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泻黄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黄散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功能泻脾胃伏火,常用于主治脾胃伏火之口疮口臭、烦热易饥、脾热弄舌等症.笔者用泻黄散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清泻升散脾胃郁热伏火的代表方剂,依其方义,辨证论治高热、盗汗、滞颐诸症,取效甚捷.  相似文献   

3.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清泻升散脾胃郁热伏火的代表方剂,依其方义,辨证论治高热、盗 汗、滞颐诸症,取效甚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泻黄散加味治疗小儿胃炎的疗效.方法:将39例符合研究条件的小儿慢性胃炎患者列入临床观察表,于治疗前后均按照观察表中所列的项目进行检查,并如实详细记录所有检查结果,于疗程结束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加味泻黄散能明显改善小儿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在抗幽门螺旋杆菌(HP)方面具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HP的作用.结论: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以下3方面的因素有关:HP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热积脾胃、气机阻滞是本病的中医病机,泻脾胃伏火、理气和中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泻黄散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运用和疗效。方法采用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时期由于脾胃蕴热引起的手足口病、唇炎、汗证、麦粒肿均可用此方,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刘振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6):832-833
口臭是指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而言,《中医内科学》未收录,这类患者在消化、口腔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中常见。笔者根据症状,经辨证属脾胃伏火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钱乙总结小儿脾病病机为"脾主困",他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辨证的应用,例如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时,通过培土生金、调治脾胃而获效。钱乙重视小儿病因,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小儿药证直诀》上篇所述小儿脾胃病诸多病证,均体现出脾主困的病机;中篇所载医案23则,近半数与调补脾胃相关;下篇所载方剂中调补脾胃的有48首,补益方剂如益黄散、异功散、白术散等,攻邪方剂如泻黄散、白饼子等。在攻邪方剂中,又有峻下、缓下、微下等区分,攻邪常以蜂蜜、米面糊丸,并用米饮等调服以顾护胃气。在小儿斑疹类疾病中,钱乙更提出饮食慎口等调护原则。  相似文献   

8.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为我国现存的以原本形式保留下来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所著(阎季忠搜集整理),该书不仅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医方剂方面也有很大影响。现就该书治疗脾胃疾病为主的方剂作一初步探讨。 《直诀》中载以治疗脾胃疾病为主之方约48首,其中以补益为主者11首,以攻逐实邪为主者37首,现分述之。  相似文献   

9.
钱乙 ,字仲阳 ,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专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下称《直诀》) ,不仅对小儿生理、病理、治疗、护理颇多发挥 ,而且也体现了钱氏重视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 ,现浅探如下 ,请同仁指正。1 提出了小儿“脾主困”的学术观点小儿与成人比较 ,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钱乙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小儿生理、病理上是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别。钱氏认为小儿“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 ,治疗“不可痛击”(以下原文均引自《小儿药证直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83年版 ) ,特别在小儿脾胃病理方面 ,提出了“脾主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钱乙是祖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儿科专家,反映其主要学术思想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不但为儿科学发展尊定了基础,而且对祖国医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钱氏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列出了脾胃的辨证要点,又用“虚实寒热”将脾胃进行分类,并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剂。“倦怠多卧,身热饮水”是脾为湿热所困之实证,用泻黄散泻脾经湿热;“吐泻不止”是脾气虚弱,用益黄散理气健脾,化湿涩肠;“脾胃虚寒”用  相似文献   

11.
“肾无实不可泻”,这是古代医家基于《内经》有关肾之论述,并结合临床实践而提出的见解,这一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经验。直至目前,其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一、肾无实不可泻的渊源《内经》中并未提到肾无实不可泻。宋代钱乙首先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此后,则逐渐出现肾无实不可泻的论述。诸如:王好古说:“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方隅在《医林绳墨》中也说:“肾者作强之官,有补无泻”李中梓《医宗必读》也有“北方之水,  相似文献   

12.
痛泻要方[1]最早见于《丹溪心法》[2],主治痛泻。后人在实际运用此方时总结出本方的功效为补脾泻肝、缓痛止泻,主治脾虚肝强之痛泻。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该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方中白术味甘而苦,甘能补益,苦能燥湿,为补益脾胃之气、燥湿化浊止泻的要药。白芍苦酸微寒,既能酸敛收涩,又可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防风胜湿止泻、疏肝理脾。全方补中有泻,使脾气得健、肝气得舒,气机调畅则痛泻自止。1防风在痛泻要方中作用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3.
韩旭 《开卷有益》2022,(12):4-5
<正>地黄丸“家族”品种众多,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剂,衍生出多种地黄丸,它们功效各不同。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最早是“八味地黄丸”。钱氏指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小儿为纯阳之体,易发热助阳,桂枝、附子为辛热之品,主温肾阳,故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生地黄改为熟地黄,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血为主药;辅以山萸补养肝肾;山药补脾固肾,为“三补”,用以治本;佐以泽泻利水,丹皮凉血,清泻肝火,茯苓渗湿利水健脾,为“三泻”,此药以补阴为主,补中寓泻,补泻并用,  相似文献   

14.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危重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北宋著名的儿科大家钱乙所传(宁人阎季忠整理)《小儿药证直诀》中以"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立法,指导临床仍有现实意义。现就《小儿药证直诀》中卷所载三则惊风病案分析于下,以探钱乙如何辨治惊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龙胆泻肝汤见于《医宗金鉴》,由龙胆字、栀子、黄芩、生地、当归、车前子,木通、泽泻、甘草组成。有泻肝火、利湿热之功。方中龙胆草泻肝胆之火.又能清利湿热为主药.配栀子、黄芩强化清热泻火;伍车前子、木通、泽泻利小便而除湿热;生地、当归养血滋阴.以防清利之损;柴胡疏利肝胆并作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使火降热清,湿热分消。临床各科均有应用.基于肝──目内在的特殊关系.笔者将该方方用于眼科.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佳.兹举数例于后:1眼部带状疱疹赵某某.女,39岁,因盲额部及右上眼睑生小疱流…  相似文献   

16.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是临床上治疗肝经实火、肝胆湿热的经典方剂.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皆苦寒之品以直清肝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有扶正之功,亦有制火之用;柴胡疏肝解郁以舒郁火.本方集苦寒直折肝火、利小便以泻肝火、滋阴养血以制肝火、疏肝解郁以舒郁火为一体,临床运用较多,疗效也十分明显.现举临床运用三则如下. 1 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药证直诀》诊治肺炎喘嗽的启示。[方法]阅读《小儿药证直诀》,整理钱乙论述与诊治肺系疾病的有关内容,通过理解与发挥,归纳总结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结果]从《小儿药证直诀》中阐述的肺热、肺盛复有风冷、肺虚热及肺脏怯四个方面探讨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在治疗肺炎喘嗽时,应当识病之轻重先后、究五脏之相胜轻重、慎季节之更替变化、别虚实之有余不足和调方药之迅速及时。[结论]《小儿药证直诀》对方药和证治的阐述,对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断探究其本质,才能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因由三补三泻之六味药组成而得名。载于宋朝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肉桂、附子而来,原为主治小儿“五迟”、“五软”而设,“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头项软,现已广泛用于肾阴亏虚昕致的各种病证。 中医认为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关于《小儿药证直诀》的版本笔者近年来对于《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的版本进行了考证,初步发现《直诀》现存仿宋本、聚珍本、互校本、加注本四种版本。仿宋本是照宋本影刻,现有康熙问起秀堂影刻本,清光绪间有重校复刻本,即为这种版本;聚珍本是清·纪昀等  相似文献   

20.
杨海宁 《医学文选》2000,19(1):57-57
龙胆泻肝汤为《医学金鉴》方 ,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组成 ,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之效 ,主要用于肝胆实火上炎和肝经湿热下注诸证 ,临床应用广泛 ,若加减得当 ,辨证准确 ,疗效显著 ,现举验案数例。1 高血压  男 ,6 0岁。因头晕胀痛 1天就诊。病因起于与人发生口角后 ,证见头晕目眩 ,头痛胀 ,面色潮红 ,目赤、心烦口苦 ,腹胀纳呆 ,大便干结 ,血压 16 0 / 10 0 mm Hg。苔黄 ,脉弦数。证属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治以清肝泻火法。药用龙胆草、菊花各15 g,山栀子、黄芩、生地、泽泻、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