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消渴膜原论     
南征教授认为,消渴的病机是在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不调等各种因素下,损伤散膏,机体出现阴虚燥热,继而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滞血瘀,湿浊痰瘀等基本症候。毒邪具有损伤、致变、顽固、秽浊、结聚、依附等多种特性,致病又有虚、瘀、郁、痰、湿、燥等特点,故易侵犯膜络,损伤脏腑,盘踞膜原,形成窠巢,影响气血水的输布,三焦失常,病延全身,形成消渴心病、消渴脑病、消渴肝病、消渴肾病等多种消渴并发症。治疗采用透达膜原,解毒通络导邪之法。  相似文献   

2.
南征教授认为,毒邪损伤肾络是消渴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毒邪盘伏于膜原是消渴肾病迁延不愈、传统疗法难以奏效的根源所在。提出了调散膏,达膜原这一临床治疗消渴肾病的新路径。丰富了消渴肾病中医病机理论,为中医药治疗消渴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暴魁教授在糖尿病肾病患者"阳、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应用"清热凉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提出消渴热病机理论,认为消渴热存在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全部病程,主张将清消渴热贯穿糖尿病肾病治疗始终。在治疗上,以清消渴热为核心,兼顾化痰行瘀,权衡因与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后期扶正与袪邪并举,从扶助脾肾气血、养血化瘀等着眼,形成以清消渴热为中心,兼顾消除病理产物与扶助正气的用药心得和学术思考,对其治疗、转归和预后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等文献研究认为,消渴的病机以脾失运化、肾失蒸腾布散为主,继之以饮食消化、津液运行失常引起"积滞内停"为病,并兼见气滞、瘀血、痰凝等实邪阻滞,故以益气健脾、温补肾阳为消渴防治的根本,以祛湿、清热、生津、行气、活血、化痰为干预消渴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选方用药以四君子汤类、肾气丸类、芳香化湿类、清热利湿类、养阴生津类、行气活血类以及化痰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对心病的辨治较为系统,在病因病机方面已认识到有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三个方面,治疗上注重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重"八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南征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消渴病创立了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为一体的“三消同治”综合诊疗大法,尤其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新中医病名,在病因病机方面首创“毒伤肾络”学说,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益肾解毒通络保肾”法,其治疗疑难杂证临证经验举述如下: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治疗消渴合并肝病;益气养阴,补脾温肾,解毒化浊治疗消渴肾病水毒证;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治疗消渴合并牛皮癣一病;解毒祛瘀,温肾助阳,健脾祛浊法治疗消渴合并酮证;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治疗消渴合并高尿酸血症。南征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毒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原因。“毒”虽仍属邪的范畴,但其不仅仅指一种单一的、具体的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非常邪所为的病势胶着,顽固不愈的病因、病理概念。  相似文献   

7.
瘀热病邪既是消渴的重要病因,又是影响消渴病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消渴发病过程中,瘀热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认为五脏虚损是消渴瘀热证的发病基础,气机失调为发病的重要条件。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在治疗上需瘀与热兼顾,凉血与散瘀配伍使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周仲瑛教授提出脑卒中急性期的中心病机为"瘀热阻窍"证,因此在急性期脑卒中的证候表现多有热、有瘀、有痰、有风等,素体亏虚、肝肾不足在急性期处于从属地位,在经过急性期的脑卒中,大量寒凉药的应用,机体本身火、热、瘀、痰的旺盛,久而伤及真阴、真阳。扶阳可助化湿,化瘀,通络,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伴随症状。治疗原则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即"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的病机为阴虚燥热。然历代医家也提出许多不同观点,如脏腑病机论、气血津液病机论、毒邪病机论等。对有关糖尿病的病机进行整理综述,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西医药物治疗虽可控制发作,但有时不能延缓病情发展,非药物治疗过程中围手术期多风险,易病情反复。中医辨证治疗存在证型不统一且证候消失后难根治的问题。倪诚教授秉承王琦国医大师"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认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瘀阻阴维是冠心病的病机要点,祛瘀化痰、补气通维是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临床上自创通维止痛汤,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结直肠癌多由此演变而来。"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基于此理论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机及论治思路,认为阳气亏虚及阳郁不伸所造成的"阳化气"不足为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本,"阴成形"异常是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标。临证治疗当以温通阳气为先,贯穿始终,并结合阴邪侧重的不同,辨证施以多法消减阴形,复失调之气化,同时注意日常调养生息固护机体阳气,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以用于解释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中药治疗肿瘤已取得了显著疗效,火针治疗各类肿瘤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其独特优势。目前火针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大体为火针具有温经通络、化瘀去结等功效,以及火针止痛等。文章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以作为火针治疗肿瘤的有力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火针可以从根本上治疗肿瘤,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将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火针治疗肿瘤可能的理论依据,希望可以将火针疗法治疗肿瘤推广应用并为广大医者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从本虚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前病变,病位在胃,和肝脾相关,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胃气虚和胃阴亏虚,标实多是痰凝、血瘀。病因多和现代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关。治疗上多以补虚去实为大法,但更注重于补虚,以期达到养正则积自除,脾胃气虚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多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本病时,病证结合,并借用现代医学手段,从整体出发着重调整人体状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在控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通过门诊跟师抄方学习,收集、整理、分析乳腺癌相关病历,探讨章永红教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章永红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肝郁气滞、气郁痰阻、痰瘀胶结、癌毒内生、乳房受阻。他认为乳腺癌的治疗当以扶正为本,注重益气养阴;攻毒散结为标,如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顾护脾胃贯彻治疗始终;对乳腺癌临床用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范围内讨论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2型糖尿病颇为相近,传统上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过于局限,而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瘀血"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基于《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将2型糖尿病分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3个阶段。导师常柏教授指出无论是与肥胖相关的"中满内热"阶段,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阴虚燥热"阶段,还是多种并发症出现的"瘀阻脉络"阶段,瘀血均贯穿其中,为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应用活血化瘀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声生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存在多个对立点,寒证与热证并存,气虚与气滞并见,需止血亦有血瘀,需止泻亦有腑实,需祛湿亦有阴伤,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清法与温法、行气与补气、活血与止血、通下与止泻、祛湿与养阴并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解发良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认识、临床治疗经验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发现解教授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实证为主,包括气滞痰凝型、郁久化热型及热灼成瘀,痰瘀互结型,后期为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包括心肝阴虚型及气阴两虚型,即分为了实证3型、虚实夹杂证2型,并附验案两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探索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可鉴思路。[方法] 课题组收集入组148例CHF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中医诊断标准,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分布规律。[结果] CHF病例男女比例0.83:1,平均年龄(64.6±11.2)岁。CHF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气虚血瘀证,之后依次是心肺气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证候要素组合特征以两证组合为最多,之后依次是三证、单证、四证、五证组合。[结论] 148例CHF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中多数以心肺气虚为基础,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有其特定的规律性,阳虚水泛证的病情稍重;从病位来看,CHF病位不仅在心,还可涉及肺、肝、肾、脾等其他脏器,随着CHF病程的延长,病因病机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证型则趋向于由气虚到气阴两虚或气虚血瘀,最终发展为阳虚水泛为主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五脏病机理论分析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探讨其辨治特点,指出心力衰竭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尤以心为主,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展现由原发病传变至心,再向他脏传变的过程;治以养心为主,阴阳并治,气血同调,顺应传变,五脏兼顾,分期侧重。心力衰竭诊治亦需中西医结合,做到整体调节,以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