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家长围绕儿童身体活动特定的养育行为及促进和阻碍幼儿身体活动水平的家庭养育因素,为采取相应策略提高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2月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南方大中城市3 959名家长身体活动养育实践,列联表卡方检验探讨家庭不同角色对幼儿身体活动的影响。  结果  39.28 %的家长每周进行2~3次休闲体育活动,27.12 %的家长每周进行1次休闲体育活动,每周不进行活动者占20.86 %。亲子体育活动频率在1~2次/周的家长占58.59 %,其中“有氧运动”和“追逐、扮演游戏”是家长选择最多的内容,分别占55.83 %和52.68 %。从家庭对幼儿身体活动的支持来看,排在前3位的是“经常带孩子去公园等户外场所参加体育活动”(87.82 %)、“购买体育器材满足孩子的体育需求”(69.87 %)、“鼓励孩子自由玩耍”(69.21 %),只有26.02 %的家长选择“资助幼儿到体育培训机构学习”。父母角色差异(χ2 = 23.31,P < 0.001),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家长对不同性别幼儿身体活动需求时间(χ2 = 9.91,P= 0.04)、强度(χ2 = 17.14,P < 0.01)上认知差异是家长支持性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结论  以家庭为基础的体育干预策略中,应克服以上制约因素,尤其发挥父亲的榜样作用、要求家庭提供多种支持,可能将对促进幼儿身体活动发挥更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了解南京市城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为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鼓楼、玄武、秦淮、浦口、雨花台、江宁6个城区14所中小学校4 161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南京市中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中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的学生占55.57%,每天参加学校组织大课间活动的学生占81.09%.每周课外体育活动≥3次的学生占23.19%,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 h的学生占13.96%,不同性别、学段学生学校体育锻炼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值分别为52.76,29.90,16.14,39.34;624.61,53.04,151.25,189.45,P值均<0.05).家庭体育锻炼中有34.34%的家长支持并陪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46.07%的家长支持学生体育锻炼但不陪同,14.83%的家长态度不明确,4.76%的家长不支持学生体育锻炼.14.32%的家庭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不同性别、学段学生家庭体育锻炼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72;229.44,26.43,P值均<0.01).个人体育锻炼现况上有49.82%的学生掌握了3项及以上的运动技能,17.45%的学生参与体育培训班,仅有7.14%的学生周末锻炼;不同性别、学段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2,5.60,24.06;167.51,237.90,223.15,P值均<0.05).结论 南京市城市中小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报告率较低,需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上海市高中生睡眠不足的现况及其与日常体力活动情况的关系。【方法】2015—2016年,在上海市各个区采用按比例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所高中学校,再采取简单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高中版)》对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抽取有效样本6 401人(男生占45.6%,女生占54.4%)。62.8%的被调查高中生每日睡眠时间小于7 h,94.8%的高中生小于8 h。单因素分析发现,女生较男生、高年级较低年级睡眠不足情况更严重;每日身体活动时间达60 min、每日中等强度活动达30 min、每天步行或骑车达30 min、每周体育课数、每周课外体育锻炼量均与睡眠时间正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级、每日步行或骑车时间、每周课外体育锻炼量对于高中生睡眠时间有促进作用。【结论】上海地区高中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体力活动中步行、骑车及课外体育锻炼对睡眠时间起正性促进作用,在健康教育中应鼓励学生每日多步行或骑车、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改善睡眠时间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学龄期儿童父亲参与的现况,寻找其影响因素。 【方法】 应用自编调查问卷,对1 246名16~72月龄的儿童进行调查,应用最适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父亲参与的时间及方式的影响因素。 【结果】 83%的父亲每天陪伴儿童时间在1 h以上,8.5%的父亲陪伴儿童每天不足半小时。在校正儿童年龄、性别的基础上,父亲参与时间与父母文化程度相关(P<0.05)。在文化程度高的家庭中,父亲较多参与玩游戏、讲故事,较少看电视。家庭结构、居住地也会影响父亲参与的方式。 【结论】 大部分父亲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儿童的直接养育过程,其时间和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健康教育状况。【方法】随机抽取二个区九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托幼机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状况问卷,了解儿童行为问题及健康教育状况。【结果】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行为异常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有心理卫生培训证书、父母经常责骂子女、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家长较凶、家庭和睦密切相关。家长希望通过专业人员、报纸(电视)获得心理卫生知识,希望在医院、托幼机构、保健部门得到心理卫生服务。托幼机构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较薄弱。【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学校、家长、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了解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江苏省8城市抽取30所中小学6 846名学生,对其体育发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学校因素中,场馆器材不能满足体育课、课外活动的报告率分别为11.96%,15.63%,体育课不足3节/周、被占用、完全能上满规定时间、缺乏兴趣的报告率分别为55.15%,51.57%,53.87%,42.25%,学校规定大课间活动的报告率为80.53%,不喜欢教师或教学方式的报告率为25.82%;个人因素中,每周参加课外活动≥3次、每天参加课外活动≥1h、掌握3项及以上运动技能、参加课余体育项目培训班的报告率分别为18.00%,12.66%,60.70%,15.50%;家庭因素中,家长支持并陪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报告率为32.98%;社会因素中,体育成绩、《体质测试》成绩、体育活动影响在校评优和升学就业的报告率分别为35.92%,32.46%,24.04%.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男生体育发展好于女生,苏南中小学生好于苏北.结论 体育课程质量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与频数少、家长不陪同和社会政策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制约中小学生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体育的持续发展需各因素兼容并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普通话平均句子长度的因素,为促进儿童语言发育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6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发育情况、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等39个变量。利用计算机程序计算每名儿童自然语言样本的平均句子长度。【结果】年龄、边看图书边自己讲述、父亲的文化程度、看广告、看电视后家长(或保姆)与儿童谈论电视内容与学龄前儿童平均句子长度呈正相关;边看图书边听家长讲述和语言障碍家族史与学龄前平均句子长度呈负相关。【结论】年龄、遗传因素和家庭语言环境为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了解黄浦区小学生每天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和影响因素,为探索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和强度适宜干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抽取4所小学作为干预学校,同时选择具有可比性的4所小学作为对照学校,对575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并开展政策支持、环境改善、健康教育等3个方面为期8个月的干预.结果 四年级小学生1周平均每天进行MVPA时间男生为62.1(39.9~91.1)min,女生为60.7(45.4~87.6) min;平均每天MVPA时间≥60 min的学生回答喜爱做运动(90.2%)、每天运动1h容易(80.7%)、家里有运动器材(82.3%)、有人一起参加活动(89.5%)、家人和朋友鼓励参加体育运动(84.0%)和父母业余时间都参加体育活动(55.6)的比例高于<60 min的学生(79.7%,62.5%,73.9%,81.3%,72.4%,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24,23.49,5.96,7.84,11.42,10.83,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1周平均每天MVPA时间高于干预前,1周平均每天MVPA时间≥60 min的比例比干预前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x2值分别为-5.17,6.72,P值均<0.05).结论 黄浦区四年级小学生每天进行MVPA的平均时间达到WHO推荐量,但处于临界值;学生的运动观念和家庭因素是增加体力活动时间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学校政策支持、学校和家庭运动环境营造和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莫哲  汤占林  李友 《中国校医》2011,25(4):310-312
目的了解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为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问卷调查表对某高校1 000名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率为42.6%。23.5%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每次超过1 h,26.3%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周超过3次。女生无论是在参加活动的频率、投入时间、还是在运动负荷方面都不如男生。锻炼的主要项目:影响我院在校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学习任务繁重、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等。结论当前我校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状况依然严峻,有必要从各方面加强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0.
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及家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及其家庭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运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体系(PedsQLTM)的家庭影响模块对哮喘儿童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情、不同病程、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患病儿童对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生存质量和家庭功能得分的影响。 【结果】 父母生存质量评分中以忧虑维度得分最低,为70分;家庭功能评分中以家庭日常活动得分最低,为66.67分。6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表示哮喘儿童对父母的工作和家庭日常生活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病情、病程患儿对家庭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患儿对家庭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和家庭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哮喘儿童进行治疗时,应重视对家长的心理帮助与支持,结合病情作好解释工作,减轻家长心理负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哮喘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提高患儿及其父母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了解江苏省7~ 18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为制定学校体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徐州、宿迁、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8个城市30所学校的7~18岁学生6 847名,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江苏省7~18岁中小学生的校内体育锻炼不足,每天能保障1h活动时间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7%,学段与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9.20%的父母支持孩子校外体育锻炼;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参与比例呈下降趋势,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掌握1项运动技能的学生比例最高(47.46%),到高中阶段仍有8.39%的学生没有掌握1项运动技能,学段与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校和家长应相互配合加强中小学生校内和校外的体育锻炼,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对饮料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态度、行为,科学的引导其饮料消费行为。 【方法】 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省15所学校的2 4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有一定的饮料相关知识的储备。女生的饮料消费态度好于男生,小学生、高中生好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小学生不健康的饮料消费行为普遍存在。中小学生对饮料的饮用频率、饮用量具有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差异性。 【结论】 应重视儿童青少年不健康的饮料相关行为的预防,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加强对学生、家长、教师等的专业营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甘肃省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儿童心理发展指导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甘肃省6市县5 435名在校中小学生,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结果】 甘肃省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城市常模(P<0.01);女生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因子及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城市儿童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农村儿童(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学习成绩、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结论】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家庭与学校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山西省某艾滋病比较集中的地区,探讨该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方法】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筛分为心理弹性组与非弹性组;再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弹性组的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可划分为四个因素。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关心和支持、民主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榜样力量;学校包括老师的关心、同伴的支持;认知包括对父母的评价、相信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行为包括倾诉、寻求帮助、感恩与回报。 【结论】 在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时,应综合考虑家庭、学校、认知、行为等因素,促进其心理弹性的发展,增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reschool on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in connection with their intellectual abilities,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parents’ education. The sample included 219 children from 68 to 83 months old attending the first year of primary school, differentiated by whether or not they had attended preschool before starting school. Children’s intellectual abil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Raven’s Coloured Progressive Matrices, language competence using the Lestvice splo?nega govornega razvoja–LJ (Scales of Gener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school readiness with the Preizkus pripravljenosti za ?olo (Test of School Readin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ldren’s intellectual ability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have high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school readiness because they explain 51% of the variance in children’s scores on the Preizkus pripravljenosti za ?olo. Preschool enroll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school readiness for children whose parents have a low level of education, but not for those whose parents are highly educate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enrollment in preschool is able to compensate for deficiencie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if the parents have a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 Preschool is no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readiness for children whose parents are highly educated. These parents probably already offer their children quality stimulation i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hat preschool activities do not surpass.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幼儿家长对儿童实施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可能与家长躯体暴力相关的因素。 【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方法,对湖南省某县城2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560名家长中,在调查前的最近3个月内有77.7%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躯体暴力,其中重度躯体暴力约占1/5(90/435)。男童、家长为女性、家长处于无职业状态、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长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等,是家长对儿童躯体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所调查的幼儿家长中,对子女的躯体暴力问题十分普遍。急需在家长中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躯体暴力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上海市10~11岁小学生的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 【方法】 采用分级整群随机抽样,按照“区-学校-年级”的抽样技术路线,在上海市逐级抽取样本。共10个区,每个区1所小学,每所学校抽取5年级全部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对1 675名10~11岁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贫血筛检。 【结果】 上海市10~11岁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为2.7%(男2.5%、女3.0%)。男女之间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0,P=0.583),市区和郊区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9,P=0.026)。父亲经常吸烟学生贫血患病率高于父亲未经常吸烟学生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9,P=0.02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食欲差、其父亲经常吸烟、非市区。 【结论】 贫血问题在上海市小学生中依然存在,应在小学及家长中全面开展有关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健康教育,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回族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495名回族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结果】 回族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城市常模(P<0.001);女生的行为、焦虑、合群3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随着年级的增高,回族儿童自我意识得分降低;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家庭类型对儿童自我意识均有影响;学校因素中学习成绩、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各因子及总分均有明显影响。 【结论】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营造良好的家庭与学校环境,是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预防儿童铅中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某蓄电池厂子校父母一方铅暴露者(实验一组),父母未铅暴露者(实验二组)及对照组学生各61名配对。 【结果】 实验一、二组学生的血铅(PbB)、尿铅(PbU)、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红蛋白(Hb)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降抵(P<0.01),表明长期铅暴露可引起学生体内铅蓄积量增加,干扰扑啉代谢和Hb合成。实验一组低智商检出率(14.75%)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母亲铅暴露者智商(IQ)为98.59,低于父亲铅暴露者(IQ=101.91)和实验二组(IQ=105.20),并显著低于对照组(IQ=106.16,P<0.01)。 【结论】 长期铅暴露的儿童,血红蛋白有降低的趋势;同时铅暴露也是影响学生智力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督促政府和社会给予铅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以极大地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