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腹股沟区膜解剖的了解,辨认开放腹膜前入路手术的正确层面,减少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8年3月东莞茶山医院450例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术中观察、组织学分析和术后长期随访。 结果腹股沟管有两个内环(中间环和内环)。进入Bogros间隙的"门户"是腹膜和腹膜前筋膜深层之间,而进入Retzius间隙的层面则是腹横筋膜和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这两个不连续的膜层面通过切开腹壁下血管处间隙韧带而贯通为一体的腹膜前间隙。术后随访平均5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1%。 结论熟悉腹股沟区膜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提高开放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中线位镜推法是目前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最常用的方法,膜解剖理论对其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纳筋膜"圆筒壁"、"多层次"、"筋膜间平面"、"联合筋膜平面"、"平面转换"等概念和理论,来阐述TEP术中空间建立、疝囊分离以及补片平展等关键步骤。镜推法沿腹直肌后鞘前行,首先进入肌后间隙,位于腹直肌和腹横筋膜(TF)之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腹股沟区膜解剖结构,正确辨认腔镜后入路腹膜前修补术的手术层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并发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传统弓状线(脐下4~5 cm)36例(30.0%),低位弓状线(脐下6~12 cm)84例(70.0%)。弓状线边缘清晰38例(31.7%),而其下缘逐渐变薄、变少呈散在纤维边界不清82例(68.3%)。腹膜前间隙进入的层面是在腹横筋膜和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向外分离Bogros间隙的层面是在腹膜和腹膜前筋膜深层之间,然后切开腹壁下血管处的间隙韧带将两个不连续的间隙贯通为一体的间隙。腹膜损伤率为5.0%(6/120),无腹壁下动脉损伤。术后中位随访2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熟悉腹股沟区膜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提高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要求是直视下锐性分离,将直肠连同直肠固有筋膜包被的脂肪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结整体完整切除。强调脏壁层之间锐性分离,而膜解剖理论与其不谋而合。外科膜解剖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人们常说的"间隙"或"层面",结合腹腔镜放大作用和3D腹腔镜的纵深感,将膜解剖应用于直肠手术,对系膜认识更加深刻,辨认盆底自主神经更加有效。腹膜筋膜融合退化后,在直肠后方形成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在S4椎体前方融合增厚形成Waldeyer筋膜,同时将直肠后方间隙分为上方的直肠后间隙和下方的肛提肌上间隙。直肠侧方的膜解剖的关键结构是侧韧带,侧韧带正好是直肠系膜固有筋膜"门",由髂内动脉发出的直肠中动脉,盆丛发出的直肠支与及淋巴管共同形成。Denonvilliers筋膜是腹膜的融合产物,是直肠前方膜解剖关键结构。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对降低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切开腹膜返折如位于最低处标志性"卫"氏线后方,则进入Denonvilliers筋膜的后方,可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精索壁化正确的外科操作平面。方法:回顾分析为63例成人男性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复习、再认识精索壁化的解剖学特点及意义。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并发症少;腹横筋膜表面有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分布;腹直肌后鞘连续性覆盖在腹膜下筋膜浅层表面;输精管及生殖血管位于腹膜下筋膜深浅层之间,腹膜与输精管、生殖血管表面的筋膜之间有天然的间隙,腹膜及腹膜下筋膜深层表面均有呈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结论:精索壁化的外科平面在腹膜与腹膜下筋膜深层之间;辨认这些重要的解剖标志——腹膜及筋膜结构表面的微小血管,以其为导向,可进行精准的外科操作,是TEP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域血管的应用解剖、相关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胰十二指肠区域解剖标志及安全外科平面,为临床上开展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末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十二指肠、胰腺周围供血血管及胆总管下段作了解剖学观察,对横结肠系膜构成的网膜囊及胰腺周围胚胎时期形成的潜在的筋膜间隙和解剖层次标志进行观察描述。结果准确定位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由胰腺前筋膜形成的肝胰襞及胃胰襞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当进行胰腺游离及后方淋巴结清扫时,在胰腺后筋膜及肾前筋膜间有一无血管平面可以应用。肾前筋膜是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肾上腺的安全界面,为避免腹膜后血管及肾上腺的损伤,肾前筋膜应作为安全分离平面的后界。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及分支主要供应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的血运,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结论充分理解胚胎发育过程胰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形成,对于手术中正确理解、辨识解剖平面非常重要,沿着筋膜间隙的操作可避免出血及副损伤,也是肿瘤外科根治性切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是腹膜前间隙手术,可将腹横筋膜(TF)和腹膜组成的间隙理解为单层TF和多层次腹膜前筋膜(PPF)所构成的筋膜间平面.PPF将腹膜前间隙分为壁平面和脏平面.中央区域分离应在壁平面操作,过浅或过深有损伤腹壁下血管或膀胱的风险.壁平面是TEP的“神圣”平面,但在斜疝区域时,为了分离疝囊和保护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盆腹壁的内脏及其筋膜关系,为普外科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应用解剖指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具尸体(男性9具,女性1具),按照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对腹股沟区腹膜前间隙以及结直肠周围间隙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在外侧方向包绕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并以生殖血管和侧锥筋膜为外侧边界,继续向下从内环向外穿出。该筋膜深浅2层共同向内下延续为骶前筋膜,并沿盆侧壁包绕精囊腺和前列腺;该筋膜在脐内侧襞处其浅层向膀胱后壁延伸,其深层向膀胱前壁方向延伸。腹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两侧是延续的,并继续向腹前壁和腹后壁延伸。通过解离肾后筋膜延续至骶骨前方的筋膜,可将直肠、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等器官完整地从骶骨表面揭离。骶骨表面的筋膜与腹横筋膜延续。有骶神经从骶骨表面筋膜穿出,向盆侧壁与盆从汇合。结论 (1)存在1个独立的包绕肾脏、输尿管、输精管、精索血管、腹下神经、精囊腺、前列腺以及膀胱下部的泌尿生殖筋膜系统,生殖血管和侧椎筋膜是其外侧界限,并有一部分筋膜随着生殖血管和输精管穿出内环,左右两侧筋膜至少在髂血管分叉处以下是相互融合连续。(2)Bogros间隙和Retzius间隙是同一个间隙,可统称为腹盆壁内脏间隙。(3)泌尿生殖筋膜将直肠后方与骶骨表面筋膜之间的间隙分为直肠后间隙和骶前间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腹股沟管内、外环和腹膜前间隙膜的精确解剖,辨认开放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正确入路层面,减少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方法对600例(628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和术后长期随访。切开腹股沟管第一外环显露腹股沟管,切开第二内环进入Bogros间隙,在此分离还纳疝囊并精索壁化,然后切开腹壁下血管内下侧的腹横筋膜进入Retzius间隙。最后切断间隙韧带,将两个不同解剖层面的间隙贯通为一体的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修补耻骨肌孔。结果本组600例平均手术时间(50±10)min,平均住院时间(7±2.1)d。术中腹膜损伤23例(3.8%),均立即缝合。术后血肿16例(2.6%),血清肿11例(1.8%),5例慢性疼痛患者中有1例行腹股沟神经封闭理疗。随访12~100个月,平均53个月(随访率83.3%),复发4例。结论腹股沟管内、外环及其膜结构和腹膜前间隙膜的精确辨认和解剖,有助于提高开放前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侧方淋巴结清扫作为直肠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一直因手术风险大、术后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而饱受争议。基于膜解剖的直肠癌侧方淋巴结"两间隙"清扫术采取由膜至间隙的手术方式,依据膜解剖标记,层面容易辨识,血管和神经定位明确,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同时简化了手术操作,手术方法可重复和模式化。与侧方淋巴结清扫相关的膜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3D膜解剖理念的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3D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1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 中位年龄67(53~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2分8例, 3分2例;有吸烟史6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 糖尿病2例, 心脏病1例;均无腹盆部手术史。术中基于3D膜解剖理念对盆腔内重要筋膜进行识别定位, 即由膀胱前筋膜平面分离到达膀胱侧间隙, 并与Retzius间隙、Bogros间隙汇合, 在膀胱前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尿生殖筋膜包绕形成的层面内解剖以完成膀胱切除过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经腹腔途径或开放手术;术中无腹膜损伤。手术时间中位值276(237~325)min, 术中失血量中位值160(50~28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1.8(1~3)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中位值1.3(1~2)d, 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9(5~12)d。所有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中位值10(6~20)枚, 淋巴结阳性3例, 10例切缘均为阴性;术...  相似文献   

12.
王枭杰  黄颖 《腹部外科》2023,(6):437-444+449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是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标准。对直肠癌手术相关局部解剖、自主神经解剖和膜解剖结构的充分认识,有助于保功能TME的常态化开展。该文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单中心TME相关解剖的系列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左腹膜后间隙在头侧靠近肠系膜下动脉血管蒂根部存在疏松区域,是开始左腹膜后间隙分离的理想起点,分离过程中需及时切断左原始后腹膜,缩短分离距离。在部分进展期病例中选择性采用肠系膜下动脉鞘内分离技术,可在保证肠系膜下丛平面下肿大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存肠系膜下丛左侧束。因直肠骶骨筋膜所致的特有的直肠环周筋膜分布模式,建议直肠环周分离时遵循“后-前-侧”的分离顺序。保留部分Denonvilliers筋膜的直肠前间隙分离策略有助于保证直肠前方系膜的完整切除,并保护精囊腺水平的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 NVB)。对前列腺水平NVB脂肪垫走行和解剖本质的理解,有助于从整体角度保护之。理解直肠尿道肌及其与直肠纵肌移行结构间NVB的分布,经会阴入路分离时,应以前列腺和双侧NVB为标记,...  相似文献   

13.
正【内容简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疝修补术,但面临腹膜前间隙结构解剖复杂、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问题。该手术视频案例直观细致地剖析了腹股沟区的膜结构与弓状线、腹壁下血管、Retzius和Bogros间隙关系等,旨在通过充分熟悉腹股沟区膜结构的解剖情况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膜后筋膜间隙分层及其在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的应用,探讨后腹腔镜下筋膜外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们选择肾前融合筋膜肾筋膜间隙作为肾前方的手术平面,腰肌前间隙作为肾后方的手术平面,行后腹腔镜下筋膜外解剖性肾切除术12例,对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手术录像等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0±3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12ml。术中未出现大出血和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平均24h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日6d。结论后腹腔镜下筋膜外解剖性肾切除术具有解剖层次清晰,容易游离,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和安全有效等优点。肾前融合筋膜肾筋膜间隙可作为肾前方手术平面,腰肌前间隙可作为肾后方手术平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膜解剖理念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院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腹股沟疝患者311例,按手术方式分标准TEP组(169例)和膜解剖TEP组(142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腹壁下血管损伤、膀胱表面血管损伤、生殖血管损伤、输精管损伤、腹膜破损和术后疝复发情况。 结果与标准TEP组比较,膜解剖TEP组的腹壁下血管损伤少,膀胱表面血管损伤少,腹膜破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殖血管损伤、输精管损伤和术后疝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膜解剖理念在TEP中的应用,对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和腹膜破损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分析基于膜解剖的 “两间隙”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解剖学理论,探讨对低位直肠癌病人行“两间隙”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解剖观察24具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成人尸体标本,对与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相关的筋膜和间隙进行记录和描述。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行3D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两间隙”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14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24具尸体均可以明确解剖出直肠固有筋膜、尿生殖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闭孔筋膜(壁筋膜),并在直肠侧方从内至外依次排列。直肠固有筋膜表现为覆盖在直肠及其周围脂肪表面的最内侧薄层筋膜。尿生殖筋膜是位于直肠侧后方的盆腔最为致密的筋膜,其中20例(83.3%)腹下神经位于尿生殖筋膜内;4例(16.7%)腹下神经位于尿生殖筋膜的深面。膀胱腹下筋膜是由脐动脉、膀胱下动脉和膀胱壁组成的“三角形”筋膜。临床实践表明,14例病人均在3D腹腔镜下完成侧方淋巴结清扫。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时间为(175±27)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mL,2例病人出现并发症,淋巴漏和下肢疼痛各1例,术后住院时间(11±2) d。3例(21.4%)病人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侧方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为单纯性髂内淋巴结转移,平均侧方淋巴结检出数目(8.4±1.3)枚。结论 “三筋膜”(尿生殖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闭孔筋膜)构成了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两间隙(膀胱旁间隙和Latzko直肠旁间隙)。基于膜解剖的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两间隙”清扫术依据膜解剖标记完成,层面容易辨识,血管、神经定位明确,初步的手术经验证实临床切实可行,不但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保证手术的根治性,值得进一步积累病例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直肠癌根治手术尚没有建立分型体系, 不能依据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因而难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本文基于盆腔膜解剖的"四筋膜、三间隙"理论, 并结合该理论和宫颈癌根治术Querleu-Morrow分型的膜解剖基础, 依据直肠侧方的切除范围, 提出了基于膜解剖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新分型, 将直肠癌根治术分为ABCD四型, 并依据自主神经的保留与否增加了相应的亚型。其中A型为保留泌尿生殖筋膜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B型为经典TME, C型为扩大TME, D型为侧方扩大切除术。本直肠癌根治手术分型统一了盆腔膜解剖名词, 验证了利用"四筋膜、三间隙"理论对直肠癌手术进行分型的可行性, 旨在为今后制定统一规范的盆腔肿瘤根治手术分型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3D腹腔镜在临床的应用是工业与医学结合的产物,改变了外科医生对原有解剖结构的认识,使得曾今无法辨识的亚微结构真实而又立体地呈现在眼前。3D腹腔镜所具有的三维立体空间感,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当中很容易地找寻到正确的解剖层面和筋膜间隙。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CME)过程中,利用3D腹腔镜视野的纵深感和对亚微结构的真实呈现,沿着右侧Toldt筋膜与泌尿生殖筋膜之间的筋膜间隙拓展升结肠后间隙及横结肠后间隙,辨识胰十二指肠前筋膜、Treitz筋膜及Fredet筋膜,确保右半结肠脏层系膜和背侧的泌尿生殖筋膜的完整性,最终实现整块移除右半结肠及其系膜,完成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此外,3D腹腔镜呈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可以清晰地显露外科干,并对血管根部淋巴结进行立体清扫,以实现D3根治术。完美的CME+D3根治术可以改善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并降低局部复发率。手术视野的良好显露和对筋膜层面的正确辨识,是实现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的关键,而3D腹腔镜在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中恰恰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指引"一号主角"即主刀医生进入到神圣外科层面(surgical plane),保证了右半结肠癌CME+D3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外科医师对解剖的认识趋于精细化,已从器官解剖、血管解剖,发展到膜的解剖。在腹腔镜的放大视野下,外科医师凭借经验可进入无血管的间隙层次,并利用这些天然的解剖间隙完成手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全腹膜外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更是利用腹膜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盆腔内脏神经的走行及与盆腔筋膜的关系,寻找安全的操作平面,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内脏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12例人骨盆标本,观察盆腔内脏神经的走向分布及与筋膜间隙的关系。结果腹下神经全程走行于骶前筋膜内,下腹下丛走行于盆壁层筋膜内,并于直肠2点及10点处(截石位)在多个平面交叉穿入Denonvilliers筋膜汇入泌尿生殖血管束,Denonvilliers筋膜内存在横行的神经交通支。结论直肠后方及侧方的手术操作平面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靠近直肠固有筋膜一侧,在直肠前方的手术操作应注意保护直肠2点及10点位置的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及Denonvillers筋膜内的神经交通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