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距下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36例(39足)跟骨距下关节骨折患者采用Sanders分型,Ⅱ型14例16足,Ⅲ型20例21足,Ⅳ型2例2足。均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6个月。2足术后1周内有明显渗血及渗液,3足创缘皮肤部分坏死,经反复换药等处理后于3周内完全愈合。按美国足外科协会Marrylang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1足,良23足,可5足,优良率87%。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关节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对于移位明显的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足外侧"L"形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50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6例,Ⅲ例25例,Ⅳ型19例。均为新鲜骨折。结果:50例患者术后获12~35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无切口和深部骨性感染发生。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2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分别为(13.9±5.1)°、(104.6±8.4)°、(39.8±3.3)mm,术后分别为(32.5±3.3)°、(124.1±6.2)°、(31.8±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5例,良19例,可6例,优良率为88%。结论:足外侧"L"形入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具有显露充分、关节面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螺丝钉、重建钢板、Y形钢板和T形钢板对45例52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52侧骨折中44侧获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20.3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44侧骨折中,优17侧,良23侧,可3侧,差1侧,优良率90.9%。结论:对于后关节面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应充分考虑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必要性。方法对35人42足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异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进行分析。按Sanders分类法:II型20例,III型15例,Ⅳ型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正常行走,4例诉距下关节部轻微疼痛不适,无跛行。随访4-18个月,2例术后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及二期缝合愈合各一例。结论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跟骨的高度及形态并以异形钛板内固定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9年7月对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复位跟骨时注意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骨凿凿除距下关节面、骰骨关节面和跟骨关节面,如果跟骨有大块骨缺损,取自体髂骨植于缺损处,以跟骨钢板将骨折的跟骨与距骨、骰骨呈整体固定。结果:本组21例随访时间平均18.2个月(6个月~43个月),无行走疼痛,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切口愈合良好,距下关节、跟骰关节完全融合。结论: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跟骨骨折时,同时融合距下关节、跟骰关节,是一种良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住、AO跟骨铜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143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外侧L形入路,开放复位,A0跟骨钢板内固定,部分辅以植骨克氏针固定。经过平均13个月随访。结果:按AOFAS标准评价功能,患者术后恢复结果优66例,良54例,可17例,差6例,优良率84%。结论: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住、AO跟骨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但部分Ⅲ、Ⅳ型骨折需辅以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为附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附骨骨折的60%.因为跟骨在解剖上的异形性和功能上的承重性,骨折后多为波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骨折,临床中治疗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易发生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并可造成一定程度的病残.以往治疗方法较多但临床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98年至2004年采用异型钢板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148例170足,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1%-2%,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距下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5%。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以前多采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概率很高。近年来,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的进一步认识及治疗结果的观察,目前多趋向手术治疗。但手术时机、内固定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上仍有争论,且在结果评价标准上亦存在较大差异。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4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最多。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大多数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常遗留明显的后遗症。有较高的致残率。1999年2月-2004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17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跟骨截骨矫正同时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为中心的斜行切口行外膨的外侧壁切除、跟骨沿原骨折线截骨矫形、距下关节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41.2岁;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足部功能。测量手术前、后X片显示的Bohler角、Gissane角、Peries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5~30个月的随访,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无内固定松动及矫正角度的丢失发生。截骨植骨愈合后足部功能评分:优23例,良21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86.3%。术后足部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表现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可恢复跟骨高度,稳定距下关节,改善中跗关节对合关系,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改善足部畸形外观和恢复足部正常功能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跟骨关节内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如果漏诊误治或治疗不当,患者远期往往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残留局部疼痛,行走困难,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距下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首选方法.既往距下关节融合术多采用后外侧切口、弧形或L型切口,这些切口对软组织损伤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笔者采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该类患者,短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压缩骨折切开发位克氏针内固定植骨的手术治疗。方法:38例(41个跟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压缩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结果:经38足平均随访3.7年,总优良率76.32%。结论:1.外侧入路利于整复跟骨塌陷移位的关节西骨折块及跟骰关节;2.在腓骨肌腱腱鞘“桥”下操作,可减少后遗症;3.以距骨后距下关节面为模板,用骨刀复位,有利于后距下关节面的复位控制,且副损伤小;4.1.5mm的细克氏针足以起到固定作用,且创伤小;5.跟骨短缩、跟骨增宽及内外翻畸形的矫正,Bohler′s角、Gissane角及跟骨大体形态的恢复很重要;6.植骨起到填充、支持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植骨是必要的;7.术后在医生指导下的程序化、个体化的早期积极功能锻炼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23例患者,28侧跟骨,按照Sanders系统分类,其中Ⅱ型骨折8侧,Ⅲ型骨折11侧,Ⅳ型骨折9侧,其中5侧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AO跟骨解剖板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余均采用经跟骨结节穿针撬拨复位,“U”型石膏托外固定,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8~47月)。采用Greighton—Nebraska健康基金会跟骨骨折评分标准评分。结果:II型骨折平均88.3分,Ⅲ型骨折86.2分,Ⅳ型骨折钢针撬拨组平均62.1分,解剖钢板固定组平均75.2分,Ⅱ、Ⅲ型骨折手术治疗与撬拨复位术无显著差异(P〉0.05),1V型骨折手术治疗与撬拨复位术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Ⅱ、Ⅲ型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均可,而Ⅳ型骨折宜采用切复解剖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经皮过距下关节的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优、缺点。方法:自2005年1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经皮过距下关节的克氏针或同时加可吸收钉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2例,共34足,30例单侧跟骨骨折,男28例,女2例;2例双侧跟骨骨折,均为男性。年龄23~56岁,平均32.4岁;单侧骨折者右侧18例,左侧12例。损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Essex-Lopresti分型均为Ⅱ型骨折,其中舌型骨折5例6足,其余均为塌陷型骨折。结果:32例34足皮肤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切口并发症。术后10~12周拔掉克氏针,弃拐完全负重为3~4个月。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4个月,功能评定采用张铁良根据改良Rowe,Maxfield和McDermont,Lindsay和Dewar,Stephenson及Paley制定的"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本组Ⅱ型舌型骨折5例6足均为优;其余27例塌陷型骨折16足优,7足良,5足可。总优良率85%。随访患者无1例发生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足外形良好,能够穿正常鞋,无明显跛行。结论:切开复位经皮过距下关节的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Ⅱ型舌型骨折,但对于合并跟骨内侧壁或载距突的骨折则复位和固定较困难。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采用AO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 Ⅱ、Ⅲ型)患者按螺钉有无固定载距突分为A组(20例,患者均有1枚螺钉固定载距突)及B组(25例,螺钉未固定载距突),通过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变化量以及Maryland足部评分来比较术后疗效.结果 A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B组.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后的关节面更为稳定,距下关节疼痛发生率更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外侧壁截骨减压、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修复周围软组织与肌力平衡的方法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53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手术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足部功能评分。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跟骨侧位、轴位和CT片上测定的跟距骨影像学数据: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轴位角(Peries角)、跟骨宽度、跟骨轴长度,跟骨水平长度、跟骨结节部高度、跟骨丘部高度、距骨倾斜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36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无螺丝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手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评分:优23例,良22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为84.9%。手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评分及跟距骨影像学数据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充分考虑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特点及跟骨正常形态的解剖功能关系,同时兼顾周围关节、韧带、肌腱和神经,是一种改善足部畸形外观和恢复足部正常功能的可行方法,能显著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37足跟骨骨折严重后遗症患者采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跟骨外后上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29例33足取全板髂骨块和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2例2足取全板髂骨块植骨,2例2足取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全部切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采用kee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平均92.1分,较术前平均升高54.7分。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距骨倾斜角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矫正跟骨骨折后遗症,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