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丹溪与"六郁"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经》中的“五郁”到朱丹溪“六郁学说”的创立,体现了医学发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注重临床实际的求索过程。《内经》云“木郁者,肝病也……火郁者,心病也。……土郁者,脾病也……金郁者,肺病也……水郁者,肾病也。”朱丹溪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致病因素,对“郁证”有独到的见解,认识到《内经》五郁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痕迹,临床中很难使用,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的六郁学说。  相似文献   

2.
越鞠丸方名渊源与临床加减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中:"越鞠丸,解诸郁."方由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五药组成,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越鞠丸影响深远,后世医家或取其组方之意而创建新方,或通过加减变化而扩展其应用范围,笔者拟对越鞠丸方名和该方的临床加减运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轩岐精言(5)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木瓜解郁     
<正>抑郁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或紧张担心、恐惧状态为特征的情感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中医"情志病"、"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范畴。目前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由精神刺激致情志不舒,诱发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病证,其病理源于肝、脾二经。《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六郁汤、越鞠丸等治疗方剂。单味药可选食木瓜以作食物调节。  相似文献   

7.
认为“郁”是肝病的基本病理,肝病之“郁”有气郁、火郁、湿郁、食滞、血瘀之别,临证需详辨。治疗肝病的关键在“解郁”。理气、化痰、泻火、化湿、导滞、活血化瘀诸法皆是解郁之法。不能拘泥于疏肝解郁一法。  相似文献   

8.
“木郁达之’出自《索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的治则之一,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木郁与妇科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简耍论述这一治则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妇科临床的实践意义。l“木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木郁,赵养葵说:”‘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立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元代朱丹溪引伸(内经)之义,创六郁新论.言六郁以气郁为主,进而可产生湿、热、痰、血、食请郁。明代孙一奎倡五脏“本气自银’,首次提出‘肝郁”之名及其临床表现。他说:“肝郁者.两胁微膨,暖气,连连…  相似文献   

9.
妇女之病,以“虚”“郁”为多。“虚”有脏腑阴阳气血之别,“郁”有气、火、痰、血、湿、食之异。临床所见“虚”、“郁”相比,又恒以“郁”证为多,此皆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善怀而多郁之故。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相因,气郁为首,是由肝之功能所  相似文献   

10.
消渴为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趋上升。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思路和用药方法在消渴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社会环境影响,情志因素作祟,郁证往往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朱丹溪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文章从六郁出发,探析六郁在消渴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历代医家及当代诸多医者的经验,从六郁出发,以解郁之法治疗消渴确为行之有效。以期对提高中医药消渴临床治疗疗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陈苏生先生从他6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出“郁”是各种疑难病症的重要原因,提出万病一郁,调气为先的治疗概念。陈先生设“人身三宝汤”以舒肝和络,解郁辟浊,调畅气血,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中风病的诸多病理改变为基础,尤其是人体气血逆乱,是脑主神明、司运动、主宰脏腑等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现.元代<丹溪心法>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法.明代以后,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所论述的证治方药内容丰富,用药清新灵活.  相似文献   

13.
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的功效 ,主治外感表证以及麻疹初起、疮疡初起、水肿初起等见有表证者 ,可助疹毒透发 ,疮疡消散 ,使湿邪随汗而解。解表药以其气清味薄 ,味辛能散能行 ,轻扬上行之性 ,常与其它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用于治疗多种疾患。1 辛散能行1 .1 理气散郁 :《内经》曰 :“木郁达之”,“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肝属木 ,为将军之官 ,主疏泄 ,恶抑郁 ,凡情志不畅 ,或暴怒伤肝 ,常致肝郁气滞 ,治以疏肝理气之法。解表药以其味辛气香 ,能散能行 ,常在治疗肝气郁滞的方剂中助理气疏肝 ,散郁消滞之用。如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  相似文献   

14.
名医魏长春治郁症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举随师临症的十个典型郁症病例,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都、食郁六个方面进行分类评述,以体现魏长春先生治疗郁症的经验特色。  相似文献   

15.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6.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的发生与中医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使湿、痰、瘀等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六郁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五郁之论,源始于《丹溪心法》六郁之称,发展于献可《医贯》相因为病。"气郁""食郁""湿郁""火郁""痰郁""血郁"之六郁,始以"气郁"为先导,交错贯穿于脂肪肝发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为要,"顾护脾胃"为本。文章以"六郁学说"为出发点,对脂肪肝的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临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咳血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病位在肺,其病机与脏腑气机郁滞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首创六郁之说,认为肝气郁结可致气、血、火、痰、湿、食六郁。《读医随笔》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笔者学习前贤经验,结合老年人脏腑衰退,肝气易郁等生理病理心理特点,对老年咳血从郁论治,获得良效。兹述如下。一肝郁气滞,络脉受损《景岳全书》云:“失百病皆生于气……”。气之为病,多为郁结。老年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心理调节能力差,常因不能适应家庭与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心绪不宁,若忧郁思虑太过,每使…  相似文献   

19.
郁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疾病之一,当今普遍采用以理气为主治疗郁证,作者依据《内经》"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的治疗总则,及《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的理论,结合金元时期名医的认识,认为"郁则化热","壮火"易耗伤人体元气,故在应用疏肝理气药的同时结合少量补气药以"资其化源",重视益气药在治疗郁症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解郁还须益气"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