抚触联合早期干预用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抚触、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6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抚触及早期干预治疗。结果观察组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抚触和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O-2岁中枢性协调障碍脑瘫患儿的早期智力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智力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脑瘫(CP)患儿的影响。方法:对115例<2岁ZKS的患儿(干预组)予以早期智力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采用Gesell量表中的适应性行为DQ值进行评定,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3例患儿(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5%、8.7%,P<0.01);平均DQ值干预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智力干预能改善脑损伤患儿的感知认知水平,且年龄越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疗效影响。方法将8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分成干预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疗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水疗、婴幼儿抚触、脑瘫被动操、运动功能训练等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3、6、9、12个月智力发育及1岁时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和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9.
中枢性协调障碍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协调障碍 (ZKS)即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 ,多发生在婴儿时期 ,尤其是在 6个月内。小儿姿势、反射、运动、肌张力及 Vojta姿势反射均有异常者 ,除可诊断脑性瘫痪外 ,一般应诊断为 ZKS。由于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常常延误诊断。我院1998- 0 6~ 2 0 0 0 - 0 2共收治 ZKS2 7例 ,其中误诊 12例 ,误诊率44 .4%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2~ 9月龄 ,~ 3月龄 2例 ,~ 6月龄 6例 ,~ 9月龄 4例 ;早产 2例 ,出生窒息产伤 10例 ;有黄疸病史 8例。全部病例均有运动发育落后。2例 3个月内患儿不能竖头 ,身…  相似文献   

10.
中枢性协调障碍1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具有高危因素和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性瘫痪危险患儿。多发生在婴儿期 ,尤其在 6个月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常常误诊。 1998~ 2 0 0 1年我院收治中枢性协调障碍 30例 ,其中误诊 14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0例 ,女 4例 ;年龄 2~ 9个月。其中~ 3个月 2例 ,~ 6个月 7例 ,~ 9个月 5例 ;早产 3例 ,生后窒息 11例 ;有黄疸病史 9例。1.2 临床表现  14例均有不同程度运动发育滞后。3个月内2例不能竖头 ,身体易打挺 ,发硬 ;6个月内 7例俯卧抬头不稳 ,小于 4 5°,手不会抓物 ,其中 2例癫样抽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与水疗干预对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方法:选择24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予药物、经络导平、高压氧、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进行1次中药熏蒸与水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分别占20.0%(24/120)、18.3%(20/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分别占83.3%(100/120)、20.0%(24/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熏蒸水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水疗后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熏蒸水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水疗后治疗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蒸与水疗干预能有效改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相似文献   

13.
Vojta法诊治中枢性协调障碍与脑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枢性协调障碍 (zentralekoordinationstorung ,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诊断名称 ,也是Vojta博士利用症候学的表现辅助诊断脑瘫的一种方法。Vojta姿势反射[1] 是利用 7种姿势反射衡量小儿发育水平 ,早期发现异常 ,早期诊断脑瘫和脑损伤性疾病的检查方法。Vojta治疗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 ,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 ,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 ,故又称为诱导疗法。ZKS的概念与Vojta诊治法已被学术界认可 ,并成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瘫方面有代表性的学派[2 ] 。Vojta诊治…  相似文献   

14.
头针结合运动疗法在中枢性协调障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药物、推拿按摩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头针和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以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量表(GMFM)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肌痉挛均明显改善(P〈0.01),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枢协调障碍患儿120倒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整理了2001-01/2002-01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20倒确诊为中枢协调障碍的患儿,给予针灸、穴位注射、导平、按摩、以Vojta法、Bobath法为主的功能训练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1-3个疗程,并进行跟踪随访,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中枢性协调障碍(zenetrale koordination stoning[德],ZKS)小儿133例,年龄0-12个月。按年龄分为4组:0-3个月龄28例.4-6个月龄33例,7-9个月龄46例,10-12个月龄26例,平均住院时间3.6个月。ZKS诊断标准:7种Vojta反射中至少有4种姿势异常,伴或不伴有肌张力异常,均有一定脑瘫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病理性妊娠等。  相似文献   

17.
18.
电刺激小脑顶核超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并神经发育疗法超早期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CCD)的疗效。方法对86例CCD患儿(年龄0~6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所有病例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用上海Gesell发育量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对运动功能及发育商进行评估。结果超早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0.0%(χ2=4.73,P<0.01);治疗组在动作能、应物能及应人能三个能区的发育商分别进步(9.25±1.85)、(7.9±2.01)、(7.41±1.45),优于对照组(7.15±1.54)、(6.12±1.47)、(6.13±1.54)(均P<0.05)。结论对CCD患儿超早期实施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促进其动作、应人、应物的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玉辉 《临床医学》2014,34(10):112-113
中枢协调障碍(ZKS)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总结出来早期诊断脑性瘫痪(CP)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是婴儿围生期脑损伤后的症状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及发育障碍。很多高危因素[1-3]认为与ZKS的发生有关,如早产、低体质量、缺氧、脑发育异常和产伤等,还有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  相似文献   

20.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高危儿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早期治疗,以减轻患儿的致残程度、减少致残率。近年来,我们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予以抚触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