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探讨其对冠心病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死亡组心肌切片标本各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DCD4与端粒酶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两者在各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及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1)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7.36%、30.08%;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3.58%、76.22%;在正常死亡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89.52%、92.31%,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PDCD4与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中位数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2 776.32、11 889.65,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1 073.52、7 254.91,正常死亡组分别为987.48、6 908.27,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的中位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肌组织中阳性检出率较低,中位数呈过表达,而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及正常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中检出率均较高,表示PDCD4与端粒酶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损伤中的关键标志物,对临床诊疗冠心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源性猝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和整理在我院2012年04月-2013年10月诊治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收集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自发性持续室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晕阙、左室流出道梗阻、非持续性室速等因素为心肌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心室颤动、晕阙以及猝死家族史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肌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为危险因素呈现综合化、多样化,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这对降低心肌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醛固酮及其拮抗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醛固酮新近发现的一些重要作用;引起心肌纤维化,心肌重构,心律失常,血管的改变;心力衰竭中醛固酮逃逸现象以及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认为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并参与水盐代谢,现发现肾上腺外组织(血管、心脏和脑组织)也可分泌醛固酮并同时存在盐皮质激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醛固酮参与氧化应激,诱导心肌纤维化从而参与心肌重构,醛固酮也影响心肌离子流和心肌复极从而与异位电活动有关。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刺可明显改善严重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病人的预后且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醛固酮及其拮抗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醛固酮新近发现的一些重要作用引起心肌纤维化,心肌重构,心律失常,血管的改变;心力衰竭中醛固酮逃逸现象以及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神经激素长期过度激活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作用,导致预后不佳。患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了醛固酮合成增加,过多产生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心肌纤维化。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改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认为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并参与水盐代谢,现发现肾上腺外组织(血管、心脏和脑组织)也可分泌醛固酮并同时存在盐皮质激素受体.在心血管系统醛固酮参与氧化应激,诱导心肌纤维化从而参与心肌重构,醛固酮也影响心肌离子流和心肌复极从而与异位电活动有关.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可明显改善严重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病人的预后且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醛固酮可以导致心肌纤维化的观点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目前醛固酮导致心肌纤维化的炎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增殖并具有趋化作用的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导致心肌纤维化已被大量文献报道,提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可能为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重要后续分子机制之一。现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在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心肌醛固酮合成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2周龄雄性SHRs 30只和WKY大鼠15只,分为3组对照组、高血压组、丹参组.丹参组经腹腔给予丹参注射液 1.5 mg/(kg*d)共12周.采用放射免疫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各组心肌组织醛固酮含量、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丹参治疗后SHRs心肌醛固酮含量及醛固酮合成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 P<0.05),分别下降51.3%、39.7%,CYP11B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丹参可能通过下调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的表达,降低醛固酮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心肌醛固酮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在醛固酮(Ald)诱导的心肌肥大信号转导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醛固酮腹腔注射后,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环孢霉素A、螺内酯、及生理盐水干预,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测定大鼠血浆中血管活性因子Ald、AngⅡ、ET-1与NO-3的浓度,心重/体重,心肌组织中的CaN活性;心肌组织中肥大相关基因心房利钠因子(ANF)及CaNAβ mRNA的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胞浆中CaN的表达.结果醛固酮腹腔注射后血浆中的醛固酮水平明显增高,醛固酮腹腔注射4周可使心肌肥大相关基因ANF mRNA水平明显升高,心肌中CaN活性明显升高,心肌细胞浆中的CaN表达上调;环孢霉素A及螺内酯干预4周,可明显抑制心肌CaN活性,并下调ANF(P<0.05)的表达.结论CaN参与了外源性醛固酮诱导的心肌肥大的信号通路,醛固酮通过活化CaN,使肥大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产生心肌肥大.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与受体结合抑制心肌肥大.  相似文献   

1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85-588
在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进程中,梗死心肌周围边缘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脏磁共振(CMR)可对边缘带进行量化评价,使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成为可能,本文对边缘带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CMR量化的边缘带对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在醛固酮(Ald)诱导的心肌肥大信号转导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醛固酮腹腔注射后,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环孢霉素A、螺内酯、及生理盐水干预,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测定大鼠血浆中血管活性因子Ald、AngⅡ、ET1与NO-3的浓度,心重/体重,心肌组织中的CaN活性;心肌组织中肥大相关基因心房利钠因子(ANF)及CaNAβmRNA的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胞浆中CaN的表达。结果醛固酮腹腔注射后血浆中的醛固酮水平明显增高,醛固酮腹腔注射4周可使心肌肥大相关基因ANFmRNA水平明显升高,心肌中CaN活性明显升高,心肌细胞浆中的CaN表达上调;环孢霉素A及螺内酯干预4周,可明显抑制心肌CaN活性,并下调ANF(P<0.05)的表达。结论CaN参与了外源性醛固酮诱导的心肌肥大的信号通路,醛固酮通过活化CaN,使肥大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产生心肌肥大。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与受体结合抑制心肌肥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原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病猝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原因和过程。对在住院期间患者的主要病因予以记录分析。结果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饮酒、抽烟和情绪激动用力等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应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预防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醛固酮-氧化应激与心肌重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化应激参与醛固酮诱导的心肌重构已被许多实验证实.醛固酮灌注后会引起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改善心肌重构的同时降低了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应用抗氧化剂亦能够显著改善心肌重构.现就醛固酮-氧化应激及抗氧化剂与心肌重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醛固酮具有心脏毒性作用,它可导致心肌炎症、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纤维化,由于存在着醛固酮逃逸现象,醛固酮拮抗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能有效地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率,而与性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远较传统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小,有望成为心血管领域中的广泛用药.  相似文献   

16.
醛固酮诱导心肌肥大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醛固酮可在肾上腺外组织如心肌血管分泌,外周及心血管局部的醛固酮都参与诱导心肌肥大,而且局部的醛固酮更有效促进心肌肥大。它通过上调钙通道数量诱导心肌肥大;其信号转导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血管紧张素受体—I(AT—1)、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转录因子(AP—1)、核因子(NF—κ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磷脂酶C(PLC)、甘油二酯(DAG)、蛋白激酶C(PKC)等多条复杂的途径,而且它们之间还可能存在交互对话。  相似文献   

17.
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醛固酮的经典作用是与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中醛固酮受体结合,引起保钠排钾和水钠潴留.近年研究发现,醛固酮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在心力衰竭、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AMI)等病理条件下,血浆或心血管局部组织中醛固酮水平可明显升高,过多的醛固酮通过其受体可引起心肌纤维化、血管顺应性下降、内皮功能失调、儿茶酚胺释放、心律失常等有害作用.可见醛固酮是导致心血管损害的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因素,而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eplerenone)、坎利酮(canrenone)、坎利酸(canrenate)可逆转上述不利作用,在心力衰竭、高血压、AMI患者的治疗中有望发挥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18.
依那普利对实验兔肥厚心室肌电重构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心室肥厚患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且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与心肌肥厚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心肌损伤和(或)负荷过度可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心肌肥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可延缓心室结构重构,并且可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9.
孙建琦  马礼坤 《山东医药》2008,48(32):50-51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醛固酮组(A组)、醛固酮 天然VitE组(E组)和醛固酮 螺内酯组(S组).比较各组大鼠间心肌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Bax和Bcl-2的表达.发现与C组比较,A组AI、Bax、MDA明显增加,Bcl-2、SOD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E组和S组MDA、AI和Bax均明显减少,Bcl-2、SOD明显增加.认为天然VitE能够改善醛固酮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改善醛固酮诱导的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抑制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和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醛固酮对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新西兰白兔心肌成纤维细胞,将第三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分为醛固酮组(不同浓度)、醛固酮+螺内酯组和对照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代谢活性与DNA合成分别用WST-1试剂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醛固酮作用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WST-1与BrdU的OD值均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0.01);丽螺内酯+醛固酮组的WST-1与BrdU的OD值明显低于醛固酮组(P〈0.01)。结论:在体外,醛固酮能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而螺内酯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