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颗粒组织冻存后的活力及移植成活率。方法在-16℃、-80℃及-196℃条件下,经相应的低温保护剂处理,冻存脂肪颗粒组织,分别于2、4、8周复温后研磨,测定其活力与移植成活率,于移植后7周切取移植物,测量其体积,行苏丹3染色。结果-196℃组及-80℃组较好保持了脂肪细胞活力,冻存8周后活力分别达冻存前的70%和60%,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4,P=0.199);而-16℃组冻存2周后活力已不到50%,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时间延长表现为进行性下降趋势。-196℃组及-80℃组移植成活率与新鲜脂肪移植成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组移植成活率与新鲜脂肪移植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组移植物以炎性反应为主,几乎无成活脂肪细胞,其余各组均可见大量成活脂肪细胞。结论-196℃及-80℃条件下短期内(8周)冻存脂肪颗粒具有可行性,适用于临床移植需求。-16℃条件下冻存的脂肪颗粒活力明显降低,移植后虽可维持一定体积,但有可能仅起到一种软组织填充物的作用,在此温度下冻存的脂肪颗粒应用于临床注射无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不同部位冻存颗粒脂肪活性的差异,为临床脂肪移植供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6年6~10月,常规收集45例行大腿内侧、大腿外侧、腹部吸脂术患者术后的颗粒脂肪。将标本添加等量冻存保护液后,于-80℃深低温冰箱中冻存6个月;之后将标本复苏,用HE染色并观察组织形态,计算完整细胞比率;用锥虫蓝染色,计算脂肪细胞拒染率;通过肌酸激酶实验来测定标本活性。结果 HE染色:大腿内侧脂肪细胞完整率为(78.30±2.03)%;大腿外侧为(70.50±4.53)%;腹部为(65.10±4.63)%。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虫蓝染色、肌酸激酶结果与HE染色一致。结论冻存6个月后,大腿内侧颗粒脂肪活性高于大腿外侧及腹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脂肪移植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在SVF(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辅助移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 本实验以新鲜分离的自体SVF细胞辅助移植的脂肪组织为实验组,以脂肪组织与等量生理盐水的混合物为对照组,随机在裸鼠背部两侧注射建立动物模型,对两组移植物进行脂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LPL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和LPL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TPL蛋白含量测定及LPL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LPL表达逐渐下降,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实验组LPL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脂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两组脂肪移植后的存活细胞均逐渐减少,但第2周、第3周、第4周实验组存活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结论 SVF促进脂肪组织表达LPL,表达差异在移植后的第2周开始出现,这可能与SVF提高脂肪组织存活率和ASCs(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成脂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压应力对脂肪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及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同等条件获取的脂肪颗粒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0 kPa)、25 kPa组、50 kPa组、75 kPa组、100 kPa组,用自制的反馈式气控压应力细胞培养装置分别持续加压(对照组不予加压),于加压后1、2、3、4d,分别做葡萄糖转移实验,同时取加压4d后的脂肪颗粒做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实验以及组织学HE染色,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脂肪颗粒活性的大小.结果 脂肪颗粒经不同大小压应力作用后,其转移葡萄糖的量随着压应力的增加而减少(P<0.01),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MTT实验结果显示脂肪颗粒的吸光度值(A492nm)随压应力增 加而减少(P<0.05),且与葡萄糖转移实验相关(r=0.838,P<0.01);组织学切片提示脂肪细胞损伤率随压应力增加而增大(P<0.01).结论 压应力会损伤脂肪颗粒的活性,建议在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中,在受区分离开阔的空间,以尽量减少压应力对脂肪颗粒活性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自人脂肪组织新鲜分离的不同浓度的血管基质层细胞( stromal vasvular fraction cells,SVFs)辅助脂肪移植,从而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的方法.方法 脂肪组织来自临床行吸脂术者,提取SVFs,将0.3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浓度为①5×105个/ml(A组);②1 × 106个/ml(B组);③2×106个/ml(C组)的SVFs混合,另设对照组为完全培养基+单纯脂肪颗粒(D组),随机注射移植于6只裸鼠背部皮下.术后3个月观察移植物情况:①湿重.②切片HE 染色计数血管密度.③方网测试系统“点计数”法检测存活脂肪细胞计数以及纤维坏死组织计数.结果 ①湿重:A组(60.000±6.325) mg,B组(81.670±7.528) mg,C组(68.330±7.528) mg,D 组(48.330±7.528) mg,B组脂肪存活率均高于A、C、D组(P<0.05),A、C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管密度:A、B、C组血管密度均高于D组,且B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C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点计数:B组存活脂肪细胞计数均高于A、C、D组(P<0.05),纤维组织计数均低于D组(P <0.05),A、C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来源于人自体SVFs复合脂肪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的成活率,其中1×106个/ml数量级的SVFs移植脂肪的存活率最高,更适合用于脂肪移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使用新型冻存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方法标本来源于2022年1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进行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 将获得的脂肪组织离心后随机分为9组, 分别采用不同的冻存液[A组、B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冻存时长(1、2、3个月组)于液氮中冻存。A组冻存液组分为右旋糖苷40(DEX)+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 B组冻存液组分为DMSO+DEX, DMSO组采用传统冻存液, 组分及配比为10% DMSO+20%胎牛血清(FBS)+70% DMEM-12。采用5 ml冻存管, 脂肪∶冻存液=3∶2, 每组冻存6管。脂肪组织复温后, 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定量分析, 通过阳性细胞数量与总细胞数量的比值计算Perilipin阳性率;采用CCK-8法测定脂肪细胞活性。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裸鼠38只, 根据移植脂肪使用不同的冻存保护剂(A组、B组、DMSO组)分为3组, 每组各12只, 另外2只作为day 0对照组, 各组脂肪冻存时间均为3个月。裸鼠腹腔麻醉后, 每侧背部注射复温后的冻存脂肪各0...  相似文献   

7.
脂肪基质血管片段(SVF)是脂肪组织经分解并去掉上清后得到的底层细胞团,SVF含有多种细胞群,包括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内皮祖细胞,免疫细胞,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和其他基质成分。SVF在临床中有诸多应用研究,如脂肪移植,糖尿病,促进组织再生血管化等。脂肪组织的分离方法决定了SVF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对目前SVF分离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冻存复苏对人脐血(human umbili calcord blood)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MSCs,传代后,将第3代的MSCs加入含10%二甲基亚砜(DMSO)和90%胎牛血清的细胞冻存液中,-196℃液氮保存4周,观察比较冻存前及冻存复苏后MSCs的形态、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结果冻存前及冻存复苏后,MSCs形态无明显差别,均呈典型的梭形,MSCs贴壁生长;MSCs生长曲线相似,冻存复苏后的细胞生长曲线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s经脂肪诱导液诱导2周后,细胞浆中出现脂肪细胞所特有的脂肪滴,经0.5%油红0染色,脂肪滴染为红色,说明MSCs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Mscs经成骨诱导液诱导4周后,VonKossa染色可见黑色的矿化结节沉积,钙结节的形成为成骨细胞特有,说明Mscs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提示冻存复苏后Mscs经诱导仍然可以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与冻存前无明显差异。结论人脐血MSCs经冻存复苏后,其生物学特性可获良好保持。  相似文献   

9.
瘦素对脂肪细胞的直接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巫国辉  赵锋  袁铿  李小林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346-1349
目的:观察瘦素对人脂肪细胞分解代谢及脂肪蓄积的直接影响,探讨脂肪细胞的自分泌调节作用。方法:取正常成人皮下脂肪组织,常规提取和培养前脂肪细胞,待细胞融合后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并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培养于含瘦素浓度为0ng/ml、10ng/ml、100ng/ml、1000ng/ml的培养液a中。培养4h后收集培养液检测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取脂肪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图像分析计算脂肪颗粒的积分光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分别增加87%(P<0.01)和5%(P<0.01),脂肪颗粒积分光密度减少12%(P<0.01);中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分别增加181%(P<0.01)和8%(P<0.01),脂肪颗粒光密度减少21%(P<0.01);高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浓度分别增加312%(P<0.01)和17%(P<0.01),脂肪颗粒的积分光密度减少35%(P<0.01)。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与瘦素浓度呈正相关,脂肪颗粒积分光密度与瘦素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瘦素瞬时作用脂肪细胞,可促进脂肪分解代谢、减少脂肪蓄积;且随着瘦素浓度增加,作用更强,呈剂量依赖性。瘦素对脂肪细胞存在自分泌调节作用,可能在肥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胰岛素及自体真皮颗粒对培养及移植的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培养中的幼鼠脂肪细胞,分别添加bFGF、VEGF、EGF、胰岛素及自体真皮颗粒,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各组脂肪细胞活性,分析其作用效果;通过对移植体的大体观察、质量测定、HE染色、微血管数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比较各组添加物对脂肪组织活性的影响。结果除真皮颗粒组及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的最佳脂肪细胞活性浓度基本一致,且其细胞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中对照组可见较大区域坏死灶、囊样脂肪池。实验组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存在大量的小体积脂肪细胞;除胰岛素组外,各实验组移植物残余质量及各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缩小。结论bFGF、VEGF、EGF及胰岛素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脂肪细胞活性,bFGF、VEGF、EGF及自体真皮颗粒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脂肪颗粒移植后的移植物质量,改善脂肪组织的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血管基质成分(SVF)及脂肪组织以不同组合方式构建移植复合物用于兔阴茎增粗术的效果.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五组:A组为去除SVF的脂肪组织,B组为未处理过的脂肪组织,C组为SVF与PLGA混合物,D组为SVF-脂肪组织混合物,E组为SVF、PLGA与脂肪组织混合物,每组8只.每组移植复合物均用DiI标记,然后回植于原兔阴茎深筋膜下,培养3个月后对每组实验兔阴茎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以评定兔阴茎增粗的效果差异.结果 兔阴茎疲软状态下A、B、D、E组周径平均变化差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粗效果呈逐渐上升趋势,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组织学观察见D组、E组较A组、B组的囊腔形成少、纤维化程度弱、新生血管多、脂肪细胞更规则,C组可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其间有新生的纤维组织及脂肪细胞,所有切片DiI标记率均为100%,未见外周脂肪细胞长入.结论 SVF、PLGA与脂肪组织构建移植复合物用于兔阴茎增粗术具有效果显著、手感佳、可塑性强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防冻剂或抗氧化剂在不同低温保存条件下对脂肪细胞活性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脂肪颗粒纯化后,实验分为A、B、C、D、E5组.每组分别添加同体积的防冻剂或抗氧化剂,分别储存于-20℃冰箱、-80℃超低温冰箱、-196℃液氮中,于2周、2个月、3个月后测定每组脂肪细胞葡萄糖转移量,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同一温度,同一时间点,同时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和海藻糖组保存后的脂肪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在-80℃、-196℃条件下,葡萄糖转移量下降明显低于-20℃,且-196℃各组葡萄糖转移量均大于-80℃各组.结论 防冻剂能明显保持冷冻脂肪细胞活性,DMSO保存效果优于海藻糖,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液氮储存的脂肪组织,3个月后仍符合临床移植需求;-80℃冻存的脂肪颗粒2个月以内仍符合临床移植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推注法与常规推注法制备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胶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改良推注法和常规推注法从抽吸获取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制备SVF胶,并对所获取的SVF胶进行细胞计数、增殖率、细胞成活率、细胞碎片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结果改良推注法获取的SVF胶的细胞成活率较高(P0.05),细胞凋亡、细胞碎片率显著低于常规推注法(P0.05)。结论采用改良推注法制备脂肪移植SVF胶更加快捷、方便,并且可提高移植细胞的成活率、降低细胞碎片率,在疾病治疗及创伤修复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体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对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移植的作用。方法:从6只健康新西兰家兔背部肩胛区获取脂肪组织,实验组将自体SVF与自体AG复合,植入家兔耳部皮下,对照为单纯脂肪移植。在术后1、3、6个月,用B超和游标卡尺测量移植脂肪体积;术后6个月取材常规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3、6个月对照组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64.35±8.36)%、(58.22±2.88)%、(50.61±9.47)%;实验组脂肪组织存活率分别为:(77.42±5.1)%、(67.95±6.09)%、(72.75±4.37)%。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组织学观察两组呈正常脂肪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自体SVF复合脂肪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的成活率,为临床脂肪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低温冻存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UVEC,将传代至第2代的HUVEC进行冻存、复苏.将复苏的HUVEC与人淋巴细胞进行单向混合人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培养(MLEC),观察HUVEC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测定刺激指数);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冻存前后HUVEC的HLA-A、B、C及HLA-DR抗原表达的变化;检测不同浓度γ干扰素(IFN-γ)作用下新鲜及冻存HUVEC的HLA-A、B、C及HLA-DR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新鲜HUVEC的刺激指数为1.716±0.181,冻存HUVEC为1.686±0.145,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HUVEC和冻存HUVEC的HLA-A、B、C抗原表达率分别为(96.6±1.9)%和(96.0±1.4)%,表达强度分别为84.1±5.7和82.4±4.8,二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HUVEC和冻存HUVEC均不表达HLA-DR抗原.当IFN-γ的浓度≥100 U/ml时,新鲜HUVEC和冻存HUVEC的HLA-A、B、C表达强度逐渐增强(P<0.01),同一IFN-γ浓度下,新鲜HUVEC和冻存HUVEC的HLA-A、B、C表达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HUVEC和冻存HUVEC的HLA-DR表达随IFN-γ浓度的升高逐渐加强,其表达率和强度均呈剂量依赖性(P<0.01),新鲜HUVEC较冻存HUVEC表达更显著(P<0.01).结论 在无或低浓度IFN-γ(≤50 U/ml)条件下,深低温冻存对HUVEC免疫原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在高浓度IFN-γ(≥100 U/ml)条件下,深低温冻存的HUVEC的HLA-DR抗原表达显著低于新鲜HUVEC,这可能是冷冻降低免疫原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改良取脂工具,研究不同直径轴状脂肪移植后的存活差异。方法在注射器轴状脂肪移植研究基础上,设计内径为4、6、8、10 mm的4种取脂工具。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行自体脂肪移植的12例患者中,分别采用以上4种内径取脂工具抽取腹部脂肪标本(n=3),测量脂肪葡萄糖转移量及脂肪细胞活性。取64只3~4周龄免疫缺陷裸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只。以裸鼠背部皮下间隙为移植受区,分别移植用内径为4、6、8、10 mm取脂工具取出的0.5 m L脂肪组织。脂肪植入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及脂肪植入部位的外观。植入脂肪后1、2、4、8周,测量移植脂肪质量;每组随机处死4只裸鼠,取出受区剩余移植脂肪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计数完整脂肪细胞及毛细血管。结果随着取脂工具内径增大,各组葡萄糖转移量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脂肪细胞活性亦呈增高趋势,其中A、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植入后,随时间延长裸鼠背部隆起样外观均趋于平坦,但C、D组隆起程度优于A、B组;大体观察见C、D组脂肪保持正常形态,并有血管长入。脂肪植入后即刻及1周时,4组脂肪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8周时,A组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B组小于C、D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随时间延长,与其余3组比较,D组脂肪细胞形态完整性较好,坏死区域小,血管密度高。除植入后1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A组完整脂肪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P0.05),B组少于C、D组(P0.05)。各时间点随取脂内径增大,毛细血管数呈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10 mm范围内,取脂工具内径越大,可更好地保持组织完整性,脂肪植入裸鼠体内后血管密度更高、再血管化时间更短、形态维持的时间更持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内部器官,在能量调控、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脂肪组织中主要存在两大细胞群,成熟脂肪细胞及血管基质部分(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1].SVF被认为是一组混杂的细胞群,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SCs),ASCs具有促血管化、多种分化潜能及免疫调节功能.脂肪组织因其易于获得、储量丰富的特性正逐步成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重要选择和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脂肪颗粒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成活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将人体抽吸的脂肪颗粒(2.0ml)单独/联合PRP分别注射于10只BALB/C裸鼠背部对称部位皮下,4周后将移植脂肪组织取出,测量其体积,分成单纯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联合PRP组,并对两组脂肪团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同期将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进行面部轮廓重塑及乳房的填充,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4周,脂肪颗粒联合PRP组的脂肪组织体积明显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的脂肪组织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1);脂肪颗粒联合PRP组的脂肪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单纯脂肪颗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7,P0.01);122例临床病例随访6个月,患者满意度达(84.27±1.81)%。结论:PRP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Coleman方法比较,探讨轴状脂肪移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Coleman方法及轴状脂肪移植方法,分别于11例拟行头面部脂肪移植患者的下腹部抽取脂肪。取3~4周龄免疫缺陷裸鼠48只,雌雄不限,体重8.6~12.2 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以背部皮下间隙为移植受区,实验组移植0.5 mL轴状脂肪移植方法获得的人体脂肪组织,对照组移植0.5 mL Coleman方法获得的人体脂肪组织。术后大体观察实验动物背部外观,于1、2、4、8周两组随机处死6只裸鼠,取出背部皮下移植脂肪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于取出脂肪前后对裸鼠称重,计算移植脂肪重量。脂肪抽取术后即刻取脂肪组织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和脂肪细胞活性测定。2010年5月-2011年10月,临床应用面部轴状脂肪移植治疗11例局部凹陷性畸形。结果术后实验组裸鼠背部隆起样外观基本维持,对照组2周时已趋于平坦。两组植入脂肪重量相似(P>0.05);除术后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残余脂肪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细胞形态保持良好,血管分布均匀;对照组细胞破坏再吸收显著,血管集中分布于移植组织边缘。术后实验组完整脂肪细胞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除术后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毛细血管计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状脂肪移植方法抽取的脂肪组织葡萄糖转移量为(1.462±0.080)mmol/L,显著高于Coleman方法抽取的脂肪组织(1.153±0.199)mmol/L(t=3.317,Ρ=0.021);且轴状脂肪移植方法抽取的脂肪组织细胞活性更佳。临床应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间受区未见明显萎缩及塌陷。结论与Coleman方法比较,轴状脂肪移植方法获得的脂肪组织可保持原结构和良好活性,移植术后能更早与受区建立血液循环,术后组织再吸收率低,形态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低速离心法(800 r/min)与过滤吸附法处理脂肪组织对移植脂肪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从16例健康女性腹部或大腿部获取脂肪后,对脂肪组织分别进行离心(离心组)和过滤吸附(过滤吸附组)处理,应用葡萄糖转运法和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并行常规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组织学变化。结果过滤吸附组和离心组葡萄糖转运量分别为(2.00±0.36)mmol/L和(1.50±0.2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滤吸附组和离心组脂肪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0±3.0)%和(85.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组织学观察显示离心组有少量脂肪细胞存在损伤,细胞膜破裂不完整;过滤吸附组脂肪细胞分布均匀,形态保持完整,基本没有损伤。结论过滤吸附法处理脂肪颗粒与离心法相比,脂肪细胞活性较高,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脂肪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