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参加人员讨论嘉宾:泌尿外科贺大林、陈兴发、李磊、吴开杰医师医学影像科王蓉医师病理科梁华医师肿瘤内科姚煜医师肿瘤放疗科刘锐医师核医学科贾茜医师PET/CT室段小艺医师病例汇报及记录人:泌尿外科樊俊杰医师2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7岁,2年前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我院确诊"右输尿管癌"行后腹腔镜下右输尿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右输尿管隆起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侵及输尿管壁全层,切缘未见癌组织,膀胱壁小块肌  相似文献   

2.
正1参加人员讨论嘉宾:泌尿外科贺大林、陈兴发、李磊、吴开杰医师医学影像科王蓉医师病理科梁华医师肿瘤内科姚煜医师肿瘤放疗科刘锐医师核医学科贾茜医师病例汇报人:泌尿外科樊俊杰医师记录人:癌症中心王玉林医师2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4年前因排尿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33ng/mL。行B超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腺癌Gleason 5+5。全身骨显像:T2椎体骨代谢升高,不排除骨转移。遂行前列腺癌根治及右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前列腺腺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个体化清除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行肠粘膜下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对照组与实验组行相同手术,实验组对TME以外的染色淋巴结行个体化清除。术后对两组检获的淋巴结总数、微小淋巴结数目、黑染淋巴结数目、术后病理证实癌转移淋巴结数目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检获淋巴结905枚,其中实验组平均(20.67±5.751)枚/例,对照组(13.88±4.466)枚/例,P<0.01。实验组检获微小淋巴结113枚,其中个体化清除淋巴结26枚,对照组检获微小淋巴结49枚,P<0.05。实验组检获淋巴结癌转移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检获黑染淋巴结341枚,其中癌转移淋巴结67枚,未黑染淋巴结217枚,其中癌转移淋巴结15枚,黑染淋巴结癌转移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癌转移率,P<0.01。结论:纳米炭示踪剂能在术中指导手术医师精准清除区域淋巴结,提高淋巴结检出数量,进而提高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在中低位直肠癌淋巴结清除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主因尿痛2个月于2018年5月16日入我院。泌尿系CT示:膀胱左后壁憩室肿瘤(图1a、1b),未见淋巴结转移,双侧上尿路无肿瘤及积水,常规检查未见远处转移;电子膀胱镜检示:膀胱左后壁见一似火山口样隆起的憩室口,内可见烂肉样肿瘤组织(图1c);诊断性电切病理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浸润肌层。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期望于2018年6月7日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Studer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病理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侵及外膜,前列腺、双侧精囊、输精管及输尿管断端未见癌,送检淋巴结未见转移癌。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4岁.因大便出血1年余,加重1个月人院.查体未见异常.术前结肠镜诊断:乙状结肠癌.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乙状结肠肿块大小为3 cm×4 cm×4 cm,浸润浆膜,乙状结肠系膜见1枚肿大淋巴结约1.2 cm,未见肝脏和腹膜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润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浸润,肠系膜淋巴结(12/14)癌转移(图1).  相似文献   

6.
<正>1参加人员主持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高旭教授病例汇报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瞿旻主治医师讨论嘉宾: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鲁欣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王燕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影像科阳青松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放疗科张火俊教授2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2岁,2014年5月因"体检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al antigen,PSA)升高",当时查PSA达17.9ng/mL,于外院行前列腺穿刺术,术后病理确诊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4+4=8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68岁。因"便血1年余,大便不规律2周"于2012年1月4日入院。患者2011年2月14日因结肠癌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结肠中分化腺癌(部分呈黏液腺癌),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两侧断端未检见癌组织;肠系膜可见癌结节(一枚)形成;肠系膜淋巴结(0/3)内未见癌转移。术后行放、化疗治疗,术后11个月切口处出现包块,疑为切口种植转移,而转外科治疗。体检:T 36.4℃,P 76次/分,R  相似文献   

8.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反复排尿困难2年余,血尿14 d"急诊入院。患者既往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黏液腺癌,溃疡型,侵及全层,上、下切缘及网膜组织中未见癌,小弯侧淋巴结(9/11)见癌转移,大弯侧及送检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CK(+),CK20(+),CDX2(+),Ki-67(+约30%)。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9 g/L,红细胞1.53×1012/L,白细胞4.70×1012/L,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半定量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前列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MGA1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选取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切除的40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另取40例相应的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置-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在根治手术中合理施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08年9月因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7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8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岁.术后TNM分期:T1 9例,T2 24例,T3 39例,T4 5例.常规将盆腔淋巴结分5组,比较各组转移率和阳性淋巴结检出率.转移率为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例数占全部患者的百分比.阳性淋巴结检出率为转移淋巴结枚数占全部检取淋巴结总枚数的百分比. 结果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和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27.3%(21/77)和14.8%(233/1576).各组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闭孔、髂内、髂外、髂总和骶前,分别为19.5%(15/77)、19.3%(11/57)、13.7%(10/73)、5.3%(3/57)和3.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髂外、闭孔、髂总、髂内和骶前,分别为23.0%(83/361)、22.1%(103/467)、9.5%(17/179)、6.8%(28/411)和1.3%(2/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例T1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 结论膀胱癌行根治术时,对淋巴结转移率高的闭孔和髂内区域必须清扫,对阳性淋巴结检出率高的髂外和闭孔区域要完整清扫.根据术中闭孔、骶前的可疑淋巴结活检是否阳性,确定盆腔淋巴清扫范围.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不建议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44岁。因双乳胀痛10 d于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2008年9月曾因胃窦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窦小弯侧溃疡型印戒细胞癌,侵犯黏膜下层,切缘未见癌累及,取小弯侧淋巴结6枚,5枚有癌转移,大弯侧淋巴结7枚,均未见癌转移,未行免疫组化检查。术后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接受胃癌D2根治术病人单枚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及浠水县人民医院连续2 258例胃癌术后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计算单枚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对单枚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258例原发性胃癌病例中,纳入507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及123例单枚淋巴结转移病例,单枚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45%。单枚淋巴结转移病例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在肿瘤大小、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pT分期、脉管癌栓和淋巴结检查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Lauren组织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3)、脉管癌栓(P<0.001)、AJCC-pT分期(P<0.001)和淋巴结检查数目(≥30枚,P=0.002)与胃癌单枚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P=0.002)、pT分期(P<0.001)和淋巴结检查数目(≥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病理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共24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36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CK染色)对497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3.8个淋巴结)标本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发现4个病例共6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免疫组化方法发现8个病例(包括HE染色发现的4例)共20枚淋巴结出现转移,并且8例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病例中2例癌组织位于黏膜层,6例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提示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并且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HE染色(4.02%与1.21%;P<0.05).结论 免疫组化(CK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优于常规病理检查.肿瘤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探索合理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川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0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行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237例微小癌患者。结果①淋巴结检出结果:全部病例检出淋巴结7 766枚(其中219例检出转移淋巴结1 238枚),检出前哨淋巴结2 085枚(其中189例检出转移前哨淋巴结448枚);微小癌病例中,检出淋巴结3614枚(其中97例检出转移淋巴结390枚),检出前哨淋巴结1 202枚(其中82例检出转移前哨淋巴结149枚)②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全部病例而言,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例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阿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30%(189/219)、100%(188/188)、0(0/189)、13.7096(30/219)、100%(189/189)及86.24%(188/218);对微小癌病例而言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平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54%(82/97)、100%(140/140)、0(0/82)、15.46%(15/97)、100%(82/82)及90.32%(140/155)。③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有无额外阳性淋巴结(APLN)的预测价值:对全部病例而言,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48%(132/162)、76.73%(188/245)、23.27%(57/245),18.52%(30/162)、69.84%(132/189)及86.24%(188/218);对微小癌病例而言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韦、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68%(42/57)、77.78%(140/180)、22.22%(40/180),26.322%(15/57)、51.22%(42/82)及90.32%(140/155):④前哨淋巴结阳性比(PSLNR)对有无APLN的预测价值:对全部病例而言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97%、78.95%、21.05%、28.03%、88.79%及54.88%,最佳诊断界点为0.345 2;对微小癌病例而言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67.50%、32.50%、16.67%、72.92%及79.41%,最佳诊断界点为0.291 7。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对T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PSLNR可以作为制定中央淋巴结清扫方案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阴茎癌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科12例阴茎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由同一术者完成,术中保留大隐静脉。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病理结果、肿瘤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12例24侧腹腔镜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13.33±20.16)min,术中出血量30-50mL,术后平均住院(6.56±2.24)天,术后引流管平均留置(15.22±7.40)天。12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单侧平均清扫浅组淋巴结(8.44±3.20)枚、深组淋巴结(1.33±0.65)枚,2例患者出现单侧浅组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未见阳性淋巴结。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24):2例患者出现单侧淋巴漏伴下肢水肿,另有2例单侧淋巴漏、1例单侧创面皮肤感染、2例一侧下肢水肿。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保留大隐静脉的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荧光法在示踪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c T1~3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40例,用吲哚菁绿(ICG)作为荧光示踪剂,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及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观察并检出SLN,分析ICG示踪SLN的作用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结果 40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SLNB后再做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37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2.5%(37/40),共检出SLN 98枚,1~5枚/例,平均2.65枚/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28例患者SLN有癌转移,9例患者SLN无癌转移,其中有1例术中检测SLN无癌转移的患者,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检测出微转移,其余8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3例未检出SLN者中央区淋巴结无癌转移。ICG荧光示踪法行SLNB的灵敏度为96.6%(28/29),假阴性率为3.45%(1/29)。结论荧光示踪法检测甲状腺癌的SLN,具有检出率高及灵敏度高的优势,能较为准确地对c N0期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结分组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分布特点,分析微转移与淋巴结分组、分站的关系,由此为确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时的淋巴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手术显微镜法分区域、完整收集并检出20例因胰头癌作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病例标本中的淋巴结,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细胞角化蛋白(CK)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发生.结果:在20例677枚淋巴结中,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13例87枚淋巴结发生转移,CK染色发现57枚淋巴结存在微转移,总淋巴结转移病例数为16例(80%);微转移发生频率较高的为13组18.9%、14组14.2%、16组9.3%、11组8.6%、17组8.3%、9组4.2%、8组3.7%及12组3.0%;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的是:13组37.4%(46/123)、17组28.3%(13/46)、14组26.4%(37/140)、16组17.0%(18/1061、8组16.1%(10/621和6组14.7%(5/34).结论:胰头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甚高,微转移检测影响淋巴结的分组和分站,有助于明确临床分期;行胰头癌根治术时,应注重第13、17、14、16、8和6组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规律,为合理施行直肠癌手术提供病理学证据。方法联合运用大组织切片与组织芯片技术,研究31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标本。结果共检获992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2枚。癌转移淋巴结148枚。56.1%位于直肠系膜后方。直肠侧壁肿瘤,同侧癌转移淋巴结明显多于对侧(P<0.001)。12例标本证实存在环周切缘癌浸润,与癌转移淋巴结数目相关(β=1.166,P=0.041)。9例标本的无癌淋巴结内查见肿瘤细胞微转移,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无关(P>0.05)。结论大组织切片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提高了淋巴结检获率。系膜外带及肿瘤同侧系膜内淋巴结转移较多。淋巴结微转移可见于各期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19.
<正>男性尿道肿瘤发病率低,黏液腺癌更是少见,近期我院治疗1例,做如下报道。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2岁,因"尿频半年"入院。指检前列腺约Ⅱ度大,质韧,无结节。辅检:TPSA 0.68ng/mL,CT示膀胱软组织影5.1cm×2.8cm×3.2cm。膀胱镜检查:膀胱内未见占位,前列腺中叶增生明显,后唇突向膀胱,于精阜前见菜花样新生物,大小0.5cm×0.8cm,活检病理示尿道黏液腺癌。盆腔MRI提示尿道癌可能(图1A、1B),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贲门癌术后伴反流、纳差1年余"入院。患者1年余前因贲门癌于宿迁市人民医院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术后病理学报告示:近端胃腺癌Ⅱ~Ⅲ级,ⅠA期(T1b N0M0),侵及黏膜下层,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6)。术后患者出现反酸症状并逐渐加重,伴纳差,抑酸药物的效果差,术后5个月随访时体质量减轻了15 kg,后反复多次住院行静脉营养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