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预防异丙酚诱导时心血管反应,探讨一种合理、安全的麻醉诱导剂药物配伍.方法 随机选择50例ASA Ⅰ级非心脏手术的全麻患者分为两组:异丙酚(P)组、异丙酚复合氯胺酮(C)组.采用氯胺酮(1 mg·kg-1)、异丙酚、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观察其心血管反应.结果 麻醉诱导前后P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患者心率、血压在诱导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将小剂量氯胺酮和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应用,既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又能减轻异丙酚单独用于诱导时心血管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需行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氯胺酮、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患者采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基础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两组患者MAP与HR值均出现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AP与H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1、5min,两组患者MAP及HR开始有明显升高,对照组较观察组波动更大(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异丙酚、芬太尼、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ICU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心血管应激反应,探寻最佳麻醉疗法。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气管插管诱导,静脉麻醉。观察组予5μg/kg芬太尼、1.5mg/kg丙泊酚、0.1mg/kg维库溴铵、1mg/kg氯胺酮联合使用;对照组予5μg/kg芬太尼、1.5mg/kg丙泊酚、0.1mg/kg维库溴铵、0.1mg/kg咪达唑仑联合使用,对比观察两组麻醉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均有明显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丙泊酚、芬太尼应用于气管插管麻醉诱导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侯克 《中国医药指南》2012,(31):510-511
目的旨在观察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插管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监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低频(LF)、高频(HF)、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患者诱导插管前后心率变异指标组内比较,插管前(T2)与基础值(T1)、插管后(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时间段LF、HF、LF/HF组间方差分析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291、19.872、15.980,P〈0.01或P〈0.05)。结论异丙酚在麻醉诱导后可明显降低血压和抑制自主神经功能,但对气管插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避免全麻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方法: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1.5 mg/kg,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结果:全部病例全麻诱导前到插管时血压、心率差均数t检验P<0.01,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从插管时到插管后5 min血压、心率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诱导插管时的血压、心率,控制加压反应,而且插管后血压、心率无反弹,大大减轻了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结论:在全麻诱导期调整和加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1.5 mg/kg,有效避免了全麻气管插管引起的血压急剧升高和心率增快、平均动脉压升高等心血管副反应,进一步提高了手术麻醉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 I~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按瑞芬太尼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1μg/kg(Ⅰ组)、2μg/kg(Ⅱ组)、3μg/kg(Ⅲ组),各组麻醉诱导用药依次静注异丙酚2μg/kg,维库溴胺0.1μg/kg,瑞芬太尼1μg/kg(Ⅰ组)、2μg/kg(Ⅱ组)、3μg/kg(Ⅲ组)后,经口气管内插管.观察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1、3、5、10min的血压(SBP、DBP、MAP)和心率(HR)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诱导后及插管后1、3、5、10min的血压(SBP、DBP、MAP)与诱导前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第Ⅲ组比第Ⅰ、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心率(H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μg/kg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罗京勇  项雪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798-1799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乳剂或异丙酚分别联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120例60~75岁ASA Ⅰ或Ⅱ级择期进行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芬太尼+依托咪酯(FE)组;芬太尼+异丙酚(FP)组;舒芬太尼+依托咪酯(SE)组;舒芬太尼+异丙酚(SP)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舒芬太尼0.4μg/kg缓慢(>30 s)静脉注射或芬太尼4μg/kg缓慢(>30 s)静脉注射.1 min后分别静脉注射依托咪酯乳剂0.3 mg/kg或异丙酚1.5 mg/kg,四组分别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监测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5 min(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气管插管后3 min(T3)气管插管后5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MAP、HR在诱导后5 min FP、SP组明显下降(P<0.05),FE、SE组轻度下降(P>0.05);FE、FP组插管后心率和血压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在插管后1 min~3 min最明显,SE组插管后血压和心率水平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血压和心率下降与诱导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和FP组发生高血压的例数分别为10/30和3/30,FE和FP组发生心动过速的例数分别为12/30和8/30;SP组和FP组发生低血压的例数分别为6/30和2/30;SP组和SE组发生了心动过缓分别为6/30和3/30.四组SpO2在麻醉诱导后5 min均升高,与人室时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能有效的减轻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但是与异丙酚合用容易发生低血压;与依托咪酯合用既能有效减轻高血压患者的全麻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又能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艾司格尔、芬太尼预防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方法:将30例病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人:艾司洛尔组、芬太尼组、生理盐水组。测量3组病人麻醉诱导和插管后不同时间的血压和心率。结果:艾司洛尔、芬太尼组,插管后血压变化均比生理盐水组低(P<0.05),艾司洛尔组心率增幅比芬太尼组和生理盐水组低(P<0.05)。结论:艾司洛尔能有效地抑制插管所引起的心血反应。  相似文献   

9.
李勇 《淮海医药》2005,23(3):237-237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ASA - 级无呼吸、心血管或内分泌系统疾病择期手术患者4 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用艾司洛尔)和对照组(未用艾司洛尔)。采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罗库溴胺-艾司洛尔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 ) ,并记录给药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5 min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指标。结果 观察组插管后1min MAP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0 1) ,插管后1m inНR差异也有显著性(P<0 .0 5 )。结论 全麻诱导时使用艾司洛尔能有效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实施气管插管麻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1μg/kg)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2μg/kg)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观察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心率的基础值分别与对照组的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插管后1 min的平均动脉均高于插管前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1 min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对照组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插管1 min的心率均高于本组插管前即刻的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1 min心率和对照组同时刻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2μg/kg)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减少患者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我院96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组(A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组(B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各32例,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血压、心率的变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24 h访视患者,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SBP、DBP、MAP、HR诱导时最低值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时A、B组SBP< 90 mmHg者显著少于C组(P<0.05).A、C组插管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三组患者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更加平稳,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复合芬太尼用于支撑喉镜术中减轻气管插管及固定喉镜操作时的心血管反应效果,并与单纯应用芬太尼进行比较.方法 35例支撑喉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及对照组(15例).实验组在气管插管前2min静脉注射芬太尼1.5~2 μg/kg及艾司洛尔1.5mg/kg,对照组则静脉注射芬太尼1.5~2 μg/kg,分别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min、固定支撑喉镜后1min、3min、5min时的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与诱导前相比,插管前两组SBP、MAP均明显下降,实验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插管后1min及固定支撑喉镜1~3 min对照组SBP、MAP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5min恢复.对照组插管后1 min至固定支撑喉镜5 min,心率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仅插管前心率较诱导前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支撑喉镜术中诱导期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和芬太尼,可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和固定支撑喉镜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全麻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5~78岁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依托咪酯组(B组)、咪唑安定组(C组)。麻醉诱导:全部病例先静注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然后A组异丙酚1.5mg/kg、B组依托咪酯0.2mg/kg、C组咪唑安定0.1mg/kg,诱导后5min进行气管插管。连续监测和记录麻醉诱导前后各时点BP、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_2。结果诱导后三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下降,至插管前下降幅度最大,A、C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三组血压和心率均上升,A、C组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血压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进行静脉全麻诱导时,选用依托咪酯有利于减轻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干扰,保持循环功能的相对稳定,优于异丙酚和咪唑安定。  相似文献   

14.
张舟  郑良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93-1394
目的比较异丙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全麻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65岁以上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Ⅲ级,随机平均分为异丙酚组(A组)、依托咪酯组(B组)、咪唑安定组(C组)。麻醉诱导:静脉全麻药A组异丙酚2mg/kg、B组依托咪酯0.3mg/kg、C组咪唑安定0.3mg/kg,合用诱导药物均为阿曲库铵0.6mg/kg、芬太尼3μg/kg,诱导后5min进行气管插管。监测和记录麻醉前后各时点的BP、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及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等。结果诱导后三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下降,至插管前下降幅度最大,A、C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B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三组血压和心率均上升,A、C组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三组血压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高龄患者进行静脉全身麻醉诱导时,选用依托咪酯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安全。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与维持[1]。我们将其与硫贲妥钠在麻醉诱导插管时进行比照,观察其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3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年龄20~52岁,男16例,女14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及硫贲妥钠组(Ⅱ组)。 1.2 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Ⅰ组面罩吸氧去氮后,静脉注射芬太尼4ug/kg(60s),异丙酚2mg/kg(60s)、琥珀胆碱2mg/kg,1min后行气管插管。Ⅱ组,附表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丙酚心血管麻醉对心血管应激和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120例ASAⅠ~Ⅱ级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用异丙酚诱导心血管麻醉,根据异丙酚使用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0.5 mg/kg组、1 mg/kg组和2 mg/kg组,每组40例。采用惠普监测仪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率(HR);采用A-line监测仪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麻醉诱导所需时间,比较并分析不同剂量异丙酚心血管麻醉对心血管应激和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插管前即刻BIS和HR值均降低,与基础值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1 min,三组患者的BIS值低于基础值,HR高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时,2 mg/kg组患者的AAI值均低于0.5 mg/kg组和1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剂量相比,2.0 mg/kg异丙酚心血管麻醉可明显改善心血管应激反应,可更好地恢复意识,对心血管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金玉  郑国龙  安礼俊 《江苏医药》2007,33(11):1156-1157
目的 探讨丙泊酚及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新生儿唇裂修复麻醉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对手术修复的57例先天性唇裂新生儿,按出生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组)、丙泊酚麻醉组(P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组(PF组).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后、皮肤切开前后心率(HR)及血压(BP)变化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结果 K组患儿气管插管后HR及BP显著上升,术中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水平,苏醒时间长、苏醒质量差;P组及PF组患儿麻醉诱导后HR及BP显著下降,术中低于麻醉诱导前水平,麻醉苏醒时间短,苏醒质量好.结论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新生儿唇裂修复术麻醉是安全适用的.  相似文献   

18.
陈慈敩  王谊生 《上海医药》2001,22(9):413-415
目的比较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60例ASA Ⅰ~Ⅱ级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A组)和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B组).麻醉诱导开始,静滴芬太尼2μg/kg后1分钟,A组静注异丙酚1.6mg/kg,B组静注咪唑安定0.1mg/kg和静注异丙酚1mg/kg;两组均静注万可松0.16mg/kg;2分钟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静滴芬太尼后、气管插管前和气管插管后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及双频指数变化.结果麻醉诱导药静注后,气管插管前A组收缩压(12.39±0.57kPa)与B组收缩压(13.70±1.12kPa)相比有所下降;低血压发生率A组为40%而B组为6%(P<0.01).气管插管前B组双频指数(55.3±2.8)低于A组双频指数(59.3±3.2).结论B组麻醉诱导是比A组更能保持足够麻醉深度和心血管稳定并能产生遗忘作用的联合麻醉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9.
包明胜  鲁清 《安徽医药》2007,11(12):1075-1076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年龄在60~75岁、ASAⅠ~II级的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的老年病人40例,随机分为E、P两组(各20例)。E组:麻醉诱导给予咪唑安定0.06 mg.kg-1、芬太尼4μg.kg-1、阿曲库铵0.6 mg.kg-1、依托咪酯0.3 mg.kg-1;P组麻醉诱导给予咪唑安定0.06 mg.kg-1、芬太尼4μg.kg-1、阿曲库铵0.6 mg.kg-1、异丙酚0.5 mg.kg-1。结果E组诱导后2 min血压及脉率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P组诱导后2 min血压及脉率较麻醉前下降明显(P<0.05)。插管后2 min与诱导后2 min相比,二组SBP上升明显(P<0.01~0.05),E组DBP和HR明显上升(P<0.05)。结论依托咪酯有益于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尤其利于老年患者,但在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方面明显弱于异丙酚。  相似文献   

20.
马新 《河北医药》2012,34(1):67-6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利多卡因气管内喷注对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非心脑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男性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Ⅰ、Ⅱ、Ⅲ组为利多卡因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在气管内喷注2%利多卡因1 ml、2 ml、3 ml,Ⅳ组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各组诱导前、诱导后3 min、插管后1、3和5 min时血压(BP)、心率(HR)变化及插管反应.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4组患者BP、HR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诱导后3 min比较,插管后1 min Ⅰ组、Ⅳ组患者BP、HR均有明显升高(P<0.05),而Ⅱ组、Ⅲ组患者BP、HR均无明显升高,且Ⅱ组、Ⅲ组患者各点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诱导后在气管内喷注2%利多卡因2 ml能较好地抑制全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