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意外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回归分析我院1988-1999年782例脑梗死(CI)与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的资料。结果:脑心卒中发病率2%。AMI发生在CI后8小时-1个月,无痛型心肌梗死7例(43.8%);死亡率6.25%。结论: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时应重视监,纠正心衰、低血压、避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右心室双出口(DORV)外科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2000年1月2004年9月DORV 16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双心室矫治术103例(62%),单心室矫治术50例(30%),减状手术16例(10%)。结果全组住院总死亡20例(总手术死亡率12%),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和减状手术的死亡率分别是15%、4%和19%。结论DORV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根据患者的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趋化因子CXCL16(CXCL16)水平及其与微栓子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61例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根据微栓子信号(MES)的检测结果,分为MES阳性组(17例)与MES阴性组(44例);对照组74例为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CXCL16的水平,两组之间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XCL16水平(2.3±0.4)μg/L高于对照组(2.0±0.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8,P〈0.01)。②MES阳性组患者的血清CXCL16水平(2.6±0.4)μg/L高于MES阴性组(2.3±0.4)μg/L和对照组,MES阴性组的血清CXCL1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XCL16水平(OR=7.542,95%CI:2.470~23.031)、三酰甘油(OR=4.471,95%CI:1.646~12.145)、高血压(OR=0.295,95%CI:0.120~0.72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MES阳性组血清CXCL16水平最高。血清CXCL16水平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韦远田 《内科》2011,6(6):539-541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亚低温组(39例)采用早期头颈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及常规内科治疗等措施;常温组(37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15 d后的Kurtzke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情况。结果亚低温组有效率(82.7%)明显高于常温组(62.6%),亚低温组效果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28,P=0.000)。结论早期头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期脑梗死在MRI上的表现,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2003年经MRI检查的5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MRI检查阳性率为100%,其中基底节区梗死32例,内皮大面积梗死10例,桥脑梗死8例,小脑梗死8例。结论 MRI应为早期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方法,其早期脑梗死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6.
蒙喜斯 《内科》2010,5(6):587-589
目的探讨CT、经颅多普勒(TCD)对早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头颅CT和TCD情况。结果头颅CT检查示额颞顶叶脑梗死4例,基底节脑梗死9例,腔隙性脑梗死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1例,岛带消失征8例,一侧脑沟变浅7例,灰白质分界不清4例,脑白质疏松17例,脑萎缩18例,陈旧性病灶16例,未见异常22例。TCD示前中后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频谱形态紊乱79例,血流速度减慢29例,未探及前、中动脉血流信号14例。结论 TCD与头颅CT如能互为补充,对诊断早期脑梗死面积大小、血管狭窄程度有着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也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死亡。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病人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复发性脑梗死和6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复发组心肌受损率为73.3%,较初发纽的40.0%显菇培简(P〈0.01);房颤、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和中风家族史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BS)、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明显低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死亡率与初发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早期要注意预防心肌损伤。复发性脑梗死的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血纤维蛋白原、TC水平、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升高及HDL-C降低;而高血压病是复发与初发脑梗死病人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①304例患者中发生早期心电图异常占64.47%,表现为ST-T改变、窦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起搏点异常和传导异常。②岛叶梗死组早期心电图异常显著多于非岛叶梗死组(81.97%、52.75%,P〈0.01)。⑧中、重型患者在心电图异常组显著多于无心电图异常组(96例、5例,P〈0.01).岛叶梗死组显著多于非岛叶梗死组(68例、28例,P〈0.01)。④心电图异常的岛叶梗死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岛叶梗死组(17例、2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电图异常与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而岛叶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病情重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4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组)、51例单纯糖尿病(DM组)、5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显著高于DM组、CI组(P〈0.05)。认为内膜增厚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可用于预测早期糖尿病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6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7例(10、29%),显著进步8例(11.77%),不同程度进步28例(41.18%),短期内无变化4例(5.88%),死亡21例(30、88%)。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30.88%),不宜用溶栓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40例脑梗死早期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一悦 《山东医药》2006,46(20):92-93
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相当一部分患者无定位体征,临床上极易忽视,不能及时作出诊断。2004年7月~2005年6月,我们对40例脑梗死患者早期(发病后24h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52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46例非糖尿病脑梗死(CINDM)和48例非脑梗死糖尿病(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分别与CINDM、DMN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中层内膜增厚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为糖尿病患者可能造成脑梗死提供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为观察对象,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37例)。以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清Hcy、IL-10及MMP-9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被分为小梗死组(≤5cm,47例),中梗死组(5~15cm,41例),大梗组(≥15cm,37例);比较不同梗死体积Hcy、IL-10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MMP-9、Hcy水平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外周血清Hcy水平:大梗死组的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18.5±4.2)μmol/L比(16.11±3.5)μmol/L、(16.79±3.4)μmol/L、P〈0.01,P〈0.053;外周血清MMP-9水平:大梗死组及中梗死组的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256±35)ng/ml、(238±26)ng/ml比(164±35)ng/ml,P〈0.01,P〈0.053;IL-10水平:大梗死组的明显低于小梗死和中梗死组[(0.31±0.12)ng/ml、(0.59±0.15)ng/ml比(0.60±0.17)ng/ml,P均〈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系,可反映脑梗死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5.
小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多采取保守治疗,并可痊愈。但梗死面积较大、症状严重者,预后多不良。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脑外分院神经外科从2003年1月-2009年9月对15例大面积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Ommaya囊(美国,Medtronic公司)辅助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梗死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青岛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一岛叶人路清除血肿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15例,其中男71例,女44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的12例,9~12分的33例,5~8分的70例;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发病7~24h内)手术组(82例)和晚期(24h~5d)手术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手术后6个月随访,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的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76例(92.68%)、再出血8例(9.76%)、死亡6例(7.31%)、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76.82%(63/82)。晚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27例(81.81%)、再出血10例(30.30%)、死亡14例(42.42%)、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24.24%(8/33)。统计分析两组再出血率、死亡率及术后ADL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X2=7.5245、20.1866、13.3942,P均〈0.05)。结论早期小骨窗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神经功能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洪雁  汪莉  刘英 《内科》2013,8(1):44-45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16例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84例(72.4%),高血压55例(47.4%),糖尿病29例(25.0%),高脂血症63例(54.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9例(42.2%),酗酒35例(30.2%),吸烟60例(51.7%),发病前劳累49例(42.24%)。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局灶缺损症状、体征,病情严重。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复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病情凶险,应在早期给予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中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本院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2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23例)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自理能力(BI指数)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自理能力(BI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可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稳定,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9.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杨  孔岳南 《山东医药》2010,50(5):63-64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脑梗死(C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I患者(CI组),依据其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I组入院24 h、第7、14天,以及对照组血清H-FABP。结果CI组入院24 h、第7天的血清H-FA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间点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间的血清H-FABP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与血清H-FABP水平有密切关系,H-FABP可能是CI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且与CI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脑梗死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仍有20%~30%出现病情恶化。最初48~72h内出现的临床症状加重可能与缺血加重有关(进展性的脑梗死),而临床症状延迟性加重(3~7天)则更可能与全身原因有关,这种神经功能的恶化可导致死亡率、致残率增高。早期检测弄清其发病机制并予以纠正,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我科收治了58例,对其病因、临床特点、治疗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