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PF)是肺外科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1%~4%之间,病死率可达40%。过去对BPF治疗多采用瘘口修补或胸廓改形术,但组织创伤较大,患者不易接受。新近有报道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电灼、注入硝酸银液或三氯醋酸等方法,取得一定疗效。我们对肺切除术后并发BPF采用经纤支镜导管注入医用生物蛋白胶(OB胶)修补瘘口,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62岁。因右肺结核、毁损并感染、胸腔包裹性积液行右全肺切除术。术后3个月出现咳嗽、咳脓痰,胸片及纤支镜检查发现右主支气管残端瘘。患者拒绝再次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
徐林浩  林乐胜  沈毅  陈威 《山东医药》2004,44(27):40-40
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有并发支气管胸膜瘘(BPF)之弊,因此.努力减少或避免导致BPF的发生因素尤为重要。1981年7月至2002年5月,我院共对258例肺癌患者施行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术后发生BPF2例。现将BPF的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 BPF)是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亦是一种严重的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尽管现代外科手术水平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均已有显著的提高,BPF仍然是胸外科医生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难题。有数据估计,BPF的发病率为1%-4%~([1-2]),Cardillo等的研究表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BPF发生率为1.2%,而全肺切除术后发生率则为4.4%~([3])。BPF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观察肺切除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北京胸科医院2006年6月~2007年6月行肺切除手术患者262例.术后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确诊房颤者诊为肺切除术后房颤。将肺切除术后患者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析导致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的术后30天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262例肺切除患者中,术后30例发生房颤。占11.5%.常发生于术后2~3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男性、既往吸烟史、术前FEVI预计值、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阳性、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后氧分压下降与术后房颤的发生相关,而既往慢支病史、糖尿病史、术式、麻醉时间、术后伤口疼痛、术后低血钾及24小时补液量与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术前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阳性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两组比较,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切除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痰培养阳性,术后低氧血症相关,且肺切除术后房颤可使患者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但对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肺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们探讨了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相关的一些因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我们共施行肺疾病手术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50岁31例,50~69岁之间49例,70岁以上5例,良性病例1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994年10月至2003年11月行全肺切除术的655例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8.o%、50.9%、24.1%。按照TNM分期5年生存率:Ⅰa期37.0%,Ⅰb期40.6%,Ⅱa期0%,Ⅱb期37.9%,Ⅲa期19.3%,Ⅲb期7.O%,Ⅳ期17.7%。不同病理类型5年生存率:非小细胞癌24.5%,小细胞癌22.0%。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2.4%和10.4%。结论全肺切除术有可接受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术中操作熟练规范。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全肺切除术对于治疗中、晚期肺癌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肺切除术中肺血管损伤出血的防治枣庄市王开结核病防治院(277500)王家利王开祥周长民樊强程广舟*1980~1995年,我们共施行肺切除手术1200例,其中15例(占1.25%)术中发生肺血管损伤出血,均经及时处理控制出血,无死亡者。现将其肺切除术中...  相似文献   

8.
改良支气管残端闭合法对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良肺切除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减少支气管胸膜瘘(BPF)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我科完成各种肺叶或全肺切除患者239例,分为实验组(163例),采用缝合器+连续往返交叉缝合改良技术,对照组(76例),采用间断缝合,或直线缝合器缝合,或者腔外双重结扎的传统方法,比较两组BPF、脓胸、早期刺激性咳嗽、咳血、术后早期漏气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163例,发生BPF仅1例(0.61%),对照组76例,发生BPF3例(3.9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效果明显,简单易行,费用低廉,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1997年6月~2004年12月,本院共进行了各类胸腔镜手术732例,对45例肺转移癌施行了肺部分切除术,占同期手术量的6.15%,男性3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27岁。26例原发部位为肺。所有病例均行肺部分切除术。其中32例行辅助小切口。每例切除结节1~3个。有37例行孤立肺结节切除术。均为原发灶切除后2年内定期随访中发现转移。术后给予对原发肿瘤敏感的化疗4~6个疗程。结果无手术死亡,1年内失访3例。术后生存率如下:1年为75%(24/32),3年为50%(11/22),5年为45%(9/20)。死亡病例中,肺腺癌转移2例,肺腺鳞混合癌转移2例,直肠癌转移3例,类癌转移1例。术后并发症有:漏气、出血、皮下气肿、肋间神经痛。所有病员在术后1周左右出院。结论对于有条件的病人,辅以合适的全身治疗,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手术治疗肺转移癌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创伤小,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是肺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年龄、肺切除范围、心肺功能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缓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猝死,故术前预防、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的ST段改变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9例肺癌行肺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心电图检测。其中29例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术或同时切除部分心包为A组。30例行单纯肺切除术为B组。结果A组中有27/29例(93.1%)术后ST段较术前呈水平或凹面向上抬高,多数在3~7天内恢复正常。一般不伴有QRS波的改变。1例发生心病的患者除外。B组中术后未见ST段抬高。结论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术或同时切除部分心包可引起ST段改变,注意与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肺切除术后食道胸膜瘘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0.4%-0.7%,因对其认识不够,常延误治疗,死亡率很高,我院报道了2例肺切除术后食道胸膜痰,并复习了自1960年以来的国外散在报道共73例病人,对其发生原因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治现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耐多药肺结核18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总结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1月共行肺结核手术906例,其中MDR—PTB188例(20.8%),手术200例次,2次手术12例;肺叶切除85例次,肺叶切除并袖式及气管、支气管成形16例次,全肺切除48例次,余肺切除术3例次,支气管胸膜瘘(BPF)瘘管修补术5例次,胸廓成形并BPF修补22例次,脓胸剥脱并BPF修补6例次,开窗引流9例次,肋床引流5例次,右总支气管节段切除1例次。术前均行有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2—3个月。结果术中死亡率为0.5%(1/200)。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3.2%(6/187),其中呼吸衰竭和心肌梗死各2例,肾衰竭和大咯血各1例。并发症率为13.9%(26/187),BPF11例,占并发症的42.3%(12/26)。所有患者术前痰菌均为阳性,术后阳性2例。随访时间6.7年(3个月至15年)。术后继续术前的抗结核方案治疗3—18个月。结论对持续痰菌阳性、病灶已局限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老年肺癌围手术期的处理与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肺癌并存病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为老年肺癌手术治疗术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尤其实施全肺切除术更应慎重,术前要做好各项准备,术中要注意麻醉的管理与手术操作,术后要做好监护和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是指胸膜腔与支气管相通,是肺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肺部手术后BPF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目前发病率为1%~4%,但本病病死率较高(16%~72%)[2],主要死亡原因为胸腔严重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3].BPF临床治疗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现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7例肺切除术后BPF患者的诊治经过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腋下切口剖胸肺切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腋下切口剖胸肺切除术的探讨山东省胸科医院(250013)王传庆,李前生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宇德1989~1994年,我们共行剖胸手术469例,其中肺切除术231例。根据胸壁解剖特点,我们设计了腋下“S”形切口剖胸术式,随机选择130例行各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肺切除术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4年10月-2003年11月行全肺切除术的655例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8.0%、50.9%、24.1%.按照TNM分期5年生存率:Ⅰ a期37.0%,Ⅰ b期40.6%,Ⅱa期0%,Ⅱb期37.9%,Ⅲa期19.3%,Ⅲb期7.0%,Ⅳ期17.7%.不同病理类型5年生存率:非小细胞癌24.5%,小细胞癌22.0%.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2.4%和10.4%.结论 全肺切除术有可接受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术中操作熟练规范,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全肺切除术对于治疗中、晚期肺癌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994年10月—2003年11月行全肺切除术的655例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8.0%、50.9%、24.1%。按照TNM分期5年生存率:Ⅰa期37.0%,Ⅰb期40.6%,Ⅱa期0%,Ⅱb期37.9%,Ⅲa期19.3%,Ⅲb期7.0%,Ⅳ期17.7%。不同病理类型5年生存率:非小细胞癌24.5%,小细胞癌22.0%。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2.4%和10.4%。结论全肺切除术有可接受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术中操作熟练规范,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全肺切除术对于治疗中、晚期肺癌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在结核性毁损肺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0例结核性毁损肺患者实施全肺切除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 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行左全肺切除术43例,右全肺切除术27例;3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未行肺功能检查,余67例患者FEV1%、MVV%均显著优于术前(P<0.01);术后1年70例患者PaO2显著高于术前(P<0.01),PaCO2则显著低于术前(P<0.01)。结论全肺切除术在结核性毁损肺患者中具有确切疗效,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同时术中操作、麻醉等均需给予高度重视,避免各种术中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69例结核性毁损肺全肺切除术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全肺切除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来行全肺切除手术治疗69例结核性毁损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右全肺切除术29例,左全肺切除术40例。结果 28例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患者全部转阴。随访2个月~10年6个月。术后并发呼吸衰竭1例(死亡),心功能衰竭5例(死亡1例),心律失常38例,支气管胸膜瘘4例,血胸3例,脓胸3例,围术期死亡2例,其余均治愈。结论全肺切除手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是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但是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并发症多,应做好防范手术风险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