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与晚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入院后第1、2、3周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院后第1周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最高。结论:对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陆佳  罗庆莲 《吉林医学》2016,(4):1021-102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早期肠道外营养干预,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入院2周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强化机体的营养状态,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汤九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33-33,3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入院后或术后4-6h进行肠内营养;B组48例,人院后或术后24-72h进行肠内营养。并对胃出血及时治疗观察。结果:A组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及早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对维持机体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继发性损伤有重要意义。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午水东 《中外医疗》2012,31(15):75-75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为7~30d,EN支持结束时患者平均体质量、总蛋白、血浆白蛋白与支持前比较。结果 EN支持结束时患者平均体质量、总蛋白、血浆白蛋白均较支持前显著增加,各项指标改善随支持时间延长而明显。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2例格拉斯哥(GCS)评分为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以补充静脉营养不足.结果 62例患者中,4例出现腹泻,其余58例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无误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预防胃肠粘膜的萎缩,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对我科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32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5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1例因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护理要全面掌握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护理要点,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处理,以减少患者痛苦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3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雷尼替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止血效果、胃酸强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平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相关指标给予监测分析。结果:分别在1、2周后监测患者的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B)、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早期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概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均停留胃管,每天抽胃液观察并查潜血试验,监测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20%)例,对照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4(46.67%)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48-72小时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腹泻、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占5%,应激性溃疡4例,占10%。对照组出现腹泻10例占25%,应激性溃疡13例占3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还能减少腹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急诊术后营养支持前后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指标的相应减少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34.6%(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用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8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内环境往往处在高消耗、高分解、高代谢的状态,机体的高代谢状态使得自身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主要体现在机体自身的体重下降、蛋白含量下降,机体代谢呈现出负氮平衡,若患者不进行营养给予,体内的能量将会消耗殆尽,造成患者营养不佳以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未手术患者于入院后24h,手术患者于术后24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3—10天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结果本组27例患者,其中21例在伤后20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5~7天达到1500~2000ml/d的鼻饲量。5例在鼻饲早期曾发现胃液呈咖啡色,隐血试验呈阳性;9例因严重腹泻由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经对症处理后,在短期内好转并恢复肠内营养。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并进行有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同时减少ICU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治疗焱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70例,A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未针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预防性治疗。B组51例常规治疗加静脉滴注甲氰咪胍。C组61例常规治疗加早期胃管内注入甲氰咪胍。结果:早期胃管内给予甲氰咪胍能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与静脉滴注甲氰咪胍及未预防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相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8.
刘小芳  马劲光 《吉林医学》2014,(6):1167-1167
目的:将颅脑损伤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的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早期EEN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将104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来分析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结果:经血生化指标、治疗期间有无并发症以及治愈的总有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胃肠道综合机能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且少并发症,对颅脑损伤患者起到较高的改善营养和机体作用,利于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SHI)患者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机体处于明显的负氮平衡状态及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可加重患者继发性脑损害,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全身代谢及负氮平衡,不仅有利于机体的修复,还有利于减少病残和死亡。该文就SHI的代谢特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由于脑性肺水肿、意识障碍等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肠内营养(EN)制剂鼻饲进行干预,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但可能引起反流误吸等并发症[1]。有研究表明[2],高能量密度EN制剂鼻饲可调节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营养。为此,本研究将其进行了临床应用,观察其对ICU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