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历代养生家都把静心作为摄养之首务。《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净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心养神,以静制躁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退。《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2.
历代养生家都把静心作为摄养之首务。《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心养神、以静制躁,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退。《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3.
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这些精辟论述,绘“养静”、“清静”、“心静”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远桃 《现代养生》2014,(15):46-47
中医学认为:"心为神之居"、"心主神志"。"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也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好与不好,首先由神态和神采表现出来。尤其是中老年人,养神抗邪防疾,养神促进健身,愈加显得时不可待。故有"欲长生,必养神"之说。那么,炎炎盛夏,该怎样"养神"呢?静心"养神"。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上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相似文献   

5.
正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身要动,心要静。可惜,现实中很多人却怎么都静不下来,还争先恐后地抱怨现代社会太喧嚣吵闹,难得找到一处真正平和清静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当人心平气和时,精神处于安静放松状态,血压、呼吸、心率均正常。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分析道:人若生气10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3000米赛跑。因生气时体内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分泌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气、激动导致心脑血管病突发或猝死,屡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静呢?可从下列三方面入手:一是静中之静:人端坐或平卧,闭目养神,忘掉一切烦恼,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此时…  相似文献   

7.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名人养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名人养生“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名人养生“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  相似文献   

8.
心静自然凉     
以静胜热,我国古人早有不少论述。梁代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教诚篇》中说过:“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可以养生。”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多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宋代温革的《琐碎集》中也说:“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这些都是极富科学道理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9.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  相似文献   

10.
养心篇     
《健康大视野》2009,(16):28-28
养生首重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黄帝内经》认为“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均指出神出于心。  相似文献   

11.
《长寿》2008,(5)
[原诗]常存安静心①,常存正常心②;常存欢喜心③,常存良善心④;常存和悦心⑤,常存安乐心⑥。[注释]①安静心:主要是指少嗜欲,嗜欲少心情自然就安宁。②正常心:是说要以正胜邪,多些正气,少些邪念,对养生有益。  相似文献   

12.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4,(10):22-22
古人重养心,正如《内经·素问》中所说的:“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里的“主”也就是人的“心”。既然“养心”是求得高寿的关键,那么,“心”如何养呢?古代养生学家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一,“仁者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获得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  相似文献   

13.
韩振奎 《长寿》2003,(10):30-30
我国自古就特别推崇养生之法,这在名人的著述之中颇多记载,特别是数字养生诀更利于人们记忆效仿: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守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周守忠…  相似文献   

14.
老马 《现代养生》2003,(3):29-29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  相似文献   

15.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为养生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突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  相似文献   

16.
倪合一 《现代养生》2007,(12):44-44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光》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相似文献   

17.
胡蔚 《健康生活》2020,(6):42-43
正数字养生延年益寿我国古代名人特别注重养生,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一些言简意赅的"数字"养生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最高准则。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  相似文献   

18.
若琦 《医食参考》2020,(3):I0001-I0001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心淡”原本是指人心里不抱希望,有心灰意冷的意思,但“心淡”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有其独特的喜好,心特别喜欢“淡”,因此有“心喜淡”之说。“淡”其实包含两层含义,广义上“淡”指的是恬淡虚无。《黄帝内经》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学家瞿祐说:“养生之法,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他研究、实践养生之道,得享高寿87岁。心理健康是人健康长寿的基石,“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的健康从后天因素分析,主要有六大因素,即心理健康、生活规律、营养合理、运动适当、医药保健、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二字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