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淡豆豉有效成分含量及二肽基肽酶Ⅳ活性的比较研究,对挂霜与无挂霜淡豆豉进行品质评价。方法HPLC法对挂霜与无挂霜淡豆豉中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进行含量测定;建立二肽基肽酶Ⅳ体外模型,检测挂霜与无挂霜淡豆豉对二肽基肽酶Ⅳ的抑制率。结果 挂霜淡豆豉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对二肽基肽酶Ⅳ的抑制率均低于无挂霜淡豆豉。结论 表明无挂霜淡豆豉的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古籍及现代文献,对淡豆豉的历史演变、古今发酵工艺对比和关键环节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总结了淡豆豉的品质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以期为淡豆豉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经分析后发现,在淡豆豉的发酵过程中,发酵菌种、杂菌、温度和湿度等均为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后酵”过程的条件控制更是被历代本草重点关注。此外,古代认可的“香美之豉”是以霉菌为优势菌发酵而成,发酵霉菌的选育和使用应是解决淡豆豉品质问题的要点。因此,基于历代本草所载 “香”和“美”的评价指标深入研究和优化菌种、温度、湿度等工艺条件对提高淡豆豉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历代本草总结的淡豆豉“香美而浓者佳”的品质评价经验,对黑豆与淡豆豉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并对淡豆豉不同发酵时间的主要发酵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以明确炮制过程内在成分的转化规律,为淡豆豉现代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黑豆及淡豆豉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借助Progenesis QI v2.3软件,采用负离子模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绘制S-plot图,选取|P|>0.1的化合物作为备选差异性成分。采用UPLC测定淡豆豉发酵期间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前酵期间每8 h取样,后酵期间每2 d取样,并分析不同发酵阶段异黄酮含量动态变化。采取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淡豆豉不同发酵阶段样品及黑豆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含量,通过味道强度值(TAV值)探讨各呈味物质对淡豆豉“美”味的贡献度。结果:从黑豆和淡豆豉中共筛选出19种差异成分,以大豆皂苷类和异黄酮类成分为主,发酵后含量均显著减少甚至消失。淡豆豉前酵过程主要发生苷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生品黑豆、淡豆豉对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二肽基肽酶-4(DPP-4)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生品黑豆低剂量组、生品黑豆中剂量组、生品黑豆高剂量组、淡豆豉低剂量组、淡豆豉中剂量组、淡豆豉高剂量组。给药期间监测动物血糖变化情况,采用酶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DPP-4活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水平。结果:药物干预期间,阳性对照组和淡豆豉高剂量组血糖下降最为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淡豆豉中剂量组中仅HDL-C水平相对升高,淡豆豉高剂量组中TC、TG、LDL-C、HDL-C水平均有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生品黑豆高剂量组、淡豆豉中剂量组、淡豆豉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DPP-Ⅳ活性抑制率均有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和淡豆豉高剂量组GLP-1、GIP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淡豆豉提取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等相关生化指标,对2型糖尿病小鼠DPP-4活性有抑制作用,同时可以提高GLP-1、GIP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豆发酵制品中总异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大豆发酵制品——淡豆豉中异黄酮类成分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方法。方法以染料木素为对照品,利用染料木素与氢氧化钠产生反应,在27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结果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为9.884mg/g,加样回收率为99.3%,相对标准偏差为2.1%。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测定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的一种手段,适用于淡豆豉及其它豆制品的日常分析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淡豆豉中总异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对淡豆豉中总异黄酮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UV法,以染料木素为标准品,在最大吸收峰261 nm处测定黑豆、自然发酵的淡豆豉、米曲霉发酵的淡豆豉、黑曲霉发酵的淡豆豉中总异黄酮含量;以福林法测定蛋白酶活力。结果:黑豆中的总异黄酮的含量为7.77mg·g~(-1),自然发酵淡豆豉总异黄酮为8.08 mg·g~(-1),米曲霉发酵淡豆豉总异黄酮为8.87 mg·g~(-1),黑曲霉发酵淡豆豉总异黄酮含量为10.99 mg·g~(-1)。平均加样回收率100.09%,100.34%,99.76%,99.87%,相对标准偏差为为1.10%,1.28%,1.22%,1.24%。酶活力测定结果为:黑豆190.7 U·g~(-1)、自然发酵淡豆豉309.4 U·g~(-1),米曲霉发酵淡豆豉474.9 U·g~(-1),黑曲霉发酵淡豆豉500.0 U·g-1。结论:UV法作为检验淡豆豉中异黄酮含量的一种手段,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单一菌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含量和酶活力均高于黑豆和自然发酵淡豆豉。  相似文献   

7.
含淡豆豉类中药制剂卫生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安民  白俊英 《中成药》1997,19(3):17-18
167批次淡豆豉原料药材含淡豆豉中药制剂的卫生学实验,经统计结果表明,按1990年版药典工艺生产,其产品的微生物限度能够达到现行部颁同类型的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8.
淡豆豉中的异黄酮成分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淡豆豉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其药理与临床应用广泛。通过查阅整理淡豆豉的研究文献,就其异黄酮成分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淡豆豉发酵过程不同发酵阶段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进行动态分析,为淡豆豉炮制原理和炮制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染料木苷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总黄酮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用苯酚-硫酸法显色,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多糖含量.结果:淡豆豉发酵过程,总黄酮含量随...  相似文献   

10.
大豆与其生物发酵制品淡豆豉异黄酮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豆与其生物发酵制品淡豆豉中异黄酮的含量变化。方法:大豆通过传统的发酵方法制备成淡豆豉,通过比色法测定了大豆和淡豆豉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和淡豆豉中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豆总黄酮含量0.637mg.g-1,游离苷元含量0.152mg.g-1;淡豆鼓中总黄酮含量0.731mg.g-1,游离苷元含量1.701mg.g-1。结论:大豆和淡豆豉总黄酮含量基本相当,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游离苷元含量是大豆中的10~40倍。  相似文献   

11.
中药淡豆豉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调节血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大豆异黄酮是淡豆豉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笔者对MEDLINE and EMBASE(1993-September2001)发表的有关淡豆豉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与血脂关系的最新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综述了大豆异黄酮降血脂的有效性、有效成分及降血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淡豆豉为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该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今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淡豆豉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理清了淡豆豉的炮制发展脉络。结果表明,淡豆豉的发酵生产工艺在《食经》中有记载,《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已经相对完善。早期豆豉不分咸淡,明代医家逐渐认识到"咸"、"淡"豆豉的差异,多数认可"药用淡豆豉"的观点,淡豆豉的发酵炮制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记载。近代以来,淡豆豉发酵制备各地各法,原辅料及发酵工艺各有特色。目前以《中国药典》收载的桑叶、青蒿发酵工艺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栀子与淡豆豉配伍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容积蒸馏水)、栀子中剂量组(1. 4 g生药/kg)、栀子高剂量组(2. 8 g生药/kg)、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各1. 4 g生药/kg)、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各2. 8 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7 d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将大鼠脊椎脱臼处死取出肝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栀子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组、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ALT、AST升高(P 0. 05);栀子高剂量组ALT、AST高于栀子中剂量组(P 0. 05);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与栀子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组比较ALT、AST均降低(P 0. 05);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与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比较ALT、AST降低(P 0. 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栀子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组、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肝脏指数均升高(P 0. 05);栀子高剂量组肝脏指数高于栀子中剂量组(P 0. 05);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与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比较肝脏指数降低(P 0. 05);与栀子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组比较,栀子中剂量+淡豆豉中剂量组、栀子高剂量+淡豆豉高剂量组肝脏指数均降低(P 0. 05)。结论栀子与淡豆豉配伍使用,能够大大降低肝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淡豆豉对高脂血症大鼠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s)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制备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造型同时给予淡豆豉水煎剂治疗,于第13周末最后一次给药禁食24小时后取血和主动脉,分别测定主动脉AGEs含量、血脂和血清过氧化物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脂血症模型组主动脉AGEs、血清胆固醇(TC)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降低。淡豆豉各组主动脉AGEs、血清MDA、TC均明显降低;血清HDL-C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结论:淡豆豉通过降低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AGEs含量、降低大鼠血清MDA水平、提高SOD活性、调节血脂,预防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理清淡豆豉本草传承情况,阐述淡豆豉药名与性味的演变,为淡豆豉的合理使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持。采用本草考证的研究方法,探究历代本草著作中淡豆豉的发展演变,从而分析本草始载,发现药名与药性变化规律。经考证确认,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早期医家临床应用以食品豆豉为主,对咸、淡豆豉均有药用记载。明代医家开始关注咸、淡豆豉的性味差异,"淡者入药"是主流观点。清代以后药名趋于统一,本草方书一般只收载"淡"豆豉的制法。自元代至近代,医家对淡豆豉药性持续存在"温热"与"寒凉"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淡豆豉和黑豆提取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并检测提取物中4种异黄酮成分的含量。方法:MTT法观察淡豆豉和黑豆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增殖率的影响,Annexin/PI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淡豆豉和黑豆提取物中4种异黄酮成分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淡豆豉和黑豆提取物对MCF-7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诱发癌细胞凋亡,但高浓度淡豆豉提取物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明显高于黑豆(P0.05)。淡豆豉提取物中大豆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黑豆提取物(P0.01),但染料木苷的含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淡豆豉提取物与黑豆相比具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淡豆豉中含量较高的异黄酮成分大豆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可能是其较强的抗癌细胞增殖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酵原理的淡豆豉异黄酮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淡豆豉中异黄酮合适的分析评价方法,分析《中国药典》方法(简称药典法)的科学性。方法:从发酵原理的角度,分析淡豆豉异黄酮不同分析方法的差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分析药典法淡豆豉与对照组淡豆豉发酵过程中3种异黄酮苷元的变化。结果:淡豆豉中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3种苷元的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6%,99.96%,100.22%。与前酵制曲工序结束样品相比,两种方法经过后酵再闷工序后,苷元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药典法工艺制备淡豆豉样品异黄酮苷元总量有显著优势,以后发酵再闷15 d作为发酵终点,异黄酮苷元总量可达1 212.23μg·g~(-1)。结论:历代以来,淡豆豉发酵制备讲究"发透"。从发酵原理分析,淡豆豉发酵制备过程中异黄酮总量略有下降,异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采用HPLC法直接定量分析生物活性较高的异黄酮苷元类成分,该分析方法较为简单,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建立合适的标准,可更有效控制淡豆豉的质量。药典法收载工艺发酵制备的淡豆豉,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18.
淡豆豉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淡豆豉提取物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其相关的氧化应激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100,200,400,800μg.mL-1)淡豆豉提取物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变化。结果:低剂量淡豆豉提取物抑制MCF-7细胞增殖,但无凋亡发生,伴随细胞内ROS降低。高浓度淡豆豉提取物作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并伴随细胞内ROS明显升高。结论:淡豆豉提取物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不同剂量的淡豆豉提取物通过对乳腺癌细胞内氧应激状态的调节参与了其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淡豆豉的原料应使用黑大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尔雅 《中药材》1994,17(4):44-46
本文通过古代制淡豆豉的用料理论,黑大豆的药用部位研究及现代制豉用料习惯,论述黑大豆与其它大豆不同之处,提出制淡豆豉应使用黑大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拟根据淡豆豉的质量问题,选择适合的质量控制指标,采用生药鉴定学、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等方法,开展淡豆豉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为淡豆豉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生药鉴定方法,对淡豆豉及其伪品的性状特征进行比较,找出具有鉴别专属性的性状特征,修订淡豆豉的性状鉴别项;对淡豆豉标准薄层鉴别中的展开剂进行优化,建立专属性强的薄层鉴别方法;根据淡豆豉发酵前后的成分差异,以能体现发酵程度的大豆苷元、染料木素为指标,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以Agilent SB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乙腈-1%冰醋酸(25∶7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建立的性状鉴别项,能从种脐特征区分伪品黑芸豆;建立的薄层鉴别方法也能有效地区分伪品;选择的大豆苷元、染料木素作为含量测定指标,可以有效地区分正伪品及未发酵品,考虑到不同发酵工艺的差异造成的含量差异,建议淡豆豉中染料木素、大豆苷元的总量不得少于0.040%。结论:建立的性状鉴别项、薄层鉴别项和含量测定方法能够更好地控制淡豆豉质量,可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淡豆豉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