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木通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研究小木通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中低压制备色谱等技术分离小木通的化学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小木通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1),异松脂素(2),松脂素(3),(+)-2-(3,4 -dimethoxyphenyl)-6-(3,4-di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 (4),matairesinol (5),落叶松脂素(6),justieiresinol(7),丁香脂素(8),鹅掌楸苷(9),3-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葡萄糖苷(10),3,5-二甲氧基-对苯二酚-1-O-β-D-葡萄糖苷(11).结论:除了化合物9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瑶族药消瘤藤Pileostegia tomentell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能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的阐明,促进其深入开发与利用。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重结晶法等方法对消瘤藤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红外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测试并鉴定。结果:从消瘤藤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二十四烷酸(1),蒲公英赛醇(2),β-谷甾醇(3),3β-乙酰氧基-乌苏酸(4),豆甾烷-3,6-二酮(5),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6),茵芋苷(7),7-羟基香豆素(8),3,4-二羟基苯甲酸(9)。其中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6),茵芋苷(7),7-羟基香豆素(8)3个化合物为香豆素类成分。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植物中富含多种香豆素类成分。该研究一定程度上对消瘤藤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了揭示,也能促进其定性定量质控手段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叶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并通过NMR和MS等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与讨论: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异嗪皮啶(1),6,7-二甲氧基香豆素(2),东莨菪内酯(3),7-羟基香豆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香豆素-7-O-#-D-葡萄糖苷(6),8-甲氧基香豆素-7-O-#-D-葡萄糖苷(7),7-羟基-香豆素-8-O-#-D-葡萄糖苷(8)。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黑水缬草(Valeriana amurensis Smir.ex Kom.)治疗老年痴呆有效部位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及各种波谱学鉴定方法。结果:从大孔树脂吸附柱色谱的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松脂素-4,4'-O-β-D-双葡萄吡喃糖苷(1),(+)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2),(+)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3),(+)松脂素-8-O-β-D-葡萄吡喃糖苷(4),(+)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5),(+)8-羟基-松脂素(6),(+)8,9'-二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7),(+)8-羟基-松脂素-4,4'-O-β-D-双葡萄吡喃糖苷(8),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9),落叶松脂醇-4,4'-O-β-D-双葡萄吡喃糖苷(10),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吡喃糖苷(11),8-羟基-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吡喃糖苷(1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吡喃糖苷(13)。结论:13个化合物全部为该植物中首次发现,其中包括8个双环氧木脂素(1~8)和5个单环氧木脂素(9~13)。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1)
目的:研究鸡眼藤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C18等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鸡眼藤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3-羟甲基-蒽醌(1)、1-羟基-6-羟甲基-蒽醌(2)、ficusic acid(3)、8-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4)、6-羟基-7,8-二甲氧基-香豆素(5)、7-羟基-6,8-二甲氧基-香豆素(6)、2-羧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7)、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8)、2-羧基-5-甲氧基-苯甲酸乙酯(9)、4-羟基苯甲醛(10)和4-羟基苯甲酸(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反复利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缬草氯仿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醇-4,4′-O-β-D-双葡萄糖苷(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6)、8,9′-二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松脂素(8)、缬草苷A(9)、香草醛(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对川山橙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采用硅胶柱、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了1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11-hydroxytabersonine(1)、venalstonidine(2),sandine(3),齐墩果酸(4),熊果酸(5),白桦脂醇(6),(+)松脂醇(7),(-)丁香脂素(8),8-羟基-松脂素(9),(-)-latifolin(10),甲基条叶蓟素(11),马钱素(12),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3),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4 ~ 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7,(7)
目的:研究缬草的双环氧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双环氧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20%和7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双环氧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素-4,4'-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1)、3'-去甲基-松脂素-4,4'-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2)、(+)-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5'-甲氧基-松脂素-4,4'-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4)、8,8'-二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8,8'-二羟基-松脂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8,8'-二羟基-松脂素(9)、4,4'-二去甲基松伯醇-3'-去甲基-8,8'-二羟基-松脂素(10)。结论:其中,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圆锥绣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圆锥绣球茎枝水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茵芋苷(1),isotachioside(2),8-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3),6-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苷,4),3,4,5-三甲氧基苯酚-1-O-6-α-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5),伞形花内酯-7-O-β-D-芹菜糖基-(1→6)-O-β-D-葡萄糖苷(6),伞形花内酯(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素,8)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9)。结论: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李江玲  赵云丽  秦徐杰  刘亚平  罗晓东 《中草药》2014,45(12):1677-1681
目的研究民族药用植物古钩藤Cryptolepis buchananii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手段分离并纯化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古钩藤茎叶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莨菪亭(1)、(+)-3-hydroxy-β-ionone(2)、(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3)、ficusic acid(4)、(+)-松脂素(5)、(+)-8-羟基松脂素(6)、(+)-丁香脂素(7)、异橙黄胡椒酰胺乙酸脂(8)、loliolide(9)、(–)-蛇菰宁(10)、金圣草素(11)、9-hydroxy-10E,12Z-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2)和ficusesquilignan A(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桑科榕属植物瘦柄榕Ficus ischnopod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水石榴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儿茶素 (1),表儿茶素 (2),芹菜素 (3),licoflavone C (4),6-prenylapigenin (5),槲皮素 (6),木犀草素 (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莨菪亭) (8),3-O-trans-p-Coumaroyltormentic Acid (9),N-trans-feruloyltyramine (10),N-trans-3,4-O-dimethylcaffeoyl dopamine (1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 (12)。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茜草地上部分木脂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茂婷  杨柳  胡江苗  张虹  施香琴  刘守金 《中草药》2017,48(23):4856-4859
目的对茜草Rubia cordifolia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等多种色谱材料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表丁香脂素(1)、开环异落叶松脂素(2)、(-)-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3)、lignans(+)-demethoxypinoresinol(4)、(+)-丁香脂素(5)、异落叶松脂素(6)、橄榄树脂素(7)、(7S,8R)-二氢脱氢双松柏醇(8)、4,5′-二甲基落叶松脂醇(9)、(+)-7R,8S-5-methoxydihydrodehydroconifery alcohol(10)、5,5′-二甲氧基-7-氧代落叶松脂醇(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对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羌活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羟基香豆素(1)、5,7-二甲氧基香豆素(2)、紫花前胡内酯(3)、佛手酚(4)、佛手柑内酯(5)、异虎耳草素(6)、比克白芷内酯(7)、(+)-顺式凯林内酯(8)、(-)-反式凯林内酯(9)、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0)、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内酯(11)、阿魏酸(12)、异欧前胡素(13)和异补骨脂素(14)。结论化合物2、7~9和11为首次从羌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紫堇Corydalis edul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紫堇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亚甲二氧基二氢异香豆素(1)、oxohydrastinine(2)、6,7-dimethoyisoquinolin-1(2H)-one(3)、6,7-methylenedioxy-1(2H)-isoquinolinone(4)、(+)-丁香树脂素(5)、梣皮树脂醇(6)、红景天苷(7)、1-(2-羟基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淫羊藿次苷D_2(9)、水杨苷(10)、淫羊藿次苷F_2(11)、淫羊藿次苷B_2(12)、烟酰胺(13)、邻苯二酚(14)和5-羟基-2-羟甲基吡啶(15)。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5~12、14和15为首次从紫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和13为首次从紫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矮紫堇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藏药矮紫堇生物碱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矮紫堇乙醇提取物的总生物碱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9-methyldecumbenine C(1),原阿片碱(2),别隐品碱(3),四氢黄连碱(4),四氢小檗碱(5),四氢巴马亭(6),tetrahydrocolumbamine(7),奥柯紫堇明碱(8),fumariline(9),二氢血根碱(10),小檗碱(11)。结论:化合物3和5~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高燕萍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6,47(5):712-716
目的对黄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花角蒿全草80%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对丁氧基红景天苷(1)、角蒿辛C(2)、角蒿酯碱(3)、7-羟基多花藤碱(4)、角蒿原碱(5)、苯乙醇葡萄糖苷(6)、地黄苷(7)、类叶升麻苷(8)、去酰基异角胡麻苷(9)、去咖啡酰基类叶升麻苷(10)、carceorioside B(11)、红景天苷(12)、去酰基类叶升麻苷二甲醚(1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葛雯  陈建伟  李祥  李金枝  蔡红蝶  陶倩  罗益远  陈宏降 《中草药》2023,54(11):3417-3423
目的 研究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硅胶、ODS、MCIGel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白草地上部分的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甲基-1,4-二(3,4,5-三甲氧基苯基)-1,4-丁二酮(1)、asperphenamate(2)、rel-(7S,8S,7’R,8’R)-3,3’,4,4’,5,5’-六甲氧基-7-O-7’,8.8’-木脂素(3)、常春藤皂苷元(4)、schisandlignans C(5)、樟叶素(6)、4-羟基-5-甲基己烷-5-内酯(7)、异黑麦草内酯(8)、perseal B(9)、myrisfragransin(10)、heteroplexisolide E(11)、curcasinlignan C(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黑麦草内酯(14)和三白草二萜E(15)。结论 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6、13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药用狗牙花Ervatamia officinali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药用狗牙花枝叶的总生物碱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coronaridine hydroxyindolenine(1)、7S-voacangine hydroxyindolenine(2)、coronaridine(3)、19S-heyneanine(4)、voacangine(5)、tabernaemontanine(6)、dregamine(7)、3-(2-oxopropyl) coronaridine(8)、3-oxovoacangine(9)、voastrictine(10)、16R,19E-isositsirikine(11)、16R,19Z-isositsirikine(12)、16R,19E-isositsirikineN4-oxide(13)、geissoschizol(14)。结论化合物8~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南川木波罗根皮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川木波罗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MCI gel CHP 20P树脂凝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等柱色谱分离手段,对南川木波罗根皮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benzoic acid)(2),香豆酸(p-coumaric acid)(3),儿茶素[(+)catechin](4),(E)-阿魏酸甲酯[(E)-ferulic acid methyl ester](5),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p-E-he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6),norartocarpetin(7),反式氧化白黎芦醇(trans-oxyresveratrol)(8),moracin M(9)。结论:化合物1,2,5,6为首次从桑科植物中获得,化合物3为首次在波罗蜜属植物中发现,而化合物7~9为首次从南川木波罗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天山假狼毒Stelleropsis tianschanic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天山假狼毒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酚(1)、(-)-松脂酚(2)、3′-desmethylarctigenin(3)、牛蒡子苷元(4)、pluviatolide(5)、伞形花内酯(6)、4-(3,4-dimethoxybenzyl)-3-(4-hydroxy-3-methoxybenzyl)-tetrahydrofuran-2-ol(7)、daphnogitin(8)、daphnetone(9)、blumenol B(10)、loliolide(11)、对羟基苯乙酮(12)、对羟基苯丙酸(13);其中包括7个木脂素类、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