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篇条文共46条,薛氏自加注解,以详述条文中的未尽之处,《温病学》讲义只选录1~40条,综观全文,它实际是论述湿温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因素、临床分型、一般证型(正局)及特殊证型(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部分温病文献中恶寒的病机进行分析,以辨证四要素(病因、病所、病机、病势)为指导,回顾温病医家对恶寒的理论与临床认知,进而为临床与恶寒有关的病证提供更宽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5.
7.
8.
本文作者对温病的特点、辨证、治法、预防作了粗浅的阐述,从而认识到温病所特有的性质:大多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有一定的死亡率或留下某些后遗症;还有许多病种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蔓延,造成程度不等的流行。警示人们要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为原则,及早发现,及时诊断,尽快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理。温病毒邪侵犯人体所激起的异常反应,影响或破坏了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功能——动态平衡而发病。其发展过程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卫、气、营、血和“三焦”及所属脏腑方面。由于病邪先后侵犯的部位不同,发展变化不同,其在卫气营血、三焦及所属脏腑之间的病理变化、证候特征也各异,因此,对温病的辨别,就是以卫气营血、三焦的因邪致病而出现的临床证候特征为依据。所以温病学中卫气营血、三焦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 二、三焦三焦这一学说,作为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根据《内经》、《难经》对其部位(上焦—胃上口以上;中焦—胃中脘;下焦—当膀胱上口)和生理功能(包括气、液的生化治理、滋养、排泄及其动态平衡)的论说,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与其发生发展规律,用以论述温病的机理。即:湿热类病的热变最速、易于化燥伤津,湿热类病的湿阻气机,湿郁难化,湿与热搏等直接形响或破坏“三焦”—气液运行的动态平衡及所属脏腑功能。阐述温热或湿热毒邪在病变过程中“由上及下”、“由浅 相似文献
16.
17.
伏邪温病与新感温病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邪温病与新感温病是随着中医外感病学理论发展而产生的,认为外邪可侵入直接发病,也可先潜伏体内,过时发病。这种学说对区别温病初起的不同证侯类型,提示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和传变趋向,确定不同治疗大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五、辨温病的发热(一)温病辨发热的意义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阳气与阴液的相互依存和制约的作用,阴阳协调,故身热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阳热增多或热少外泄,阴阳就失去原有的动态平衡,在主觉或他觉上感到身热异常,便是处于“发热”状态。发热的原因很多,就温病而论,它是感受温热或湿热毒邪所导致的主要症状,是温病过程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的变化贯串于温病 相似文献
19.
<正> 诊法,是了解、研究疾病现象,以探求疾病本质的一种方法。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温病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因素,有发病急,变化快,或浊滞难解,缠绵反复等特点。因此,临证时迅速地进行检查,及时地作出诊断,不仅对掌握病变机理、决定治疗方法不至于有失时机,而且对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播散,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诊断温病的具体方法和诊断其它各科疾病一样,都是以“四诊”“八纲”等为基本内 相似文献
20.
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 伤寒与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一讲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有必要看看前人对伤寒的定义及其如何从《内经》热论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