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8例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HSS评分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个月,患者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膝关节HSS评分治疗优良率92.86%(26/28),未出现下肢不等长、跛行和严重感染等。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关节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效果确切。术中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5例膝内翻(内翻角度5~20°)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屈曲畸形角度>20°)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析术中软组织的松解、下肢力线的恢复以及术后双下肢的等长问题。结果术中除1例原屈曲挛缩角度60°者手术矫正后仍残留5°屈曲,其余14例术后均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结论对于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股骨、胫骨要求对线准确,保证假体置入后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使力线得到矫正;软组织松解的平衡要求每完成一步都要进行测量,预防术后关节不稳;下肢长度要恢复等长,防止术后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挛缩、内翻畸形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及截骨技术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8-02—2015-05对98例(145膝)膝关节内翻并屈曲挛缩畸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通过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情况、术后畸形矫正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术后内翻矫正136膝,仍有内翻残留9膝(3°~6°);膝关节活动度:伸直0°121膝,伸直受限10°18膝,11°~15°4膝;膝关节屈曲度数90°~120°,HSS评分78~94分,临床及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挛缩、膝内翻畸形是目前临床疗效较好的方法。术中准确截骨和正确的软组织平衡以及合理的术后康复锻炼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和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晚期膝骨关节病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56例(213膝)行TKA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6(12~32)个月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20.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32.6°(0~55°)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2.7°(80~125°)。结论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TKA,除了在术中要注意准确截骨外,还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与力线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54例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老年患者经髌骨旁内侧入路行TKA。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并进行HS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采用VA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髌骨旁内侧入路,通过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和恰当的截骨进行TKA治疗老年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2009年5月,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49例(57膝)施行TKA的资料.行单膝TKA术41例,行双膝TKA 8例.术前平均膝关节内翻角、屈曲挛缩度数、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13.1±1.5)°、(18.55±0.6)°、(37.9±3.4)分.结果 患者获随访5~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平均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数分别为(174.2±1.9)°、(0.3±0.15)°.膝关节HSS评分术后为(88.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切口、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临床疗效较好.术中准确切骨、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在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采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导航组),20例采用常规髓内定位技术(常规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2~36)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遗忘程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想状态下各角度的偏移值均4°,且导航组上述参数偏移值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可靠,患者下肢力线矫正更满意,假体组件安装的位置更加精确,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索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方法。方法采用针对性的软组织平衡程序对33例膝关节屈曲挛缩大于20°(20°~60°)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软组织松解,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后畸形矫正和膝关节功能等。结果33例患者中20例(60.6%)仅靠软组织松解即可在手术中基本矫正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术中需行股骨远端2次截骨者不到40%,且均为屈曲挛缩大于30°的患者。屈曲挛缩大于40°的患者,除松解紧张侧侧副韧带外,均需松解内外两侧后方关节囊;屈曲挛缩小于40°时,内外翻畸形越严重,两侧后方关节囊需要同时松解的概率越低。临床疗效显示,术中除2例仍残留5°和8°屈曲挛缩畸形外,其余31例患者术中均能完全伸直。随访31.3个月(6~66个月),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8.8分增加到平均79.2分,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3°(-3°~10°)。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57.69°增加至97.69°。结论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主要手段,对不同的膝关节疾病和畸形程度其术中软组织松解方法各不相同。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仍可使高度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关节置换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晚期膝关节疾病合并屈曲挛缩畸形患者156例,213膝,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本组病例平均年龄60.2岁(44~81岁),女92例136膝,男64例77膝。膝骨性关节炎8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52.6°(33.5°~94.1°)。本组病例轻度屈曲畸形:83例117膝,中度屈曲畸形:58例76膝,重度屈曲畸形:15例20膝。平均屈曲畸形程度:45.8°。每例患者均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20.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平均52.6°提高到术后平均92.7°。结论: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膝关节置换术,除了在术中注意准确截骨外,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调整力线。  相似文献   

10.
膝高度屈曲畸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伸肌乏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ng GZ  Dai H  He 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19-522
目的探索和总结高度屈曲畸形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肌恢复迟缓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例30膝高度屈曲畸形关节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根据伸肌肌力进行分级个体化康复,并进行半年以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HSS评分、伸肌肌力、残余屈曲畸形、主观满意度、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结果随访结果半年后HSS评分75.9分,伸肌肌力平均4.1级,8膝残余平均7.4°的屈曲畸形,主观满意度为100%,关节主动活动范围87.7°,较术前均有根本性的改善。结论伸肌废用性萎缩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相对过长是伸肌恢复迟缓的主要原因,术后准确的肌力评估及个体化的锻炼方案是成功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68-177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0例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FTS组)及对照组(传统组)。比较两组HAMA评分、膝关节HSS、WOMAC评分、生存质量评分SF-36、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前及出院时HAM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FTS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患者血红蛋白测定、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TS组术后1、3、6个月的WOMAC、HSS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SF-36各项目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其住院体验,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关节置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病例56例,63膝,行膝关节置换。分别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20.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32.6°(0°~55°)提高到术后平均92.7°(80°~125°)。结论:晚期骨性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膝关节置换术,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力线调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大范围软组织松解,术后存在较严重的急性疼痛,导致早期功能恢复不佳而影响手术效果。目前有多种围手术期镇痛模式,其中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镇痛药物简单易行,可较好控制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液关节周围注射在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60例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均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盐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评估手术前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活动范围,比较两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8、12、24、36h患膝静息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3d运动时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静息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d两组间VAS评分及活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45膝)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患者采用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行TKA术。术后加压包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功能锻炼。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30个月(3个月~6年),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8.24)分提高为术后平均(83±8.53)分,其中优32膝,良10膝,可3膝,优良率为93.3%,活动度由术前平均67.44°改善至术后平均93.68°,总外翻角平均6.2°(0°~10°)。结论TKA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重视膝周软组织平衡,矫正膝内翻畸形时遵循膝关节屈伸位间隙对称的原则,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内翻畸形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8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3D打印导板辅助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行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A、B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测量患者术后14天的股、胫骨机械轴夹角(力线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记录A组患者术前预定及术中实际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及外旋角度、胫骨后倾角度。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大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均明显小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股骨远端截骨量、股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股骨后倾角在手术治疗前定值和术中实际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较常规手术方法优势更为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BTKA)治疗严重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BTKA治疗30例双膝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对比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疼痛VAS评分、膝关节KSS评分及WOMAC指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79 (36. 2±5. 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股胫角较术前均大幅提高,屈曲挛缩度较术前大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膝关节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较术前均大幅提高(P 0. 001); VAS评分、WOMAC指数较术前均大幅下降(P 0. 001)。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一期BTKA治疗严重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严重畸形和不稳定膝关节的初次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初次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非肿瘤病变的适应证、并发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99~ 2 0 0 3年间使用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严重畸形和不稳定的病例 ,共 15例 2 0膝。平均年龄 67 9岁 ( 60~ 77岁 )。原发疾病分别为骨关节病合并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膝关节不稳定和骨缺损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合并膝关节骨缺损和不稳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 89 0°( 10~ 14 0°) ,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者 16膝 ,平均 15 0° ( 5~ 60°)。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 44 8分 ( 2 1~ 63分 )。平均随访 3 4 8个月 ( 6~ 5 2个月 )。结果 :所有病例疼痛明显缓解 ,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HSS评分从术前的 44 8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 90分 ( 80~ 98分 )。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 114 2° ( 90~ 13 0°)。髌股关节并发症最常见 ,3例出现髌股排列异常 ,并有轻度的前膝痛和伸膝力弱。结论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早期效果满意 ,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最好只用于活动量要求较低、并有膝关节严重畸形或不稳定的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和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O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8-10间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76例膝OA患者的资料。按不同假体分为2组,各88例。固定组采用固定平台假体,旋转组采用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比较2组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旋转组HSS评分、ROM均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OA,中期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提升,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软组织平衡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1997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38例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男8例,女30例:年龄48~71岁,平均58.2岁.病程2年4个月~16年,平均7.6年.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38.2 4±11.3)°,关节活动度为(49.1 q±17.8)° HSS评分为(23.9 q±16.9)分.患者均初次行双侧TKA.术前根据屈曲挛缩畸形程度分为轻度(≤20°)5例,中度(20~60°)26例,重度(≥60°)7例.术中在准确截骨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畸形采取不同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将软组织松解与平衡归结为后房室结构的松解、内外侧副韧带的平衡等. 结果 术中除5例膝关节残留5~10°屈曲挛缩畸形外,33例患者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术后3~6 d 5膝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1周3膝出现皮下浅部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2.4 4±5.7) °,关节活动度为(96.3 4±14.6) °,膝关节HSS评分为(81.7 4±1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获优27例(71.05%),良6例(15.79%),可5例(13.16%),优良率达86.84%. 结论 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主要手段,合理的软组织平衡可避免过量截骨,使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在TKA术后获得明显的畸形矫正、活动度增加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髁限制性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5年7月采用髁限制性假体行TKA治疗8例(8膝)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56岁,平均35岁。均为甲型血友病;病程3~30年,平均17.3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68.1±32.6)°;8例均存在屈曲挛缩畸形,达(14.38±16.13)°。6例患者合并外翻畸形,达7~35°,平均17.3°,其中1例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1例合并内翻畸形(1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2.5±12.9)分。术前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囊性变。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术中1例出现延长杆突破胫骨远端皮质,术后1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伴腓总神经损伤,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98.1±8.9)°,屈曲挛缩畸形为(0.63±1.77)°,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2.527,P=0.036;t=2.396,P=0.047)。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分别为(77.3±11.0)、(85.0±9.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术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力线。结论采用髁限制性假体行TKA治疗严重毁损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