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泻南补北温热病极期,每出现热盛伤阴、火旺水亏之象。此证之水亏,乃由于火旺而来,因而泻火一法,实为当务之急。然泻火之品,多为苦寒性味,味苦者燥,有伤津耗液之弊,因而单纯使用苦寒药则水愈亏。反之,专一使用甘寒育阴药则又不能扑灭火炎之势。唯有用泻火育阴法,合苦寒...  相似文献   

2.
10 滋水涵木用滋养肾阴以涵濡肝阴、充养肝血的治法,称之为滋水涵木法。五行中肾为癸水,藏精;肝为乙木,藏血。肾为母,肝为子,母能生子,水能生木。这是说,肾水源源不断地濡养肝木,以遂其生发之气。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又能助长肾水的再生。这一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之为“相生”,术语上也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肾同源”。如上所述,肝肾两脏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则彼此影响。例如肾阴耗损,可以导致肝阴亏虚;进而子盗母气,肝汲肾阴以自救,由此肾阴益耗,成为肝肾同病。治法方面,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中指出:“补肾即所…  相似文献   

3.
变法实践录(续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 阳中求阴阴虚者养阴 ,以及阴虽虚而阳弱见证不显者 ,只滋其阴 ,不予补阳 ,此乃常法。然而《内经》中早有阴阳互根之说 ,亦即“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治阴伤证者 ,若单纯养阴而不及阳 ,不仅“孤阴不生”,且常服阴柔之品 ,难免有伤中之变。因此 ,阴虚者当以养阴为主 ,同时也要辅以补阳 ,所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氏深知这一生化关系的重要性 ,在提出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外 ,又创制了左归丸 ,在用大队熟地黄、山茱萸、枸杞、龟版胶、山药、牛膝补肾滋阴的基础上 ,再辅以鹿角胶和菟丝子补阳 ,做到…  相似文献   

4.
变法实践录     
  相似文献   

5.
变法乃变化、变更或变通的治疗法则,包括治疗“气反”的“反治”法在内,它和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8种常法有别。其适应范围,一般都是较为复杂的疑难杂证。现就个人认识,结合半个多世纪在临证中的实践体会,谈谈部分变法的运用。1 求汗于血“求汗”一法...  相似文献   

6.
抗鹭娃 《中医杂志》2000,41(8):468-468
我师朱则如先生一生忙于诊务,精治内科诸疾,尤在辨证上很有功力,临床运用变法,每能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兹举验案3则如下。1 下病上取治癃闭于某某,男,74岁,1979年8月20日初诊。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储留,于10日前在某医院行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瘘手术,术后情况尚好。近3天自觉  相似文献   

7.
变法实践录(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亦称甘温除大热。它是以味甘性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治疗因中气不足及气虚血亏而形成的内伤发热 ,重在扶正以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气虚外感患者 ,也适用此疗法。至于甘温除热法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其“热”的机理何在 ?迄今尚无较完整的答案。个人认识是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篇“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的经旨 ,可以看作是 :营卫既来自中焦水谷之气 ,则中气之和利与否 ,能够影响营卫之和利。即中气和利 ,营卫亦和 ;中气虚馁 ,则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则热 ,或乍寒乍热。重言之 …  相似文献   

8.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85-487
20 行血以止血中医治疗血证 ,其专藉凉营以冀“血得寒则凝”与用炭药以期“血见黑即止”等法 ,医者每恶其有“留瘀”之弊。“服寒凉药百不一生”的说法 ,虽非绝对公允之论 ,但以之为擅用凉血法者之棒喝 ,似属必要。缪仲醇氏治血三法 ,首条即指出 :“宜降气不宜降火”,继又指出 :“宜行血不宜止血”,可谓善治血证者。否则 ,见血止血 ,则咯血者往往因血多喉小 ,瘀不得出 ,留于肺络 ,久之将成损怯。反之 ,以行血化瘀法治咯血 ,则肺络中无瘀 ,因而也就无后患可言。王清任云 :“瘀化下行不作痨”,这是经验之谈。对于女科经漏者 ,用止血法亦常朝…  相似文献   

9.
8 补火生土按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火能生土,土赖火旺。由于火有坎离之分,土有戊己之别,坎火生己土,离火生戊土。肾属坎,脾属己,心属离,胃属戊;坎(肾)离(心)为阳气之根,亦是戊(胃)己(脾)阳气之源。前贤譬喻脾胃为釜,命火为薪,薪燃釜热,水谷始得以腐熟,精微方有以化生。反之,先天火衰,则诚如《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所说的那样:“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出”。而坎(肾)离(心)与戊(胃)己(脾)之间的相生关系尤为突出。对此,李士材更具体地指出:肾“虽属水脏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脾胃属土,主…  相似文献   

10.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0):418-420
18 增水行舟大便秘结者 ,通常均以下法治之。下法中又分寒下、温下与润下诸法。而润下法中 ,又多以麻子仁丸、五仁丸等为代表方。药物则以火麻仁、郁李仁、 >蒌仁之属以润肠通便。这类药虽有润下之功 ,但却缺少滋阴之能。对于温热病因热灼阴伤而大便不通的患者 ,用上述方药则难合拍。譬如舟楫 ,河水干涸 ,船舶怎能行驶 ?欲得船行 ,必须水涨。增水方可行舟 ,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吴鞠通氏指出 :“津液不足 ,无水舟停者 ,间服增液”。这确是经验之谈。关于增液汤的适应症 ,吴氏曾云 :“阳明温病 ,无上焦证 ,数日不大便 ,当下之 ;若其入阴素虚…  相似文献   

11.
6 厚土敛火火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则补之”和“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泻 ,虚火当补。厚土敛火法的适应症为虚火。此法实由李东垣氏的“甘温除热”法引申而来 ,但与“甘温除热”法却又同中有异。其异在于此法除用甘温药厚土敛火外 ,还可用甘凉药厚土敛火。例如《临证指南医案》载“某 ,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 ,遂衄血咳血 ,心腹极热 ,五味偏胜 ,腑阳脏阴为伤”,叶氏用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以养胃和脾 ,即含有厚土即是敛火之意。厚土敛火法首先由尤在泾氏在《静香楼医案》中明白地提出 :“中气虚寒 ,得冷则泻 ,而又火升齿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药学编写体例,选择了四百多味常用中药,按照中医药理论分为解表法、催吐法、止吐法、泻下法、利尿逐水法、祛风湿法、祛暑法、祛寒法、清热法、止咳化痰法、理气法、理血法、补养法、芳香开窍法、安神镇惊法、固涩法、消化法、驱虫法等十八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立法用药的基本理论原则,并结合作者临床用药心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介绍了这些中药的特性及功用。  相似文献   

13.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4-517
21上病下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 关于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  相似文献   

14.
治阳痿九法     
阳痿即阴器不举或举而不坚,难以进行房事.其病因非一途,其证候亦各异,需辨证准确,从本治疗,方能取效.现谈谈笔者临床治阳痿的几种常用治法.一、清化湿热法:此法适用于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痿.证见阳痿,小便短赤,下  相似文献   

15.
变法验案4则     
施红 《新中医》2003,35(7):62-62
1 益肾通淋法 王某,女,30岁,2001年6月4日初诊。尿频、尿急1年余。患者产后尿路感染,用可乐必妥、氟嗪酸治疗10天后,尿检正常,但尿频、尿急症状未减,情绪紧张或闻及水流声时更明显,甚则1小时内小便4~5次、量少。妇科检查正常。曾服清热通淋中药10余剂,未愈。诊见:面色苍白,略  相似文献   

16.
17.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病机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反复疼痛、消化道黏膜、肌层和 /或浆膜层受到损害为特征 ,传统医学属“胃痛”、“胃脘痛”范畴。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对其病机的认识仍停留在“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 ,胃之气血瘀滞不通 ,不通则痛[1] ”上。为深入研究消化性溃疡 (胃体溃疡 )病的治疗 ,笔者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着手 ,作一简要探讨。1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溃疡好发于胃体小弯、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 (胃底、胃大弯少见 )。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 ,慢性周期性发作 ;常见于空腹…  相似文献   

19.
吾师李幼昌为清代名医李中梓之后,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我省著名老中医。吾师最擅用清代雷丰(少逸)《时病论》以法带方治疗疾病,其中雷氏“培中泻木法”运用尤为娴熟,创新良多,现总结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多病、久病、老年人、新产妇等患者的病机,往往出现阴阳偏颇、升降逆乱、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等相反病理变化,需要采用滋阴制阳、升清降浊、补虚泻实、清上温下等双向疗法,使相反的病理机制转变为正常的生理状态。这也是《素问·标本病传论》中间者并行的做法。高士宗释云:如邪正之有余不足,叠胜而相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