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自体髂骨治疗先天性牙槽嵴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将在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例牙槽嵴裂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CGF联合自体髂骨对上述患者进行自体骨移植手术,于术后1个月和术后半年进行CBCT检查;对照组为近半年内采用传统方法行牙槽嵴植骨手术,并留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22例患者,均符合实验纳入标准。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牙槽嵴裂隙内新生骨的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桥高度(SLB)、最小骨宽度(SBW),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MB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牙槽嵴裂隙内新生骨SLB和SBW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相较术后1个月裂隙内新生骨存在明显吸收,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应用CGF后其新生骨的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CGF应用于唇腭裂继发牙槽嵴裂植骨手术,可以明显增加裂隙内新生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对牙槽嵴裂患者相关生长因子及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0例牙槽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观察组采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随访期间,比较两组患者龈沟液相关生长因子、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桥高度(SLB)、最小骨宽度(SBW)、骨吸收率等指标。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3.32±6.20 vs 35.52±5.44, 40.78±6.14 vs 36.71±5.51)pg/μl(P0.05);SLB、SBW、MBL明显高于对照组(10.52±1.32 vs 8.48±1.12, 9.12±1.14 vs 6.23±0.82; 8.64±1.25 vs 6.75±1.02, 6.28±0.85 vs 4.25±0.72,2.62±0.31 vs 2.47±0.24, 2.62±0.31 vs 2.79±0.32, 2.47±0.24 vs 2.67±0.27)mm(P0.05),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45±1.52 vs 20.32±4.15, 17.72±3.12 vs 25.42±4.36)%(P0.05)。结论: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术有助于刺激牙槽嵴裂患者龈沟液相关生长因子分泌,降低骨吸收率,提高植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牙列缺损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植牙同期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收治的62例牙列缺损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行植牙手术,治疗组则在植牙同期应用CG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种植体周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BI)、探诊深度及术前、术后6、12个月的牙槽嵴高度、宽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m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探诊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且治疗组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均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列缺损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植牙同期应用CG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mBI和探诊深度,增加缺损部位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CBCT检查手段对于牙槽嵴植骨手术效果进行评价,以使这些评价数据可以直观地体现手术后牙槽嵴三维形态,并能够指导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的进一步综合序列治疗。方法:138例牙槽嵴裂患者(共148侧裂隙),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对本研究中的患者进行CBCT检查,并按照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桥高度(SLB)、最小骨宽度(SBW)进行实验数据测量。结果:成骨效果较好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所占比率均较低(30%),呈现降低趋势。术后成骨效果一般的患者所占比率在这两个时间点均较高,而且从术后3个月到术后半年呈现增加趋势。结论:CBCT可以更为精确地进行牙槽嵴裂术后疗效评价,可以对裂隙内移植骨进行多维度测量,并且可根据测量结果,初步制定出评价参数及疗效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PRF)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手术,验证其是否能够减少植骨术后的骨吸收。方法:8~12月龄犬8只,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制备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随机于两侧同期植入自体髂骨(对照组)及自体髂骨混合PRF(实验组)。于术后当日、2个月、4个月时拍摄上颌骨CT,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测量植骨区体积,计算骨吸收率。结果:术后2个月、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结论:将PRF加入自体髂骨进行骨移植修复犬的牙槽嵴裂,在术后4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减少术后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CGF联合骨代用品对牙齿缺失后牙槽骨位点保存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菏泽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患牙拔除后行拔牙位点保存的60例患者(60颗患牙)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20颗患牙),分别为试验1组(0.25g Bio-Oss骨粉+CGF膜1)、试验2组(0.25g Bio-Oss骨粉+CGF膜2)和试验3组(0.25g Bio-Oss骨粉+剪碎的CGF颗粒+CGF膜1)。患者于术后3、6个月复诊,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研究对比三组患者拔牙位点保存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拔牙位点唇、腭侧骨板高度,牙槽嵴宽度、角化龈宽度和骨密度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三组的唇、腭侧骨板高度,牙槽嵴宽度、角化龈宽度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6个月试验1组的唇、腭侧骨板高度均降低(P<0.05);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3组术后6个月的唇、腭侧骨板高度均升高(P<0.05)。术后3、6个月试验1组和试验2组两组患者的牙槽嵴宽度均小于术前(P<0.05);试验3组术后3、6个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改良牙槽嵴裂术治疗牙槽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接受块状骨移植的改良牙槽嵴裂植骨术,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泥状"松质骨移植的牙槽嵴植骨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术后1周、6个月均行CBCT检查,对比两组各测量时点梨状孔底对称性、原裂隙内成骨的牙槽嵴高度与厚度。结果:研究组梨状孔下缘对称性、原裂隙区成骨的高度与厚度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槽嵴裂的治疗过程中,3D打印技术辅助改良牙槽嵴裂术较传统术式临床效果取得了一定提高,应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GF)在即刻种植修复牙龈愈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即刻种植修复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种植体-骨间隙内添加CGF与Bio-oss骨粉混合物,比例为1:1,对照组种植体-骨间隙内单独添加Bio-oss骨粉,从术后牙龈愈合情况,牙间乳头指数及牙龈缘高度3个方面评价CGF对牙龈组织愈合的影响。结果:术后10天内,实验组牙龈组织愈合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所有病例为3度牙间乳头;实验组牙龈退缩为(0.35±0.15)mm,对照组牙龈退缩为(0.42±0.37)mm,两者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缩生长因子(CGF)具有促进牙龈组织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留后骨胶原联合自体软组织瓣植入对前牙拔牙后美学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笔者医院就诊的84例有前牙拔除需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2例对照组(Bio-Oss Collagen植入),42例观察组(Bio-Oss Collagen+自体软组织瓣植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牙位点愈合情况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牙槽骨密度、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术后美学效果、满意度,随访1年,观察植后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宽度吸收情况。结果:术后2周拆线,观察组可见拔牙位点愈合良好,无感染、坏死情况,硬腭带蒂结缔组织移植的成活率为100%,对照组拔牙位点愈合良好,但牙槽嵴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两组患者术前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均低于术前,观察组牙槽骨高度、密度、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垂直向骨吸收量、唇腭向骨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美学效果、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随访1年,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胶原联合自体软组织瓣植入可减缓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的下降,在保留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牙槽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正畸牙位置及牙槽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术前裂隙宽度及牙槽突裂体积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的新骨成骨体积为(0.98±0.23) mm3,显著大于B组的(0.73±0.15) mm3.新骨形成率在A组为(72.5±11.9)%,显著大于B组的(53.2±9.7)%.牙槽突裂患者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正畸牙移动可顺利使裂隙侧牙齿移入植骨区域,正畸牙的牙根尖位置发生明显的位移,CT断面未见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早期正畸牙移动可明显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其对植入骨的改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牙槽嵴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4例接受过唇裂、腭裂修复的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分别接受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和传统的泥沙状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的植骨成活率为93.75%,而对照组仅为8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骨剩余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骨吸收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槽嵴裂的治疗,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使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的块状骨移植治疗可显著减少骨量的吸收,提高植骨的成活,为后续的牙列正畸或种植义齿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膜联合Bio-Oss骨粉修复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患者76例,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Bio-Oss骨粉植入,38例)和观察组(CGF膜联合Bio-Oss骨粉植入,38例)。手术后3 d复诊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开口度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牙槽骨密度、牙槽嵴高度及牙槽嵴宽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后3 d VAS评分(3.35±0.47)分,观察组为(2.67±0.42)分,对照组开口度(2.75±0.46)cm,观察组(2.68±0.51)c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组牙槽骨密度、牙槽嵴高度、牙槽嵴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3.68%,高于观察组的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缩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术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56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唇侧入路植骨修复)与观察组(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修复),每组各28例。通过植入自体髂骨骨松质修复牙槽突裂,观察患者术后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植骨成功24例,成功率为85.71%;对照组植骨成功15例,成功率为53.57%。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术修复牙槽突裂,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植骨成功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修复与延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笔者医院行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修复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观察组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对照组行即刻种植延期修复,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牙槽嵴宽度和软组织美学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观满意度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观察组软组织美学修复效果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软组织美学修复效果总分较术后即刻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M1、M2牙槽嵴宽度较术后即刻均变窄(P<0.05),对照组M3、M4、M5牙槽嵴宽度较术后即刻变窄(P<0.05),而观察组M5牙槽嵴宽度较术后即刻变宽(P<0.05),且观察组M1、M2、M4、M5牙槽嵴宽度均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咀嚼功能、附着高度、整体美观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骨代用品在美学区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医院接受美学区域拔牙且需行种植修复的患者52例(共52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采用微创拔牙法,对照组拔牙后让拔牙窝自然愈合,实验组采用CGF位点保存联合Bio-Oss骨代用品修复。比较两组拔牙位点愈合、植骨及种植体保存情况和手术前后拔牙位点骨板高度及牙槽骨高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拔牙位点植骨区均愈合良好,附着龈充足,外形丰满;对照组患者拔牙位点愈合良好,但牙槽嵴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且附着龈相对较窄。随访12个月,实验组未行植骨手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对照组腭侧、唇侧骨板高度及两组牙槽骨高度均明显减小,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种植修复体牙间乳头及龈缘高度均获得良好保存。结论:拔牙同期采用CGF联合骨代用品行拔牙位点保存,可降低骨增量手术比例,有效保存牙槽嵴顶宽度,提高术后美容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牙槽嵴裂植骨同期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槽嵴裂植骨手术同时,利用自体髂嵴软骨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矫治方法。方法 11~14岁的单侧完全性唇裂伴牙槽嵴裂患者,髂骨松质行牙槽嵴裂处植骨,并将髂嵴软骨移植于鼻背和鼻小柱处,修复唇裂术后鼻畸形。结果 32例患者均Ⅰ期痊愈,患侧口鼻瘘、牙槽嵴裂、鼻翼基部凹陷、鼻小柱偏斜、鼻尖低平等畸形等均得到良好的矫正。结论自体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对鼻翼塌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可以与牙槽嵴裂手术同期施行,可有效矫正唇裂术后鼻畸形。  相似文献   

18.
自体髂骨移植是齿槽嵴裂二期植骨修复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对于牙槽突裂隙较大,瘢痕牵拉严重,骨段塌陷,以及缺乏健康黏骨膜以覆盖植骨组织的患者,该方法成功率较低。采用牵引成骨的方法可有效关闭牙槽裂隙,我们就牵引成骨在齿槽嵴裂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onlay植骨的方法对于牙槽嵴裂植骨术后成骨不良的患者进行再植骨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在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0例牙槽嵴裂植骨术后成骨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onlay植骨的方法对上述患者进行二次植骨,并于术后1月和术后半年对二次植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组研究对象经onlay植骨手术后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通过比较术前和术后CBCT检查结果,可以发现裂隙区成骨高度和成骨厚度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半年与术后1个月两个时间点成骨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nlay植骨法应用于治疗牙槽嵴裂植骨术后成骨不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将牛骨经过高温煅烧制备的煅烧异种骨材料(以下简称煅烧异种骨)用于犬拔牙窝牙槽嵴位点保存的效果。方法取健康1.5~2岁龄比格犬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2、4前磨牙以及上颌第2前磨牙,左侧拔牙窝植入煅烧异种骨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商品名:骼瑞)作为对照组。术后1、6个月行伤口及植骨材料大体观察后,分别过量麻醉处死3只实验动物,分离上下颌骨后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植骨部位与相邻参照区(邻近的第3前磨牙两个牙根中间的骨区)的平均灰度值,计算植骨处与参照区的灰度比;常规行HE染色观察两组植入材料吸收情况和新骨形成情况,评价材料成骨效果。结果大体观察示,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创口均基本愈合,植骨材料无裸露;术后1、6个月创口均愈合良好,无肿胀。锥形束CT检查示,术后1个月,两组植骨区均可见植骨材料残留;术后6个月,两组植骨区未见明显植骨材料残留,植骨区牙槽嵴高度均未见明显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窝内骨量无明显差异。术后1、6个月实验组植骨处与对应参照区的灰度比分别为0.97±0.14、0.93±0.06,对照组分别为0.99±0.16、0.94±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33;t=-0.770,P=0.466)。HE染色示,术后1个月,两组植骨部位均可见大量植骨材料未降解,植骨材料周围可见新生骨组织;术后6个月,两组植骨材料基本完全降解,均可见大量成骨。结论煅烧异种骨材料能够保持牙槽骨密度,并有良好的成骨效果,能够用于牙槽嵴位点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