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32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X线平片和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和MSCT诊断有无肠梗阻的正确率分别为81.2%(26/32)和93.8%(30/32)。MSCT检查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7.5%(28/32),病因诊准确率为75.0%(24/32)。结论:MSCT更能准确判断有无肠梗阻、梗阻的定位及病因。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419例经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的各类型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19例患者CT诊断是否存在肠梗阻均与最终结果 相符合,而腹部平片诊断符合率为60.5%(237/392).对419例肠梗阻病因诊断结果 中,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肠粘连88.6%(117/132),肿瘤98.2%(112/114),腹内、外疝93.5%(43/46),肠套叠97.4%(37/38),炎症(包括7例炎症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83.3%(30/36),肠腔内异物88.5%(23/26),肠扭转90.9%(10/11),外伤(包括血肿压迫)62.5%(5/8),血运性肠梗阻100.0%(6/6),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100%(2/2);CT对梗阻病因诊断总体敏感性92.8%(389/419),准确性为91.9%(385/419),假阳性为1.0%(4/419),假阴性为7.2%(30/419).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能确诊肠梗阻,并且能明显提高对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有无闭袢和绞窄及对梗阻原因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急腹症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为急性肠梗阻的MSCT检查资料。扫描采用MSCT平扫或增强扫描,成像方式为薄层横断面、多方位、多平面重建。结果: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其中病因诊断准确率约占93%。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程度及提示肠缺血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有随访结果 的临床或X线、CT检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的50例病例CT及X线平片资料。结果 MSCT诊断肠梗阻存在的正确率96%(48/50),敏感性95.34%(41/43),特异性92%(46/50);X线立卧位平片诊断有无肠梗阻存在的正确率66%(33/50),敏感性76.74%(33/43),特异性68%(34/50)。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17例CT检查病因诊断正确率82.35%(14/17),定位诊断正确88.23%(15/17)。结论 MSCT能准确判断有无肠梗阻存在,显示梗阻部位及判断梗阻病因。 相似文献
6.
7.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一般常用气钡灌肠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因操作烦琐有时诊断困难。近年来,文献报道CT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而且能显示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并能对闭袢性和绞窄性肠梗阻作出诊断,本文将对CT在小儿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为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为100%,病因诊断准确率约占89%。结论: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A、B、C三组小肠梗阻CT影像,A组为单纯性的螺旋CT横断面图像,B组为单纯性MPR后处理图像,C组为螺旋CT横断面图像并辅以MPR(multiple planiar rendering,MPR)后处理图像。结果45例中,包括粘连13例,肿瘤11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5例,腹外疝4例,胆石3例,内疝2例。A、B、C三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26例(57.8%)梗阻部位及28例(62.2%)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9例(64.4%)梗阻部位及31例(68.9%)梗阻原因,C组能确定43例(95.6%)梗阻部位及44例(97.8%)梗阻原因,A、B两组对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但C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优于A或/和B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小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临床、CT及手术资料齐全的肠梗阻患者,其中21例为单纯CT平扫,36例在平扫基础上行增强扫描,其中三期动态增强12例,将CT原始数据进行MPR冠状、矢状重建,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CT诊断梗阻56例,符合率98%;确定梗阻部位48例,符合率88.9%;确定梗阻原因47例,符合率82.5%;10例血供障碍患者,CT检出7例,符合率70.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梗阻的有无、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对确定有无血运障碍也具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大肠组(7例)与小肠组(11例),总结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套叠的长度等特征。结果 12例肿瘤呈类圆形,5例呈分叶状,1例呈柱形。10例呈均匀脂肪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小肠组11例,包括空肠6例,回肠5例;大肠组7例,包括盲肠2例,升结肠3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1例。大肠组与小肠组脂肪瘤继发肠套叠在瘤体最大径、体积、套叠长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小肠脂肪瘤继发肠套叠较大肠,瘤体体积小、套叠长。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可以显示肠套叠的全程,为临床诊疗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U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0例输尿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均行全腹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进行尿路重组成像。结果泌尿系输尿管MSCT后处理成像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输尿管走行、腔内改变、梗阻部位及原因,还可以同时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诊断正确率95.28%,阳性预测值100%,敏感性95.28%。结论MSCTU扫描后处理技术可多方位观察输尿管病变,提高了输尿管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在临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上的表现以及CT三维重建技术对诊断FNH的应用价值,提高CT诊断FNH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FNH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三维重建。结果 CT共发现11个病灶,均为单发;平扫CT上7个病灶为略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了中央瘢痕和纤维分隔外,所有病灶都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变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FNH病灶中发现中央瘢痕,2个病灶增强扫描后经三维重建可发现肿瘤周围增粗迂曲的血管。结论 FNH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上表现具有特征性,螺旋CT诊断FNH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MSCT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06年3月至12月我院采用16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共30例,其中动脉病变21例,静脉病变9例。采用1.5mm准直,0.75mm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CT扫描对下肢血管及其分支显示良好,CTA可清晰显示21例患者的病变的位置、范围、血管壁的钙化程度。CTV4例正常,5例下肢静脉栓塞,其不仅可显示栓子的存在,而且可显示栓子的性质。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的显示下肢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并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及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102例疑似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组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将所有诊断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临床肠梗阻MSCT的诊断准确率为94.00%,X线平片准确率为65.31%,MSCT诊断肠梗阻明显优于X线平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P<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患病程度,提高了临床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在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肠梗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经手术证实机械性肠梗阻34例、动力性肠梗阻29例、血运性肠梗阻27例,均给予X线平片、CT平扫、CTA检查,以外科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X线平片、CT平扫、CTA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3种诊断方式对不同肠梗阻病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机械性肠梗阻和急性血运性肠梗阻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CTA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X线平片;CTA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CTA诊断急性肠梗阻疾病检出率较高,诊断效能良好,具有极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肾征的形成机理,并评价在输尿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在常规静脉尿路造影(IVU)显示白肾征象的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肾绞痛、血尿等症状,并经IVU或手术确诊为结石或血凝块。结果 30例为阳性结石,16例为阴性结石,2例为血凝块引起的输尿管的急性或亚急性完全梗阻;IVU表现为随造影时间的延长,肾实质密度持续增高(即“白肾”)。结论 白肾征的意义在于提示输尿管梗阻尚处于急性或亚急性期,而肾功能尚未明显受损,此时给予及时治疗,可避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