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发病在6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联合组)59例,同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45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病变动脉,输注rt-PA50mg;联合组先静脉输注rt-PA,再经病变动脉输注rt-PA,总量<50mg,在溶栓前和溶栓后6h、24h、7d、30d时,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治疗前ESS评分,联合组为41±3,动脉组为42±10,治疗后24h、30d时,ESS评分联合组为81±23、88±25;动脉组为75±27、80±23.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53%(31/59),动脉组为33%(1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联合组为7%(4/59),动脉组为9%(4/4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起病6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tPA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PAI-1能够调节tPA的活性,两者共同作用调节纤溶过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溶解血栓、明确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静脉溶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的许多其他非纤溶功能,有研究表明,tPA 在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对tPA 与AD 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现对tPA 与AD 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提高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ACI)早期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发病时间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60例(观察组)应用rt-PA(总量为0.9mg/kg,单次计量最大为50mg)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60例(对照组)皮下注射5 000IU达肝素钠,1次/d,连续治疗7d。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2h、24h、14d、3个月2组NIHSS评分,回访调查治疗3个月后2组的BI值、继发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及时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溶酶。后者促进纤维蛋白(原)水解,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因此tPA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然而近几年的临床和动物实验显示tPA存在潜在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其中的机制涉及到tPA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虽然欧洲和美国大规模试验证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是有益的,但出血事件常常妨碍溶栓治疗在临床的应用。作者在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二种特殊的远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析其特殊性,对将来临床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保守治疗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促进血管再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得到批准并确切有效的急性期治疗方法,已成为各国指南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发病3h内狭小的时间窗使绝大多数患者无缘接受此治疗,尤其是我们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01—2016-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观察组给予0.60~0.7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给予0.80~0.90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0%(35/37),对照组97.22%(35/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脑出血、其他出血症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小剂量给药治疗复发率和病死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CCE)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溶栓组19例,对照组21例,发病3h内给予rt-PA(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6 h、1、3、7、30、90 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溶栓组临床总有效率89.5%,对照组38.1%.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为10.5%,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5.26%.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19%,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4.76%.溶栓组病死率0,对照组病死率9.5%.结论 CCE患者3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致死、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不良影响,发病3h内尽快给予患者rtPA治疗效果最为显著,rt-PA是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最有效的特异性药物治疗方式,但在有效时间内入院的患者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溶栓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rt-PA溶栓治疗。于2组入院时及发病24h时,采用NIHSS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予以患者复查头颅CT,统计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HT)及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的表达水平。另外,于2组治疗后第30天,再次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结果发病24h后,溶栓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溶栓组NIHSS早期改善率(56.25%)高于对照组(40%),(P0.05)。溶栓组HT、SICH的发生率依次为15.63%、12.5%,对照组依次为13.33%、1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平均血清MMP-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溶栓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5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溶栓时间窗内予以rt-PA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近远期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且不会增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体内重要的丝氨酸蛋白激酶,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tPA也在神经血管单元中广泛表达,通过与不同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在不同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功能。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U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分为rt-PA(0.9mg/kg)静脉溶栓组23例,低剂量UK(50万~70万IU)静脉溶栓组19例,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0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0d的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2组溶栓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1)rt-PA组及UK组治疗后24h、10d的NIHSS及Barthel评分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间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24h、10d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P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UK组为78.9%,rt-PA组总有效率较UK组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3h组总有效率92.3%,UK3~6h组总有效率50.0%,rt-PA治疗组总有效率与UK3~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溶栓后rt-PA组脑出血2例,均为非症状性,UK组无脑出血,2组均无其他系统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h内急性脑梗死与rt-PA相比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左联  李刚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5):462-467
研究显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除了发挥溶栓作用外,还有一些非溶栓效应。目前认为tPA可以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促进神经细胞死亡,发挥神经毒性作用。另一方面,基础和临床研究还显示tPA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外,tPA对血管壁、血压都可能有正性或负性作用。对tPA溶栓作用外的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其更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探讨IL-17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前后血清IL-17浓度值,并与常规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L-17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2h,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IL-17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h溶栓组血清IL-17浓度明显下降(P〈0.001),而常规治疗组IL-17浓度继续增高,3d后血清IL-17浓度下降(P〈0.05)。治疗14d溶栓组血清IL-17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rt-PA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发病<3 h的ACI患者30例分为rt-PA组与对照组;在给予常规脑梗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rt-PA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价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rt-PA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0.01);治疗21 d时rt-PA组显效率(80%)及BI≥95分的比率(40%)显著高于对照组(20%,0)(均P<0.01);两组病死率、继发性脑出血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发病3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奥扎格雷钠更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0.
儿童髓母细胞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获随访的儿童髓母细胞瘤(男46例,女38例,年龄6-12岁)中uPAR表达,按术后生存期3、5、10年,分为A、B和C组,使用Cox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8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中,uPAR阳性表达64例(76%),A、B和C组间uPAR阳性表达分别为95%、67%和40%(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uPAR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它与预后存在高度负相关性。结论 uPAR表达水平同儿童髓母细胞瘤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