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肾癌(RCC)循环肿瘤细胞(CTCs)型别及Beclin1基因表达与R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anPatrol TM CTCs检测技术,对86例可手术切除RCC患者术后2年内每3个月1次,2年后每6个月1次CTCs分型检测,对不同型别CTCs中的Beclin1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分析上述结果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期、临床分期以及术后转移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检测到722个CTCs:上皮型148个,混合型381个,间质型193个,阳性率为94.2%。Beclin1的阳性率为77.8%,且Beclin1在上皮型和间质型CTCs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00),CTCs中Beclin1的阳性率与肿瘤是否转移有关(P<0.05),CTCs总数和间质型CTCs比例在发生转移的患者中呈上升趋势。结论RCC的CTCs在转移过程中发生上皮间质化(EMT)过程,间质型CTCs比例上升可作为肿瘤转移的预测因子;且CTCs中检测Beclin1的表达可作为肿瘤转移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癌肺转移灶空泡样变的CT表现与血管靶向治疗的关系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经过分子靶向药物pazopanib治疗后肺转移灶出现空泡样改变的相关病例资料.结果:1例治疗5个月后因肝转移灶出现进展而停药,辅助化疗无改善10个月后疾病进展死亡;另1例出现自发性气胸后终止服药,2个月后出现病情进展死亡.结论:肾癌肺转移灶的空泡样变可能与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有关,这种变化提示肿瘤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的计数及分型,研究其在膀胱癌的转移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CanPatrolTM二代CTCs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CTCs计数及分型.41例经病理确诊的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年龄33~83岁,男37例,女4例.肿瘤TNM分期:T1期15例、T2期12例、T3期9例、T4期5例、N1期6例、M1期3例.肿瘤组织病理分级:高级别膀胱癌30例、低级别膀胱癌11例. 结果 41例膀胱癌患者总CTCs阳性率为68.29%(28/41),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检出CTCs阳性2例,3例远处转移患者中检出CTCs阳性1例.本研究共检出CTCs 136个,其中上皮型CTCs 36个(26.5%)、混合型CTCs 70个(51.5%)、间质型CTCs 30个(22.0%);间质化CTCs 100个,占73.5%.30例高级别膀胱癌中CTCs检出20例,占66.7%,11例低级别膀胱癌中CTCs检出7例,占63.6%.13例CTCs阴性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10例(69.23%),淋巴结转移3例(30.76%).T1G3患者间质型CTCs阳性率为60.0%,CTCs总数≥3的患者比例为60.0%;T1G1~2患者间质型CTCs阳性率为20.0%,CTCs总数≥3的患者比例为20.0%.41例中29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13±2)个月,死亡8例.术后总生存率为72.41%,其中CTCs阳性者生存率为77.77%(14/18),CTCs阴性者生存率为63.60%(7/11). 结论 T1G3患者的间质型CTCs阳性率及CTCs总数≥3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T1G1~2患者.CTCs的总数及间质型CTCs的个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并指导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早期治疗.CTCs的阳性检出率与膀胱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近期生存率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由肿瘤原发或转移灶播散于血液中的肿瘤细胞。诸多研究提示了CTCs与肿瘤的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肾癌是一种高发的泌尿系肿瘤,有关肾癌CTCs的捕获、分子特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成为CTCs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对肾癌CTCs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8例小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为临床少见病例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小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考虑小肾癌伴远处转移,并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转移灶切除术,术后给予分子靶向治疗,术后病理结果6例为透明细胞癌Ⅰ~Ⅲ级,2例为嫌色细胞癌;术后随访:7例患者良好,未发现局部及转移病灶进展,1例可见转移灶进展。结论小肾癌伴远处转移属于少见病例,特别是病理类型为肉瘤样、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以及微血管侵犯的高度恶性肿瘤的患者。同期发生远处转移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远较无转移者差,腹腔镜早期手术及术后辅助靶向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远处转移为前列腺癌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识别高转移风险的前列腺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CanPatrol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外周血循环细胞(CTCs),并探究CTCs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以及自噬相关蛋白MAP1S表达情况与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且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用CanPatrol系统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并根据上皮及间质标记物表达情况以及MAP1S表达情况进行分型,分析CTCs分型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前列腺癌病例26例,其中CTCs检出率100%,间质型CTCs检出率92.30%。MAP1S阳性率88.46%,MAP1S阳性CTCs个数3.50(5.25)。分析CTCs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MAP1S阳性率高者远处转移风险高,间质型CTCs比例高者远处转移风险高,Gleason评分更高。结论本研究采用一种较新的CTCs检测系统,将间质标志物纳入检测体系,并同时检测了自噬标志物MAP1S表达情况。发现高间质型CTCs比例与远处转移及高Gleason评分相关,高MAP1S表达率与远处转移相关。提示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EMT标志物与自噬标志物或可协助前列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病例及文献就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相关因素、常见转移部位及诊断治疗策略做一介绍,提高对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共发现4例小肾癌同期转移: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肿瘤直径均小于4cm,肺部、对侧肾上腺及全身多处骨骼发现转移病灶。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为T1aN0M1。结果 4例患者分别行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肋骨转移灶切除术、肾上腺转移瘤切除术及肾动脉栓塞术,术后给予分子靶向及细胞因子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透明细胞癌Ⅱ~Ⅲ级;术后随访:1例患者良好,未发现局部进展及转移病灶,1例失访,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病情进展,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小肾癌同期远处转移并不罕见,特别是病理诊断为高度恶性,微血管侵犯及病理类型为肉瘤样、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的患者。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者治疗效果远较无同期转移者差,预后主要取决远处转移部位、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肾癌对侧和双侧肾上腺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仁济医院2004年12月至2013年6月间5例双侧肾癌肾上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平均69.2岁。肾癌根治术后迟发转移1例,为术后随访时影像学发现,再次行手术切除同侧肾上腺,术后病理证实为透明细胞癌转移;原发灶手术前发现肾上腺异常4例,术后均予免疫或分子靶向药物保守治疗。结果 5例患者发现转移后平均随访时间29.6个月,予IFN-α免疫治疗3例,2例死亡,1例病情稳定(SD);索拉非尼靶向治疗2例,目前均为SD。结论肾癌双侧肾上腺转移较为罕见,根据患者既往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多数可明确诊断,考虑到对转移灶积极手术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多数患者应予免疫或靶向药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及研究靶向药物治疗肾癌并肾静脉癌栓后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2月~2012年2月对4例单侧肾癌并肾静脉癌栓(无远处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先行靶向药物治疗3~6个月,其中3例使用苹果酸舒尼替尼(索坦),1例使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多吉美);对照靶向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并相继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1例行后腹腔镜下腔静脉阻断癌栓取出术。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4例患者术后继续常规剂量服用靶向药物,并每3个月复查胸部及肾脏CT。结论:外科手术与靶向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代表肾癌并肾静脉癌栓患者最佳的选择方案,因为单纯靶向药物和单纯外科手术已经无法满足预后及生存率的真正需求。  相似文献   

10.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20%~30%发现时即有转移,此类患者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10%[1].近年来随着对RCC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对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多灶性肾细胞癌(MRCC)的围手术期诊治要点。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2 852例肾细胞癌患者中,筛选出符合入组要求的24例MRCC,男15例,女9例,中位年龄50(26~72)岁。单侧肾多发病灶21例(其中孤立肾1例),双侧肾多发病灶3例,术前发现的癌灶数2~8个/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超、CTU或肾脏增强MRI检查。结果:3例双侧MRCC和1例孤立肾MRCC患者,术前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1例患者高度疑似VHL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其中肾部分切除术(PN)8例次,根治性肾切除术(RN)18例次。2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癌灶直径0.6~10.6cm。8例PN平均热缺血时间(26.0±4.5)min,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时间最长71个月,最短6个月,2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1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术后行分子靶向治疗,于术后32个月出现肿瘤进展而死亡。结论:对于MRCC患者,术前应行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遗漏。双侧MRCC患者应行基因检测鉴别遗传性或散发性肾癌。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大多数病例可通过RN完整切除病灶;对病灶数较少或者遗传性肾癌患者,可选择PN。  相似文献   

12.
正据统计,每年全球范围内有约300 000例新发肾细胞患者,每年导致129 000例患者死亡,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依赖于诊断时疾病的分期和其他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局部进展期肾细胞癌(临床分期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3%,转移性肾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为8%;16%的肾癌患者在诊断时即为局部进展期,40%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目前晚期肾癌主要依赖于分子靶向治疗,舒尼替尼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肾癌转移的发生率很高,Mostofi分析1700例肾癌,有39%患者常在首次就诊时即发现转移,Skinnei报道在确诊肾癌时25~30%已有转移,deKernion报告作出肾癌诊断的同时已有转移者及在肾切除后发生转移者要占肾癌的50%左右。以往对于肾癌转移的治疗由于缺乏手段而常采取消极态度,但近年来,经过努力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在治疗上有一定的进展,现介绍于下。肾癌转移的外科治疗一、肾脏切除术:肾癌转移是否常规作肾切除术目前仍有争论,deKernion报告作肾切除后,平均生存率只有4个月,10%患者生存一年。在肾切除后转移灶的消退只发生在0.8%病人中,而且这种消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肾合并肾癌肾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罕见病例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重复肾合并肾癌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患者明确诊断后行经腹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给予辅助靶向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重复肾合并肾癌肾积水临床上较为罕见,且影像学诊断容易误诊,CT尿路成像技术(CTU)应该成为诊断的首选。手术是首要治疗方法,一般认为早期确诊及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肾原发性滑膜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肾原发性滑膜肉瘤的诊治经过,并报告采用索拉非尼治疗其肺转移灶的经验。结果本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患肾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误诊为肾母细胞瘤,经免疫组化检查及联合病理会诊,确诊为肾原发性滑膜肉瘤(梭形细胞型)。采用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化疗联合索拉非尼靶向药物治疗其肺部转移灶,获得部分缓解,但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疾病控制期为6个月,生存期11个月。结论肾原发性滑膜肉瘤诊断困难,对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或分子学分析方可确诊。一旦发生转移,预后不佳,联合采用以高剂量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和索拉非尼靶向药物治疗可能获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在过去的近10年间,肾细胞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从2005年首个分子靶向药物获得美国FDA审批应用以来,已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靶向治疗药物用于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前期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分子靶向治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在过去的免疫治疗时代(1992~2004年),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先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再辅以干扰素-α免疫治疗,比单独  相似文献   

17.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20%~30%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但目前用于肾癌诊断、监测复发和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仍不确定。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脱落、侵入并存在于外周血管的肿瘤细胞。因此CTCs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肾癌CTCs的相关研究面临检测方法不统一、临床应用较局限等问题。本文就肾癌CTCs检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6例Xp11.2肾细胞癌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6例患者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1.4岁。其中13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开放肾癌根治术,1例肾癌根治术后因纵隔转移穿刺确诊后行靶向药物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Xp11.2肾细胞癌。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1~36)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全身多发转移死亡,2例失访,其余23例均预后较好。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临床发病率较低,诊断主要结合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ISH确诊实验,手术主要以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为主,短期随访预后尚可,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转移性肾细胞癌为化疗和激素治疗抵抗性肿瘤,使用IL-2或干扰素等细胞因子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唯一标准方法,随着肾癌的分子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现代新药研发的进步,治疗肾癌有了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模式-分子靶向治疗。本文就近年来转移性肾细胞癌发病机制及分子靶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据统计2015年美国新发肾癌病例61 560例,死亡患者14 080例。目前晚期肾癌患者最常接受的一线治疗是以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治疗,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分子靶向治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晚期肾癌疗效更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