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7年1~3月2325份出院病历随机抽样623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抗生素使用率85.39%,外科系96.36%,内科系75.08%;预防使用率50.38%。外科系84.19%,内科系9.54%;入院后细菌培养29例,菌检率10.99%;医院感染易感因素中,抗生素应用31例(25.62%)占首位。结论:抗生素滥用严重,抗生素应用指征掌握不清,用药前菌检率低,以经验用药为主。抗生素是目前我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以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内科、儿科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内科住院患者710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373例,感染率5.5%,发生医院感染475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6.7%,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依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抗生素使用人数为2010例,抗生素使用率46.2%:二联用药845例,占42.0%,三联用药150例,占7.4%,四联用药3例,占0.2%。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重点科室的目标监测,提倡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于丰  张巧焕  史婵 《海南医学》2010,21(4):132-133
目的掌握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发生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八医院843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资料。结果发生肺部感染122例;细菌培养以G^-杆菌为主,真菌次之,感染发生后抗生素使用109例,占89.34%。结论免疫力低下,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消毒隔离不严密是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医院感染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1992年欧洲17个国家对10038例ICU患者进行的医院感染调查中发现,4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医院感染,其中65%为呼吸系统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性治疗、留置尿管、使用皮质激素等,近年来,对医院感染的胃源性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医院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医院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病原菌谱、药物敏感性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1年12月医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所取痰标本行细菌学培养,阳性菌以K—B纸片法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共获73株革兰阴性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8.77%),克雷伯杆菌(26.03%),大肠埃希菌(23.28%)等,共同构成我院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基础疾病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昏迷、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高龄患者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甙类抗生素为治疗革兰阴性杆菌的有效抗生素。结论:抵抗力低下、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基础疾病严重是造成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出现多重耐药菌,应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78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分析,结果8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2%,高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10.8%),感染部位主要为口腔、脐部、结膜、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抗生素使用治疗用药为65.4%,预防用药34.6%。提示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和避免无指征及多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一定时期内医院感染率,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调查我院1天的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 调查住院患者682人,现患率为5.57%,例次现患率为5.87%。急诊外科现患率最高(27.27%),其次是神经外科(26.92%)。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表浅切口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的使用,泌 道插管,激素的使用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日抗生素使用率为61.1%。结论 现患率调查省时省力,资料齐全可靠;加强对急诊,危重患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患者的管理,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医院感染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为加强精神病专科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精神病医院2003年6月~2006年6月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抗生素使用情况.③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抗生素使用率为93.42%,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用药的占31.3%,抗感染治疗中广谱抗生素被过多选用,有70%以上为二联以上用药.④结论 精神病专科医院应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医院感染科应加强落实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范和制度.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对感染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和医院感染进行分析.方法:对已出院1594例患者抗生素应用种类、医院感染病原菌种、药敏试验、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68.7%.治疗性用药占30.3%,预防性用药占69.7%.使用一种抗生素为47.7%,二种抗生素为31.1%,三种以上抗生素为21.2%.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3%,病原菌排前5位的分别是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热带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结论: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与医院感染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外科出院病人。采用统一表格,填写病人住院期间抗生素使用情况,并根据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统计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外科病人抗生素使用率达96.09%,治疗性用药仅占33.71%。所用抗生素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占36.40%)、青霉素类(占27.06%)。在256例出院病人中,212例手术治疗。而Ⅰ、Ⅱ、Ⅲ级手术病人住院期间所用抗生素种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三者术后院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手术病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术后医院感染效果不明显,对术后伤口感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所作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将本院28年来外科施行的93例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85例,发病年龄男15~56岁,平均36岁;女16~70岁,平均34岁。肿块大小为3~20厘米,16厘米以上占77.42%,病理诊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92例,双侧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1例。基础代谢率27%~73%,平均46.3%。心电图异常50例占53.76%。术后1例并发甲亢危象,1例并发甲低,房室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可靠,优于药物治疗,并发症少,术前准备要仔细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甲低、甲亢危象,旁腺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