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医学》2005,(6):29
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滋养身体为"补",排泄体内废物为"泻",这些"补"或"泻"的药,都取自于食物.  相似文献   

2.
自从2002年卫生部对药食同源物品及可用于保健的食品名单出台之后,药食同源食品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中药进补、药膳、中药食品、中药饮料等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药食同源保健康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中医认为药物分为"补"与"泻"两类:  相似文献   

3.
夏婴 《自我保健》2013,(11):30-31
当下是养生进补的季节,很多人在调养身体的过程中会忽略食物的作用。其实,中医的起源与食物有关,《黄帝内经·太素》中就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本文就几种时令食材做一些讲解。  相似文献   

4.
余文海 《现代养生》2014,(17):29-29
萱草,人们通常习惯叫它“黄花”或“黄花菜”。“药食同源”一词,在现存的古医籍和辞书中尚未见专门的词条及详解。根据史书记载的相关内容推测,“药食同源”的事实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那么,是先有“食”后有“药”,还是“食”与“药”同时发现的呢?据《淮南子·修务训》屺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短短30字的描述,我们就明白在远古神农氏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寻找充饥的食物。在摄入各种食物的同时,偶然发现了能补养身体、消除病痛、中毒和解毒的食物。后来,便称这些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食物为“药物”。又据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中“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的记载,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先有“食物”后有“药物”。笔者将“药食同源”总结出三点:一是产生于远古神农氏时期;二是先有“食”而后有“药”;三是“药”与“食”为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5.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药物与食物同属自然界,在起源上是共同的.兼具保养与治疗的作用,并具有统一的性味、统一的宜忌等特点。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许多食物可以解除病痛.又可以果腹.食后身强力壮,这就是中医所谓的药食同源。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饮食对人的重要性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获得所需营养,才可能维持健康和生命。 寓医疗保健于生活中,运用食物养生保健,具有食物的营养和药物的功效之双重作用。“寓医于食,寓医于补”、“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即为此理。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食物与药物是人类赖以存活的重要物质条件。《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明确指出了人们的食物要全面,营养要平衡,合理服用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的基本原则。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制方用药,特别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总的原则是“药借食威,食助药力”。这对药物与食物的协同作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也道出了药膳作用的真谛。纵观历代的食疗内容十分丰富,广泛用于防病治病,或补虚治衰,或作为治疗过程中的辅助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扬名世界。由中国医药和烹饪两学科边缘结合而成的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将饮食营养与药物治疗完美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人们既可饱享美味佳肴,又可强身健体和防病治病。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吃出健康已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而药膳的寓药于食,能“防病于未病”,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饮食要求。丰富的药膳资源亟待开发药食同源,早期的药物都是食物,早期的治疗也都是食疗。夏商周时代药膳即具刍…  相似文献   

9.
郭海婴 《长寿》2011,(1):50-51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等都说的是食物和药物同样具有治疗的作用。我们在日常饮食中,谷物、蔬菜、肉类、水果吃得最多,而谷物在饮食中又占了最大的比例。《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李佩文 《药物与人》2011,(10):50-50
“药食同源”是古往今来防病治病的格言。尽管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不会有“民以药为天”,但是饮食不单是要吃饱,更应吃好,吃出健康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所尝之植物是药也是食物。正如《金匮要略》所述:“所食之味,有与疾相宜.有与疾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  相似文献   

11.
高键 《大众医学》2014,(10):20-22
中国历来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理论,人们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尝试逐渐得出了食物也可以治病的认识,认为有很多东西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而这些东西在中医上的一些记载也为食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素材来源。卫计委曾经公布过包含87种食物的“药食两用物品名单”。这至少表明了并不是所有食物都能治病,有一定药效的仅是一小部分。纵观这个名单,既包括我们日常食用的大枣、山药、刀豆、赤小豆、黑芝麻.也包括很多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蝮蛇、乌梢蛇、鲜白茅根、黄芥子、代代花。  相似文献   

12.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珠膳食。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中医历来讲究“药食同源”。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医学》2020,(5):F0003-F0003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认为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的属性。食物虽然没有药物的偏性大、药性强,但人们若长期食用性味不当的食物,日积月累,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要想吃得健康,就得先认识食物的“四气五味”,才能根据自身及家人的情况合理搭配食材。  相似文献   

14.
自古我国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一些食物与药物有着异曲同工的疗效。经常在食物上大做文章.你不仅丰富了一日三餐,还可以更轻松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下面这些小验方你不妨试一试。  相似文献   

15.
“药膳”作为祖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分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用学科,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增强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药物和食物皆是自然物质,天作之合,助益于人。“民以食为天”、“病以药为本”。“药食同源,药食同用”的中华药膳,已成为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的一大法宝,“良术之妙。称首冠矣。”中华药膳,魅力无穷。1药膳食疗双向作用的认识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药膳独树一帜,是饮食保健与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有许多种,如大枣、芝麻、葡萄、蜂蜜、山药、莲子、核…  相似文献   

16.
祖国中医学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用”。药膳又称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物和食物相配合,通过烹调加工做成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作用的美味食品。经细探究其作用原理,与以下几方面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徐婷  林秋 《健康生活》2012,(12):34-34,37
利用药膳食疗保护心脏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大特色。根据药食同源的原则,采用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出许多有助于保护心脏功能的药膳食疗方剂。这些方剂有别于功效普通的药物或食物,是一种既有食物美味又能起到“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作用的特殊药食品。  相似文献   

18.
健康食品就是具有一些保健功能的食品。自古以来,食物与药物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早在公元前400年,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认为:“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以药为食物。”差不多在同时期,祖国医学也提出“药食同源”的观点。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食物在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延缓衰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食物的有关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贻谋 《长寿》2009,(9):48-48
古代有“药食同源”之说,古人通过亲口尝食,首先发现了可以食用的食物.继而发现了某些可以治病的药物。古人在发现食物和药物的过程中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此种情况的写照。古人在探索食物和药物的过程中.头一条就是要区分有毒与无毒,要保证能够安全食用,进而探索其性能功效。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药食同源”之说,“食疗”顾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食疗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为国人的疾病防治和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食物治疗属现代预防医学范畴,它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程、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