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regancy with thrombocytopenia,PT)是由多种内外科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所导致的以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为病理生理特征,以出血、贫血等为临床表现的妊娠期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之一。目前,国内外PT发病率高达7%~10%~([1,2])。PT不仅易导致孕妇分娩期间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而且往往会继发新生  相似文献   

2.
汪川  张羽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5):365-367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占1%~4%,在妊娠中的发生率约1/1000~10000,是导致妊娠期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最常见原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和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全身免疫性疾病,育龄期女性发病  相似文献   

3.
<正>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T)的界定标准不同,国外常以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作为诊断标准[1,2],我国妊娠期两次检查结果显示PLT <100×109/L即可诊断PT[3]。PT在国内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为6. 6%~11. 6%,是发病率仅次于贫血的妊娠期血液系统合并症,也是导致妊娠期出血性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PT可由妊娠和(或)多种内外科疾病引  相似文献   

4.
<正>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T)指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是仅次于贫血的最常见的妊娠期血液系统异常,在孕晚期的发生率为6. 6%~11. 2%,大部分表现为轻微下降,PLT <100×109/L仅为1%左右,而<80×109/L的发生率不到0. 1%[1]。许多生理或病理情况都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部分是妊娠特有的;此外,既往患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者血小板减少在孕期可能加重。研究显示,随孕期进展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P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PT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PA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及妊高征 /先兆子痫 /HELLP综合征。对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者在分娩前后应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 ,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产后出血率为 14 .2 8% ,产后出血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未发现新生儿出血。PAT患者在分娩后 2月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论 :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 ,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外 ,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临床特点与围生期处理。方法:对10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10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占94例(87.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3例(2.8%),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2例(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4.6%),其他病因2例(1.8%)。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93例,产后出血8例,死亡1例。结论:PAT是PT的最主要病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手术指征而决定,大部分以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临床特点与围生期处理。方法:对10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10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占94例(87.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3例(2.8%),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2例(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4.6%),其他病因2例(1.8%)。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93例,产后出血8例,死亡1例。结论:PAT是PT的最主要病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手术指征而决定,大部分以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993~ 2 0 0 3年间 7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 ,72 3%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gestationalthrombocytopenia ,GT) ,1 4 5 %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占 9 2 %。其中GT组不需要特别处理 ,PIH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 ,ITP组以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 (IVIG)为主。血小板低于 2 0× 1 0 9/L时输注血小板。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 ,应依据不同病情进行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指在妊娠期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其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其主要病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关键在于找出病因,进行严密监测,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的输注等,但血小板的输注要十分慎重,对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人输注血小板为禁忌。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08例临床资料。结果:208例孕妇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88例(42.3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8例(27.8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2例(15.38%),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5.77%),再生障碍性贫血(AA)10例(4.8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0.9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2例(0.96%),Evan’s综合征1例(0.48%),病因不明3例(1.44%)。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血小板<50×109/L,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  相似文献   

11.
2019年3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了第207号实践简报“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1],本文就其中热点问题及更新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一、如何确定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沿用了上一版指南的诊断标准150×10^9/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孝感地区7所县市级医院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对2013年孝感市地区所辖7所县市级综合医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症孕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Binomial检验。结果 7所县市级医院共收治血小板减少症孕妇342例,同期孕产妇7 348例,患病率4.7%。在7所县市医院中,安陆市血小板减少症孕妇比例最高(36.0%,123/342;OR=0.050),其次为孝南(25.4%,87/342;OR=0.027)和应城(21.1%,72/342,OR=0.048),此外,受教育程度低(31.6%,108/342,χ2=81.773)、居住地在农村(64.9%,222/342)、有电子加工职业经历(43.6%,149/342;OR=0.174)等均为其高危因素(P0.001)。分娩后1、2、6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者分别为252例(73.7%)、46例(13.5%)和17例(5.0%),与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暴露等无相关性(OR=0.943,P=0.896)。结论孝感地区7所医院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中,安陆市比例高,且与居住地有工厂分布、文化程度低、孕前或孕期电子厂工作经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病情变化、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具有2次分娩结局的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患者2次妊娠期不同阶段血小板计数、药物治疗、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 18例为初产妊娠前诊断, 22例为初产妊娠期首次诊断, 2次妊娠前血小板水平及治疗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与初产组比较, 妊娠早、中、晚期平均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患者的构成比, 母体出血评分及药物治疗率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次妊娠期母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胎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和2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依据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纳入标准以血小板减少为妊娠期首发临床症状,妊娠期有两次或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其中资料完整、具有明确随访结局和病因学诊断的159例纳入本研究.本院同期分娩总数为16 562例,发生率为0.96%.对15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相关检查、母儿围产期情况进行分析,产后进行随访.结果 (1)病因诊断:159例患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结果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 101例(6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43例(27.0%),血液系统疾病9例[5.7%,巨幼细胞性贫血(MA)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3例],免疫系统疾病6例[3.8%,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抗磷脂综合征(APS)2例、Evans综合征1例].(2)母儿围产期情况:159例患者中,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例(13.2%),糖代谢异常13例(8.2%),贫血44例(27.7%),早产18例(11.3%);妊娠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9例(18.2%).终止妊娠平均孕38周.阴道分娩55例(34.6%),剖宫产104例(65.4%).产后出血34例(21.4%),产褥感染2例(1.3%),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总数160例(1例双胎),分娩活产儿157例,胎死宫内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小6例,无颅内出血发生.(3)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时间:159例患者中,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29例(18.2%)、67例(42.1%)、63例(39.6%).GT与1TP在发病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发病.(4)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妊娠期血小板最低程度在(51 ~ 100)×109/L、(31 ~50)×109/L、( 10~ 30)×109/L、<10×109/L范围内者分别为75例(47.2%)、39例(24.5%)、31例(19.5%)、14例(8.8%).GT与ITP在血小板降低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合并妊娠期贫血的情况:159例患病者中合并妊娠期贫血者共44例(27.7%),其中GT 10例(9.9%,10/101),ITP 25例(58.1%,25/43),血液系统疾病5例(5/9),免疫系统疾病(Evans综合征)1例(1/6).GT与ITP在合并贫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对159例患者从产后开始至10年进行了随访,产后1周内、6周内、半年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6例(41.5%)、43例(27.0%)、17例(10.7%),半年以上未恢复者33例(45.7%).结论 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其次为ITP,两者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程度、合并贫血及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均有所不同;少见病因包括部分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应重视通过相关检查进行病因学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IT)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诊治并分娩的107例(3例双胎)ITP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后第1~5天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将新生儿分为PIT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2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88例)。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PIT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孕妇年龄、ITP确诊孕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娩前血小板计数、妊娠期是否使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分娩孕周及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产次、妊娠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22例新生儿PIT中,出生日血小板减低16例(73%),出生后第1~5天6例(27%);出生日出现血小板最低值7例(32%),出生后3日内出现20例(91%)。结论新生儿PIT的发生可能与ITP孕妇年龄、诊断时间、妊娠期血小板水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接受治疗及分娩方式无关。但应严密监测新生儿出生当日及5天内血小板水平,及早诊断。  相似文献   

16.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自身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过多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不明原因的血小板抗体生成过多、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为特征。妊娠合并ITP的发病率约为8/10万,早期可出现出血、贫血和感染,疾病通常随妊娠进展而加重,可对母儿的生命造成威胁[1]。妊娠期间,如果合并ITP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能引起流产、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63例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症(PAT)占80.95%,特发性血小板紫癜(ITP)占7.94%,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占9.52%。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强的松或者地塞米松、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或全血等措施治疗。正常阴道分娩者约73.02%,剖宫产约占26.98%,产妇及新生儿均未发生大出血。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要积极寻找病因,根据不同病因治疗,患者及新生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孕产期母体各器官系统为适应和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会发生一系列解剖和生理变化。其中,血液系统的变化较为明显。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regancy with thrombocy topenia,PT)是仅次于贫血的第二大妊娠期血液系统并发症。妊娠期血小板生理性的改变,一般对母儿的影响较小,但如果生理性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则可能严重影响母儿结局。因此,明确PT的生理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孕产期保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指的是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100×109/L).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特点为只发生于妊娠期间,多发现于妊娠中晚期,一般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轻,无明显出血表现及病史,产后血小板多在2~12周恢复正常,胎儿及新生儿多不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其诊断为排除性诊断,需与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作鉴别,其中与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尤为重要.本文就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93例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对母儿的影响、处理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93例G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T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86.9%。血小板计数(31~50)×109/L 8例,占8.6%;(51~99)×109/L 85例,占91.4%。经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均在分娩前施行冲击治疗;4例在剖宫产时输注血小板。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72例(产科因素剖宫产42例)。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母儿预后好,GT在妊娠期不需要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者在临近分娩前最好进行激素冲击治疗;GT患者不一定输注血小板。除非伴有临床出血症状,GT孕妇应以产科指征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