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豆激酶摇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纳豆菌摇瓶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玉米粉0.5%,豆渣2%,麸皮0.5%,接种量为 4%,初始 pH值自然,培养温度 35℃。采用最适培养基和优化工艺,在250 ml锥形瓶中进行验证实验,纳豆激酶的酶活可达到714.2 IU/ml。  相似文献   

2.
纳豆菌液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以纳豆菌Bacillus natto strain B-2023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进行了研究。实验考察了氮源,碳源,离子,表面活性剂,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对纳豆菌产酶的影响。在优化发酵条件基础上,发酵72h后通过纤维平板测活,其产酶量相当于786尿激酶IU/ml。  相似文献   

3.
纳豆激酶固体浅盘发酵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以实验室优选的枯草杆菌为出发菌株,研究各种因素对菌株产酶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固体浅盘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发酵工艺优化前酶活为12 0 4IU/g ,优化后可达到1931IU/g。结论固体浅盘发酵可获得高产量的纳豆激酶  相似文献   

4.
纳豆激酶的发酵工艺及其制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的发酵及其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考察纳豆激酶发酵提取液的热稳定性,并对纳豆激酶的制剂工艺进行研究。结果通过简单的制备工艺所制得的纳豆激酶胶囊,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将纳豆激酶转化成可供临床应用的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纳豆激酶是一种新的溶栓剂,具有溶栓效率高,药效时间长等优点。综述了纳豆激酶的由来、理化特征、药理效果及开发进展。  相似文献   

6.
纳豆激酶是一种在日本发现的高效血栓溶解酶,综述了纳豆激酶的发现、活性测定、分离纯化、溶栓作用研究及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7.
纳豆和纳豆激酶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豆激酶(Nattokinase)是1987年日本须见洋行博士从200多种食品中筛选出的纳豆中提取纯化到一种纤溶酶。纳豆是日本的传统发酵食品,以大豆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和接种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发酵而成为纳豆。纳豆作为日本的传统食品已有千年历史,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自从发现纳豆中的纳豆激酶之后,不但日本人非常重视食用纳豆,同时全世界各地的人民也开始  相似文献   

8.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芽孢杆菌分泌的一种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作者就纳豆激酶的制备过程,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功能及溶栓特性进行了综述,纳豆激酶经口服后可迅速入血,纤溶活性强,作用时间长,可望开发成新型口服防栓制剂,以供医疗和保健应用。  相似文献   

9.
纳豆激酶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豆激酶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文章介绍了纳豆激酶的来源、分离纯化、生化特征、药理活性、制剂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纳豆激酶具有高效抗血栓作用,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廉、作用迅速、维持时间长等优点。本文就纳豆激酶的药理作用及市场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以期为纳豆激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等因素及各种发酵条件对温和气单孢菌YH311产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影响,获得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均匀设计法及正交设计法。结果获得的最优培养基配方(g·L-1)为:葡萄糖2 5 ,牛肉膏5 0 0 ,硫酸软骨素10 0 ,尿素0 5 ,MgSO4·7H2 O 9 0 ( pH 7 0 ) ;最适产酶条件为:2 % ( φ)种子液,2 8℃,2 0 0r·min-1,振荡通气培养2 4h。在优化条件下,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产率可达110 0 0U·L-1。结论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可将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产量提高5倍。  相似文献   

12.
Epothilone is a macrolide secondary metabolite which has the same anticancer effect as paclitaxel. Based on a series of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four factors, temperature, initial pH, rotation speed, and inoculum quantity, which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yield, were determined. Four factors were designed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optimize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inally, the bes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 250 ml flapper triangular flask was used. The yield of epothilone B was 39.76 mg/L at 30℃, initial pH = 7.4, rotating speed 200 r/min, inoculation amount 10%, liquid loading amount 50 ml/250 ml, fermentation time 6 days and seed age 60 hr.  相似文献   

13.
灵芝发酵终点的确定及高产灵芝多糖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灵芝发酵终点,筛选高产灵芝多糖的菌种,用于产业化生产。方法对六株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灵芝菌种进行同条件发酵测其生物量、灵芝胞内多糖及pH值,革兰染色镜检菌丝。结果与讨论灵芝发酵终点应控制在pH值3.5~4.5,镜检菌丝出现少量自溶点,此时灵芝胞内多糖含量最高;BLGL32(福州)所产灵芝多糖最高,胞内多糖1.53g.L-1,胞外多糖7.02g.L-1。  相似文献   

14.
纤溶酶产生菌株BS-26的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纤溶酶产生菌株BS-26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摇瓶发酵的最佳条件。结果该菌株产纤溶酶最佳的发酵条件为:3%糊精、1%酵母粉、0.02%CaCl2、0.07%MgSO4,初始pH7.0,接种量为6%,装液量为70/250(mL/mL),摇床温度37℃,转速180 r/min,发酵时间60 h,在该条件下产酶酶活可达593.03 U/mL,是原发酵培养条件下产酶活力的4.5倍。结论此发酵条件可以很好地提高纤溶酶的活力,为发酵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方法以发酵物中人参皂苷Rg1含量为评价发酵工艺的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筛选较优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起始含水量50%,相对湿度90%,搅拌速度15 r.min-1,温度33℃发酵7 d。结论工艺合理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6.
红曲霉固态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红典霉固态发酵生产洛伐他汀发酵过程的观察,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洛伐他汀的积累,物料含水量及重量等性质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得出了发酵周期为12d,影响固态发酵的两个关键参数的最适值:物料厚度为4.5cm,初始含水量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微乳化技术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方法以硬脂酸为油相,卵磷脂为乳化剂,乙醇为助乳化剂,蒸馏水为水相,按不同比例混合制备微乳。通过改变卵磷脂与乙醇的配比(Km),绘制出不同Km值下的三元相图。从中选择适宜的微乳,将其分散于冷水中制备SLN。考察了工艺因素和处方因素对SLN制备和SLN质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并对优化所得的工艺进行重现性考察。结果水相温度(Tw)、微乳的温度(Ti)、微乳注入速度(rd)均直接影响SLN的制备,其中水相温度是影响SLN质量的重要因素;微乳各组分的配比、微乳与水相的比例也对SLN的质量有一定影响。结论微乳化技术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近年来NMR技术在固相合成中的应用情况及进展。方法根据常见的用于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原子核的不同 ,对核磁共振光谱进行分类叙述。结果与结论对于固相合成 ,传统的分析方法不适合分析与树脂相连的化合物 ,严重限制了固相合成的进一步发展。随着魔角自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NMR光谱法不仅可以基本满足固相合成的需要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制剂的中间体,在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固体分散技术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与溶解度最具应用潜力的新技术之一,其发展将推动制剂领域日臻完善。重点从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各种新型制备技术及其比较、固体分散剂型的应用与稳定性问题4个方面展开介绍,阐述了影响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防止其老化的有效措施,最后对固体分散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