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原地区体外循环 (CPB)围术期呼吸指数 (RI)、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 ,探讨大剂量抑肽酶对CPB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原地区 (370 0m)开展的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34例 ,随机分为大剂量抑肽酶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时及CPB后 6 0min、 12 0min、 180min ,测定气道平台压 (PLATEAU)、气道峰压 (PEAK)、胸肺顺应性 (Cs)、动态肺顺应性 (Cd)和RI的变化。结果 :与CPB前相比 ,抑肽酶组在CPB结束时至CPB后 6 0min ,其PLATEAU、PEAK和RI显著升高 ,P <0 0 5 ;Cs、Cd明显降低 ,P <0 0 5 ;CPB后 12 0min、180min ,上述各指标接近或恢复至CPB前水平 ,P >0 0 5。对照组在CPB结束时至CPB后 180min ,其PLATEAU、PEAK和RI显著升高 ,P <0 0 5 ;Cs、Cd明显降低 ,P <0 0 5 ;CPB后 180min时 ,上述各指标未恢复至CPB前水平 ,P <0 0 5。两组相比 ,在CPB结束时至CPB后 180min ,上述各指标相差显著 ,P <0 0 5。结论 :高原地区CPB可引起明显的急性肺功能损害 ,大剂量抑肽酶对CPB引起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1年 7月在海拔 370 0m高原地区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1 3例 ,其中藏族 7例 ,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 6例 ;年龄 1 .5岁~ 1 2岁 ,平均 4.4岁± 2 .1岁 ;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 6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4例 ,严重肺动脉高压 3例 ;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 79%~ 88% ,平均 84.5% ,均采用腋下小切口 ,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 ,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 ,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 ;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 ,4天~ 7天均痊愈出院 ,随访时间 1月~ 2月 ,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均已恢复正常活动 ;结论 :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 ,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 ,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30名女青年初入3700m高原地区急性高原反应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女性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军标GJB10 98- 91标准对乘车初次进入海拔 3 70 0m同一群体的30名女青年进行了急性高原反应的随访调查。结果 :按基本无反应 (± )、轻度反应 ( )、中度反应 ( )人数及百分率计 ,第 1天分别为 (± ) 2 4人 (80 .0 % ) ,( ) 5人 (16 .6 7% ) ,( ) 1人 (3.33 % ) ;第 3天分别为 (± ) 2 8人 (93 .33% ) ,( ) 2人 (6 .6 7% ) ;第5天分别为 (± ) 2 2人 (73 .33 % ) ,( ) 7人 (2 3 .33% ) ,( ) 1人 (3 .33% )。行经人数为第 1天 2人 ,其中高原反应 ( ) 1人 ,(5 0 % ) ,第 3天 2人 ,高原反应 (± )。第 5天 7人 ,高原反应 ( ) 6人 (85 .71% ) ,( ) 1人 (14.2 8% )。结论 :青年女性从平原 (海拔 140 0m)乘车进入 3 70 0m高原后第 1、3、5天约有半数 (5 3.33% )发生轻度高原反应。女性行经期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增高 ,反应症状加重 ,尤其是第 5天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院 (海拔 3 70 0m)于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对 1 2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在高原地区开展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 (CPB)手术的围术期处理方法。临 床 资 料   1 2例患者中 ,男 5例 ,女 7例 ;汉族 3例 ,藏族 9例 ;年龄 0 .9岁~ 3 .0岁 ;体重 8kg~ 1 3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 (VSD) 5例 ,房间隔缺损(ASD) 3例 ,VSD合并ASD 2例 ,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心功能Ⅰ级 5例 ,Ⅱ级 6例 ,Ⅲ级 1例。心胸比例 0 .54~ 0 …  相似文献   

5.
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是由缺氧-肺动脉收缩-肺动脉高压的恶性循环造成,可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近期心外科成功抢救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积极治疗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症,减少严重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术前应用硝普纳使肺动脉压降低,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术中行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治疗,适当应用皮质素,加强心肌保护。术后应充分应用镇静、镇痛药物;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使PaCO2维持在25~30mmHg左右。结果:本组137例中130例治愈出院,另7例因室性心律失常,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导致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术后处理可明显减少肺动脉高压带来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移居高原地区后出现肺动脉高压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移居高原地区5年以上、无高血压病、出凝血障碍及各器官器质性疾病,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诊断为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238例,随机分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133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10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心输出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降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但以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的效果更明显(P〈0.01),葛根素注射液不减少心输出量,复方丹参注射液减少心输出量(P〈0.05);葛根素注射液降低肺动脉平均压总有效率达96.99%,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的82.86%(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能降低高原低氧性肺动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及肺血管阻力,对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是治疗移居高原地区后出现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李丽  陈彬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5):527-528
目的 :探讨高原体外循环 (CPB)围手术期患儿血钾变化 ,为围手术期监护提供参考。方法 :对 80例CPB心内直视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转机 30min、复温后停机前和手术次日晨 4个时点 ,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钾浓度。结果 :转机 30min、复温后停机前和手术次日晨血钾较术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余各时点血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CPB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 ,易发生低血钾 ,应加强围手术期患儿血钾的监护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损伤仍然是一个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几乎所有的患者CPB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伤,轻者仅为一过性症状,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本文就目前CPB术后肺损伤发生的机制及CPB术后肺损伤的保护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导致死亡。本文就近年CPB后ALI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海拔3700m高原移居人体心功能适应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踏阶法(阶梯高度0.4m,踏阶速度22.5step/min)测定了40名平原男性青年长期暴露海拔3700m高原过程中心功能适应指数的改变,并与海拔3700m高原移居一年和世居男性青年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平原人移居海拔3600m高原3个月后心脏功能恢复到平原水平和同于世居者水平,心功能适应指数可用于急性暴露高原人体心脏功能和劳动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旅居高原肺通气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对30例健康人肺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SO_2)及流速容量曲线(MEFV)做了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呼吸频率(RR)、潮气量(TV)和每分通气量(MV)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但SO_2却随海拔升高而下降。持续海拔5000米高原11周时SO_2呈上升趋势,但MV却减少,二者呈反向变化。因此、作者认为,肺通气对缺氧的代偿是非常有限的,它需要肺血灌注和弥散功能的改善以及氧运输、氧利用的密切配合。而SO_2和MV的反向变化以及血红蛋白(Hb)的提高可能是机体在器官水平上逐渐产生了对低氧适应的结果。作者还对随海拔升高高峰流速(PEFR)的逐渐增大以及等速容量(Visov)的增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急性高原肺水肿肺部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141例特高海拔地区(4800~5370m)现场医疗X线胸片资料,HAPE的直接征象间质病变、肺野实变和混合病灶三种表现形式,分析间质病变中“三模糊征”、“面纱征”考虑为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外渗所致之间质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与限局性代偿性肺气肿,共同构成的“筛孔征”HAPE的间接征象,有局限性代偿性肺气肿,间隔线和胸膜改变,叶间胸膜显影与心脏边缘模糊,多为间质性肺水肿和发生在浆膜组织  相似文献   

14.
小儿急性高原肺水肿56例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顾法对经临床治疗且治疗前后摄取X线片诊断明确的56例小儿急性高原肺水肿进行分析。56例中有4例为进藏5个月-6年中发生迟发民生高原肺水肿;50例为乘飞机进藏6-72h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2例因病情危重延误治疗抢救地效死亡。56例均为汉族,年龄5个月-12岁。小儿急性高原肺水肿约占高原肺水肿的6.88%.  相似文献   

15.
海拔3700m富氧室对士兵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富氧室改善高原缺氧及力竭运动后血液流变不宾变化。海拔3700m,向室内注氧,将氧浓度提高到24.0%-25.0%。10名青年在富氧室休息和睡眠12h,检测未富氧静息状态、未富氧力竭运动后、富氧及力竭运动后的血液流变学。未富氧力竭运动后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液粘度(ηb)、还原粘度(ηr)、血细胞聚集系数(VAI)较未富氧静息状态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富氧及力竭运动后各项指标未富氧静息状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较未富氧力竭运动后ηb、ηr、血浆粘度(ηp)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原富氧12h可明显改善因缺氧及力竭运动所引起的血液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富氧室对高原移居者运动前后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对移居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移居海拔3700m一年的10名受试者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用ES800肺功量仪检测肺通气功能,并与安静时比较;结果:与安静时对照,富氧前运动后FEV1/FVC%降低,MVV增加,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VC、FEF25%-75%、FEV1、PEF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富氧次日运动后FVC、FEV1、PEF和MVV增加非常显著(P<0.01);与富氧前运动后比较,富氧次日运动后FVC、FEF25%-75%、FEV1、PEF、FEV1/FVC%及MVV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富氧室能改善高原移居者运动后的肺通气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氧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与高原肺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急进高海拔地区早期肺通气功能的改善调节作用,探索急性高原病“易感期”人群的有效预防手段及途径。方法:对从平原(1400m)急进海拔5380m(4天内抵达)第三天的20名健康青年在静息状态下进行了NO吸入前后的肺功能,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P)的测定。结果:急进者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SpO2均值普遍低于平原健康人,NO吸入后,时间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心肺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生活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鼠兔与饲养在2300米的Wistar大鼠的心肺组织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观察,超微结构基本相似;但高原鼠兔的特殊征象表现为:①心肺组织内毛细血管非常丰富;②心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有大量微饮泡,肺泡隔毛细血管管壁菲薄为开窗型内皮,可见较多穿内皮性管;③心肌细胞的肌膜凹陷很深,形成许多指状突起,肌膜下有大量线粒体聚集。  相似文献   

19.
高原肺水肿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使用电镜对高原肺水肿患者及同海拔健康者各4名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进行观察。结果揭示肺水肿患者呼吸系统广泛水肿,肺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水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害较重,肺毛细血管细胞连接间隙增宽,气血屏障内外侧结构局部缺损,这些形态学改变是高原肺水肿作为一种高蛋白、高渗出性肺水肿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