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68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腮腺后下极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8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1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腮腺后下极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髁突中、低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入路.方法:采用颌后切口入路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本组21例(23侧)经5~5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病率低,切口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颌后切口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对17例采用耳屏前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髁突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2年随访,X线和CT检查骨折愈合良好,17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15例达到正常的张口度,1例出现张口偏斜,1例术后出现髁突吸收,均没有出现面神经受损和腮腺涎漏等并发症。结论:耳屏前入路治疗髁突颈骨折具有术野暴露好,便于髁突颈复位固定,能够妥善保护面神经,不易发生涎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后小切口及肿胀分离技术在髁突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小切口,术区皮下行肿胀液注射后紧贴皮下分离至咬肌表面,平行于面神经的方向钝性分离咬肌纤维,显露骨折部位,直视下行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随访,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无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切口瘢痕隐蔽。结论:下颌后小切口结合皮下肿胀分离技术处理髁突低位骨折具有安全、便捷、美观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技术治疗髁突囊内矢状骨折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2例患者(30侧)髁突囊内矢状骨折经耳前途径行髁突游离复位。结果:术后三维CT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髁突解剖复位。患者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未见感染发生,4周后复查患者咬合关系均正常,术后1年张口度均恢复正常。结论:侧向拉力螺钉固定髁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方法简便可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9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折的好发部位,以往均采取颌间结扎或经口外切口施术,用不锈钢丝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颌间结扎,疗程长,影响进食,不锈钢丝固定不稳定,疗效往往较差,经常留有咬合关系不良及瘢痕明显等后遗症。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小型钛板对下颌骨角部经口内入路,髁突骨折经颌后切口入路行坚固内固定96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途径和可行性。方法:采用耳屏前入路或耳屏与颌下联合入路进行髁状突的复位、固定及关节囊的修复。结果:本组16例共20经术后平均4个月的随访,面部形态在本对称,张口度正常,无关节紊乱及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关节囊外移位性髁状突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方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赵坚  张望群  李金源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3):1748-1749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行髁颈骨折坚固内固定的改良美容切口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30侧)髁颈骨折患者选用改良切口经腮腺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复位良好,张口度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面部瘢痕隐蔽,并发症少。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4例侧,13.3%)、单侧后牙开牙合(3例侧,10.0%),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改良美容切口经腮腺直接入路行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操作直观、复位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美观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观察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3例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6例选择后下颌下切口,骨折断端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断端移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到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短期内可行使下颌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髁状突游离再植术在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状突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全面部骨折患者采取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完全恢复24例,基本恢复6例。开口度完全恢复患者28例,2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愈合后有轻度的咬合关系紊乱致I度开口受限。随访1~3个月,其中1例伤后4周的陈旧性骨折已错位愈合,经凿断错位愈合、重新复位内固定,咬合关系、张口度、面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取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面部骨折遵循从下向上、由外及内复位固定顺序,重建面颅框架、面型突度及口腔咬合关系,是提高患者外型和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对髁状突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较少的髁状突骨折经保守治疗,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但髁状突骨折后,髁状突受翼外肌牵拉常向前内方移位或完全脱位导致咬合错乱和开闭口运动障碍,则应积极施行解剖复位手术治疗。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视野狭小,髁状突向内前移位或脱位时常规手术复位与固定在操作上非常困难。我们自1997年4月起采用髁状突游离复位与小型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该类型髁状突骨折共21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方法,评价该手术方法的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5月间50例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患者,使用穿颊器经过颊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内固定.采用口腔内切口达骨面,在骨折线对应皮肤处作约0.3cm切口,将穿颊器经皮肤切口穿通至骨面,经穿颊器行坚强内固定术.同时期的另外21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仍按照传统下颌下入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用穿颊器口内入路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无主诉关节疼痛与弹响症状.全部患者无面神经损伤、无涎瘘、面颈皮肤无明显手术瘢痕.传统口外入路6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下颌下区均可见明显术后瘢痕.结论: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下颌骨角部及升支骨折优于传统的下颌下切口法,是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牙列牙合垫式保持器及吊颌帽弹性牵引在替牙期儿童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19例替牙期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合并上颌前牙外伤性松动的患者,用全牙列牙合垫式保持器结合吊颌帽弹性牵引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儿松动牙固定良好,咬合关系正常,无张口受限。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结论:全牙列牙合垫式保持器结合吊颌帽弹性牵引是一种治疗替牙期儿童下颌骨髁状突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带针负压引流管在下颌角区线性闭合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科室就诊的下颌角区线性闭合性骨折患者16例,将带针负压引流管改良预弯,经面部皮肤穿刺后联合口内入路行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6~9个月,对骨折固定可靠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咬合关系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及骨折复位固定均获得良好效果,面部皮肤瘢痕不明显,无涎瘘、面瘫、耳廓麻木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改良带针负压引流管经面部皮肤直接穿刺、口内入路固定下颌角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面部瘢痕不明显等优点,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经耳内切口行髁突骨折手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W-QOL),比较经耳内切口及耳屏前切口行髁突骨折手术后,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状况。结果接受耳内切口手术患者创面愈合后,面部两侧对称,瘢痕不明显,咬关系、张口度恢复正常,面神经无损伤,患者术后生理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结论经耳内切口入路行髁突骨折手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3年3月采用正颌外科技术及坚强内固定治疗11例陈旧性下颌骨骨折。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模型外科、确定截骨部位及坚强内固定以恢复相对正常的咬合关系。术后根据X线检查结果确定骨折愈合情况,根据咬合关系、咬合力及颞下关节张口度等体征确定临床疗效。结果 1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4~30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时X线提示骨折均愈合。10例咬合关系、咬合力及张口度良好。其中1例虽张口度及脸形良好,但咬合关节欠佳,内固定固定8个月后予正畸矫形后恢复良好。总体优良率达90.9%。结论正颌外科技术及坚强内固定为陈旧性下颌骨骨折提供二次解剖复位,对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张闭口功能和颜面外形能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52例(67侧)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的病例,根据手术和保守治疗的适应证,分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和保守治疗组(手法复位+牙弓夹板固定+颌间弹性牵引),根据治疗后咬合关系、面型、最大开口度和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6~36个月随访,手术治疗后平均最大开口度38mm,95%咬合关系良好,无明显的面型改变。保守治疗后平均最大开口度为33mm,83.3%咬合关系良好,口腔卫生相对较差。通过t检验,P0.05,两组治疗效果在最大开口度、面型、平均牵引时间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在无严格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颧骨颧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皮冠状切口治疗各类颧骨颧弓骨折的实用性及美学意义。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充分暴露颧额缝、颧骨体及颧弓,复位颧骨颧弓后以微型钛板固定,口腔内辅助切口固定颧颌缝。所有患者经10个月~1年随访,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7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全部治愈,术后面部外形满意,开口度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面神经损伤。结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颧骨颧弓骨折,骨折复位充分,面部不留瘢痕,损伤面神经机会极少,但要注意皮瓣翻开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发际缘切口在颧上颌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发际缘切口联合附加小切口行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35例患者采用发际缘切口联合附加小切口行颧上颌复合体骨折解剖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果:35例均一期愈合,面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面神经损伤。结论:采用发际缘切口联合附加小切口的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使面中部解剖结构得以重建,且术后无明显面部畸形等,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