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静脉孔位置深,穿行内容物多,其形状、大小不仅存在个体及左右差异,且与周围许多结构关系密切。该区域发生病变时,不仅累及颈静脉孔,而且损害周围结构。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该区病变进行过研究,但对其及周围结构和该区病变的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难点之一[1] 。该区肿瘤在临床上颇为少见,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 2 % [2 ] ,而且手术困难。我院于1993~2 0 0 2年收治11例并成功进行了手术。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诊疗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 1~5 6岁,平均38 7岁。临床表现:①5例表现为颈…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孔位置深,穿行内容物多,其形状、大小不仅存在个体及左右差异,且与周围许多结构关系密切.该区域发生病变时,不仅累及颈静脉孔,而且损害周围结构.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该区病变进行过研究,但对其及周围结构和该区病变的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难点之一[1].该区肿瘤在临床上颇为少见,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2%[2],而且手术困难.我院于1993~2002年收治11例并成功进行了手术.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诊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詹剑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160-161
目的对枕下远外侧与耳后经颞解剖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展开定量研究,优化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随机抽取20具(4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2标本,将其分成两组,分别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和耳后经颞解剖入路展开解剖研究,对两组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远外侧入路中,磨除颈静脉突以及部分磨除枕髁后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明显增加;而在耳后经颢入路中,迷路后入路以及部分磨除迷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能够得以明显增加。结论对于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进行显露而言,磨除静脉突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忠诚  刘阿力 《天津医药》1994,22(6):323-326,385
报告我院1975年至1992年收治的22例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结合文献复习,对其术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神经放射学检查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分析了易误诊的原因,目前颈静脉孔神经鞘瘤仍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文中强调了手术要点和术后注间事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及岩下窦的的显微镜下的解剖研究,为手术提供解剖学的依据。方法用10例(20侧)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和岩下窦解剖结构。结果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及神经部。岩下窦会在不同水平汇入颈静脉系统。结论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及岩下窦的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学研究有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巧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肿瘤患者中,13例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术中及术后无患者死亡。术后症状及体症明显改善者14例,2例改善不明显。2例症状加重,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6个月随访肿瘤无复发,且KPS评分均有所提高。部分患者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控制良好。手术后并发症以后组颅神经症状为主,经随访大部分患者可恢复。结论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手术治疗是首选,术后积极控制并发症,部分肿瘤残留者配合放疗,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孔区的CT与MR影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CT及MR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客观的影像依据。方法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行MSCT平扫、增强及MR扫描。结果横断面于颈静脉孔内口处,MSCT可显示舌咽道和迷走道的形态,MRI可显示舌咽神经及迷走副神经;颈静脉孔腔层面MSCT平扫可见骨性颈静脉孔内由颞突和枕突将其分为神经部与血管部,MRI于3D—Fiesta序列颈静脉孔腔上部层面76.6%从前向后依次可见岩下窦、迷走副神经复合束及颈静脉球。结论颈静脉孔区MSCT和MRI所提供的信息相互补充能更好的显示颈静脉孔区结构。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孔是颅神经和血管的重要通道之一,该部位的病变常引起颈静脉孔大小形态的改变。有关该孔的正常值国外杂志有些报导,但国内很少有类似报导。最近我们对50例正常人颈静脉孔的 x 线照片及100个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进行了测量研究,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枕下远外侧入路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和28例成人干性颅骨标本进行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和相关参数的测量.并应用于临床切除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区肿瘤9例.结果 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乳突尖到枕髁外缘中点为(29.56±3.24)mm;枕髁后缘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12.23±3.13)mm.临床应用该入路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斜坡下段、颈静脉孔区、枕骨大孔区腹侧和高位颈髓腹侧病变,可以增加术野空间、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是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致伤物经口腔和颌下刺入颈静脉孔引起颈内静脉损伤和颈静脉孔综合征 ,临床上处理比较棘手。我科1 994年和 1 999年各收治 1例。现将治疗经过和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男 ,2 5岁。 1h前被人用半截啤酒瓶刺伤左侧颌颈部 ,伤口出血不止 ,被同事用毛巾堵塞伤口后送我院。检查 :面色苍白 ,意识清醒 ,血压 1 0 / 8kPa、心率1 4 0次 /min ,呼吸急促 ,声音嘶哑 ,左侧软腭麻痹、眼睑不能闭合 ,左乳突尖至左侧颌下有 8cm伤口。初步诊断 :①左颌颈部刺伤伴颅底血管神经损伤 ;②失血性休克。行加压输血 80 0ml和输液后 ,急送手术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的诊断对比效果。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共收集病患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MRI检查进行诊断,观察两种方法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的患病情况,其中有15例患者呈现偏心性颈静脉孔增大,15例患者均匀性颈静脉孔增大;2例不规则性增大,9例圆形增大及19例椭圆形增大;17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3例患者呈现浸蚀性破坏;MRI检查有16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患者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相同。MRI检查结果显示有19例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而CT检查结果显示有12例呈现纵向生长特点。MRI检查清楚显示15个病灶同周围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17个同周围颈内动脉位置关系,7例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神经关系情况。结论 CT及MRI检查对于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MRI检查可以更加清楚的分辨软组织、病灶的整体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和神经的关系;CT检查能够对患者病灶周围的骨质改变及钙化情况更加明确的进行显示。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更加全面的提供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所需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 1996年至 2 0 0 2年 4月 ,共收治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15例 ,采用枕下倒钩形切口手术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年龄 2 4~ 6 4岁 ,,平均 4 4岁。其桥小脑角脑膜瘤 7例 ,乙状窦脑膜瘤 2例 ,岩骨处脑膜瘤 2例 ,幕下骑跨幕上脑膜瘤 1例 ,横窦脑膜瘤 2例 ,靠颈静脉孔脑膜瘤 1例。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本组病史最长 3a,最短 6个月 ,出现慢性头痛头闷 5例 ,癫痫 2例 ,轻度共济障碍 1例 ,面瘫并有高血压者 3例 ,面部麻木 3例 ,无症状 2例。1.3 影像检查 :15例全部经 CT及 MR…  相似文献   

13.
张Chong 《华夏医药》2003,7(2):33-34
目的 本重点阐述和评价CT扫描对颞骨疾病的诊断评价。方法 通过100例颞骨CT扫描,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颞示外耳道骨性闭锁,鼓室狭小,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孔不对称,乙状窦前位,耳蜗导水管开口扩大,慢性中耳炎及乳突胆脂瘤等疾病。结论 高分辨率CT对中、外耳畸形,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异常明显者临床以血管性耳鸣或传导感音性聋就医。本文2例因重症血管性耳鸣住院治疗,经手术探查属颈静脉球高位。1病例报告1·1例1女,38岁。因右耳鸣影响正常工作3年于1986-05-17入院。耳鸣为搏动性,夜间更重,且逐渐加重,无眩晕及听力下降。在外院诊断为耳鸣,治疗不见好转,已2年不能正常工作。检查:右侧鼓膜正常,鼓室内无蓝色影。纯音听力检查正常,声导抗为A型曲线。压迫同侧颈部静脉,耳鸣消失。CT扫描,右侧颈静脉球较左侧高且大,血管部光滑,疑为颈静脉球瘤(中央型)。全身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50例颈静脉孔CT扫描体会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刘小波,刘宝金,王小明,陈凤英,陈婉贞福建省立医院心电图室陈苏随着耳外科的进展,从岩骨后面至颈静脉孔的解剖愈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颈静脉孔在普通X线投照技术中操作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我们使用西门于5OMAT...  相似文献   

16.
<正>腹腔镜手术因对患者损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日益得到推广。临床实践中,腹壁穿刺孔出现损伤、出血、感染和疝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会给医患双方带来一定的痛苦和麻烦。我们收集了我院2001—2014年间普通外科及妇产科腹腔镜手术后穿刺孔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部位及不同孔径穿刺孔并发症的原因、穿刺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大鼠颈外静脉插管是建立静脉自身给药模型的重要步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鼠颈静脉导管的制备和利用引导管进行颈静脉插管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利用颈静脉插管的辅助工具BD406999引导管将自制导管插入20只Sprague-Dawley大鼠颈静脉内,完成自身给药手术。结果:大鼠20只存活,且术后恢复良好,导管不易阻塞,成功率高。结论:使用自制导管和改进颈静脉插管技术,可较好地保证大鼠颈静脉插管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为自身给药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下颌手术的重要步骤,麻醉效果好坏对手术成功关系密切。我科从1993年2月至1994年6月对90名患者进行下颌隆凸下缘进针下颌孔(实验组)麻醉下牙槽神经和90名下颌孔阻滞下牙槽神经(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8—65岁患者180例,其中男72例,女108例,手术以拔牙,牙槽骨修整为例,麻醉药物为2%利多卡因注射液,儿童2ml,成人3ml,注射针头5(1/2)号。病例选  相似文献   

19.
二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常规3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器械行2孔LC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应用3孔LC器械行2孔Lc的72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结果:68例成功,3例改3孔技术完成,1例经中转开腹完成。手术时间(30.2±12.1)min,术中出血量(25.7±4.2)ml,术后住院时间(3.7±1.6)d,均未发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3孔LC器械行2孔LC是安全可行的,几乎无切口瘢痕的美容效果,尤其适合年轻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方法对患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分别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方法对患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