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建山  张行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2001,23(8):451-452,46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及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4.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9%(P<0.01);癌旁组织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7)者的端粒酶活性为0.126(0.095~0.221),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无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5)者的0.086(0.065~0.112)(P<0.05),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肿瘤大小、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端粒酶活性上调是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胃癌进展有关,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胆管癌的关系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3例胆管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 5例胆管癌癌旁组织及 5例正常胆总管组织做对照。结果  2 3例胆管癌组织中有 1 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8.3% ) ,而癌旁组织、正常胆总管组织未显示活性。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 ,但肿瘤转移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见于大多数胆管癌组织中 ,其活性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h 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 PCR- TRAP- EL 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化法 )对 30例大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 h TERT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 (P<0 .0 5 ) ;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 ) ;3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 h TERT表达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h 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肺癌组织中hTERT和P16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P16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肺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激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分别对 4 7例肺癌及相应癌旁肺组织中hTERTmRNA与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上述组织标本中P16蛋白表达。结果 :hTERTmRNA与端粒酶活性在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8.7%和 72 .3% ,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肺组织 (P <0 .0 1)。肺癌中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明显正相关 (r=0 .70 2 ,P <0 .0 1)。P16蛋白在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 2 9.8% ,显著低于癌旁肺组织 (93.6 % ,P <0 .0 1)。P16蛋白表达与hTERT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 0 .74 5 ,- 0 .70 2 ,P均 <0 .0 1)。结论 :hTERTmRNA表达上调和P16蛋白表达缺失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并可能在肺癌端粒酶活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癌、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结合微孔板呈色法 ,检测肺癌、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 ,同时配合病理检查。结果 :肺癌中央组织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癌旁 1cm处组织82 % ,远癌组织为 8%。癌旁 1cm处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癌细胞分化有关。食管癌不同部位的端粒酶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癌中央 98% ,癌旁 1cm为 72 % ,3cm为 42 % ,6cm处为 4%。癌中央的端粒酶活性值为 0 .32 5 mg蛋白 ,癌旁 3cm为 0 .14 7 mg蛋白和癌旁 5cm为 0 .0 11 mg蛋白。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以作为切除范围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定性方法 ,对 36例宫颈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2 5例非癌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91 6 7%(33/ 36 )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 ,而对照组 2 5例中仅 1例 (4 %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 ;宫颈癌和对照组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 (1 5 80± 0 831) ,(0 0 38± 0 0 2 3)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端粒酶活性高低与宫颈癌临床分期、体积大小无关 ,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肿瘤分化程度越差 ,端粒酶活性越高 ,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活性可能与宫颈癌某些临床病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肠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定量检测 34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及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 (TA)。结果  34例大肠癌组织中 ,端粒酶阳性表达 31例 ,阳性率 91 2 %。 2 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 ,仅 2例为阳性 (1 0 % )。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 ,1 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表达 ,阳性率为 81 3 %。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A值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大肠癌组织与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侵袭范围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1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2方法 建立并应用以 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对 36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检测。 3结果  36例食管癌组织中 2 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80 .5 0 % ;癌旁组织中 2例呈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6 .0 0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χ2 =41.30 ,P<0 .0 0 1)。36例食管癌均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 17例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 ,而在 1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仅有 12例检测出端粒酶的活性 ,其活性检出率为 6 3.15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 .0 0 6 )。 4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同时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