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炎症反应是目前已知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法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始终。综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策略、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活血化瘀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趋势逐渐呈现低龄化现象。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的病理过程,是其标志之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必然结果。本文将从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形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与钙化关系、动脉粥样硬化钙化与斑块稳定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干预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形成共识,慢性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现就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过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表现。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密切相关,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自噬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与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状态等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探究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有望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大、中动脉的多因素、多步骤失调性病变,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和自噬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氧化应激通过直接氧化损伤和间接信号介导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自噬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双重作用;二者又有错综复杂的交联关系。本文分别从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交联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为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常累及心血管、脑血管导致严重后果。西医以降脂、抗炎、抗凝和手术治疗等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仍不能让人满意。本文通过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和西医病理之间的联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高血压、感染、糖尿病、肥胖等均可触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单纯的由于脂质沉积所致,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反应的触发机制和基因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构功能及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时期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变化,淋巴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作用,巨噬细胞的淋巴管迁移及其参与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增生性疾病〔1〕。在长期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脂质、钙盐和炎症细胞构成〔2〕。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  相似文献   

10.
自体吞噬(自噬)是由溶酶体介导的降解细胞质内受损的细胞器或蛋白质的代谢过程。适度的自噬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过度自噬会导致细胞死亡,不利于斑块的稳定性。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自噬是影响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生存的分子细胞机制,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本研究对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双重作用、巨噬细胞自噬对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中药对巨噬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潜在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